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学科+”课堂教学,滋润学生心灵

2022-12-11高海娜

河南教育·职成教 2022年12期
关键词:美育社团学科

高海娜

进一步落实好国家“双减”政策,学校要强化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促进学科之间的深度创新融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开展“音乐学科+”课堂教学融合及实践活动,更好地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用好教材,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以美育人”,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音乐课堂抓落实,优化学校音乐教育效果

音乐课程的“审美性”是贯彻落实“以美育人”教育思想的重要抓手。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音乐课堂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主要阵地,音乐教师成为美育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教师应通过学生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来对学生进行美育,强调学生情感体验的获得,以及音乐审美感受力、音乐创造力的提高。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是一切学习能力提高的基础。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环节设置、画龙点睛的课堂评价,往往能让学生心旷神怡。音乐审美感受是音乐课程教学的基础。例如,笔者在执教人音版三年级上册《我是草原小牧民》一课时,除了让学生观看美丽的草原风光图片,还配以歌曲,加入蒙古族舞蹈展示,引导学生在看、听、赏中感受歌曲的意境,深受学生喜欢,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对于音乐课堂教学来讲,教师更应该注重落实,从学生性格特点、兴趣、教学方法入手,抓好学生的演唱、演奏等基本技能,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其音乐审美情趣,最终提升学校整体的音乐教育教学效果。

音乐社团抓创新,提高课后服务质量

“双减”政策实施后,校外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得以全面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足学生需要,学生学习回归校园。家长对学校课堂教学的效果也相应地产生了更高的期望。因此,建立能与音乐课堂相呼应的音乐学科课后服务机制,制订行之有效的课后服务实施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不仅是学生的期盼,更是社会的期待。

根据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演唱、演奏等前期学习经验积累,我们分年级分别设立了合唱社团、民乐社团、戏曲社团等,再由音乐教师在课后服务的时间进行巩固,鼓励学生学习音乐与相关风格流派等方面的知识,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与音乐兴趣,滋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细胞。另外,各个社团之间进行混合式集训,甚至可以在周末的时间将家长也吸引进来,参与各个社团的排练工作,使其感受到“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的真实发生,缓解家长不必要的“内卷”与焦虑。音乐社团的丰富与创新,是落实“双减”政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活动载体。

学科融合重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背景下,树立学科融合理念,是为了扎实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探究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拓展新的教学空间。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中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心灵美、礼乐美、语言美、行为美等美育资源。例如,教师可以将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的美育内容有机整合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推进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大力开展以美育为主题的跨学科教育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用音乐的魅力去影响和感染每一个学生。学科间可以融合的内容一旦被挖掘出来,教师教育教学势必会焕发新的活力,课堂更有魅力,学生的学习自然就变得格外通透且更有生机。

总之,教师要具备“从分科教学走向跨学科教学”的意识,不断通过课堂改革,真正让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音乐学科+”的课堂,不是“拼盘”,而是全新的充满灵魂的课堂;不是简单的知识叠加,而是情感、思想的融合课堂。

在落实“双减”工作中,音乐教师要根据音乐学科特点,不断拓宽自己的教学视野,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课堂教学的角度去探索真正的“以美育人”,深刻学习领会“双减”精神,落实“双减”政策,用心、用爱、用情,让音乐浸润学生心靈,为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护航。

(责编 桑 涛)

猜你喜欢

美育社团学科
缤纷社团
【学科新书导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超学科”来啦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K-BOT拼插社团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