APP下载

当人材还是当蠢材?

2022-12-11常小仙

青年文摘 2022年2期
关键词:才华知识分子大树

常小仙

《庄子·山木》讲了一个故事:庄子和他的弟子在山中看到一棵大树枝繁叶茂,但伐木的人却不砍它。庄子问伐木者原因,伐木者回答说:“它做不了好木材,砍它没用。”庄子说:“这棵树因为没用而能终享天年啊!”

庄子下山后留宿于一个朋友家,朋友要杀鹅款待他。小童问主人:“有一只鹅能打鸣,另一只不能打鸣,杀哪只呢?”主人说:“杀不能打鸣的。”

弟子问庄子:“昨天山里那棵大树,因为没用而能终享天年;今天主人家的鹅,因为没用而被杀掉。先生您会怎么选择呢?”

庄子回答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有意思之处在于它提出的问题:是要当人材,还是要当蠢材?庄子的答案是:要介于人材和蠢材之间。这跟他生活的时代有关。庄子生活在战国,那是乱世,太有才干的人和太没才干的人都不容易存活。庄子和稀泥式的回答,正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生存焦虑的体现。

事实上,庄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一方面,他没有像孔子、孟子等儒家知识分子一样积极用世、出入于王廷,而是退居山林,与主流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这就很像“不材”的立场;而另一方面,他又开宗立派,开业授徒,拥有自己的拥趸,也并未完全沉沦下流、默默无闻,这又很有“材”的作为。

因此,庄子本身也许就是个矛盾体,而他统一这种矛盾的方法就是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但在一个动态的系统里保持平衡,本来就像走钢丝一样玄妙,庄子自己也承认这样做很累——“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那么怎样做才能不累呢?庄子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乘道德而浮游”。接下来他说了一大段话,总的意思是说:还有一种超越“材与不材”的自由境界,到了那个境界,压根就不会再有这个问题了。

庄子很有几分神仙气质。但对我们凡人来说,是要当人材还是要当蠢材呢?这大概也要视时代环境而定。时代安稳和平、政治清明,大可不去理会“材与不材”的问题,有个性释放个性,有才华挥洒才华,“材”可以出人头地,“不材”可以自得优游,进退自由,这就是现代化给人提供的空间。

因此,与有大智慧却活得“焦灼”的庄子相比,我们生在开明盛世,无论“材与不材”,都已是极大的幸运。

(本刊原创稿,小栗子图)

猜你喜欢

才华知识分子大树
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
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
大树的日常
大树
拼才华的古代花美男
大树的梦
残忍”的才华*——五篇小说的比较分析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