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讨
2022-12-11徐万山
徐万山
教学质量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定义和争论,在实践中也有不同的理解和探索。但总体看来,学者对它的解读都离不开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离不开教师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学生身心的变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一些学校还存在师生自主性不足、教学质量缺乏科学评估、学业评价简单粗放、教育生态不利于质量提升、教师待遇有待持续提高等问题,亟须通过教学变革的逻辑转换和理念重构实现其不断提升。
增加教师教学自主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教学自主权,指教师对自己负责的课堂教学拥有决断能力,表现为教学内容再生产、教学方式方法再构建、课堂评价标准再制定等。提升学校教学质量,首先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教师教学自主权。措施如下:以“研训一体”为主渠道,通过案例研讨,整体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凸显教师培训实践取向,优化“国培”“省培”和常态化培训的质量、效益;淡化教学功利意识,将追求以学生为主体的优质课堂与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智慧融为一体;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以提升教师教学实践本领为导向,对《教师专业标准》进行操作性具化,促进教师职前职后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培养。
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可通过组织开展“学业述评”活动,赋予教师更多评价学生学习的权利,优化不同教学自主权之间的结构配置;把握权利的程度、向度,充分考虑教师政策背景和课堂教学具体环境;给予教师在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综合性评价方面的主体权利,把握不同地区教师群体的教育教学需求;在教师培训环节加强用权指导,阐明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实践内容及学科案例,教师应重视自身在评价引导和思维教学等方面的磨炼改进;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内在学习动机提供持续性生成环境,支持学生自主学习;以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
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系统
学校应重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素养,注重参与式教学;鼓励教师参与面向整个学校、整个年级、整个学科的专业活动,促进专业活动的整体性;根据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设计和优化业务学习内容,提高业务学习内容与教师专业需求匹配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的累积性、持续性、增值性,保证在较长周期内持续开展业务学习活动,提升其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教师应主动提升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在日常专业实践中自觉观照核心素养对教育教学的意义,主动践行“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开展专业化学习、数字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增强教育机智,丰富教育智慧。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师生活动和情境塑造等方式提升课堂效率。
教育管理部门可从职业信仰、知识教学、方法训练、能力发展等一级指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知识、教学法知识、教育教学研究知识、教学方案设计方法、课堂观察反思方法、学科教学方法、教师职业道德能力、教师情境适应能力、知识应用教学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学业述评能力等二级指标,建立切实可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体系时可结合实际适当借鉴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经验,如美国PACT评估系统。该系统的评估理念是还原、捕捉教师真实教学情境,挖掘课堂教学背后的真实想法,包括计划(Planning)、指导(Instruction)、评价(Assessment)、反思(Reflection)和专业术语(Academic Language)。
优化学校管理机制,加大学生学业评价改革力度
转变学校育人理念,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学校要科学设定评价标准,加强对学生分数和学生隐私的保护,有效缓解学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强化过程性评价,以评价促学习;合理设置学生作业,发挥好课堂提问、小组展示等常规方法的评价功能;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形成性自评,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加强同伴互评。
完善学业考试管理机制,加强对包括考试数量、命题制卷、考试方式和考试数据及应用的管理。学校要对学生学业评价建章立制,严格规定考试时间和考试次数,禁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按照旧有习惯随意组织考试活动;对于命题制卷,可以通过成立学科命题小组、管理命题进度、统一组织试卷审核等措施加强过程和质量管控;试卷质量管理包括建立试卷质量评价机制、试题内容和难度审核机制等;考试数据及应用管理包括加强学生分数保密管理、研制成绩等级评价标准、构建学校考试数据体系、建立考试材料备案制度、开展数据驱动教学研究活动等。
构建复杂性与未来性交融的教学样态,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只有当所有教育要素在高质量发展理念下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利益平衡的时候,良好的教育生態系统才得以建立。在“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学校教育应以构建复杂性与未来性相交融的品质教学为抓手,切实改变家长教育观念,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学校教学改革一般包括价值重塑、要素整合、样态创新、分层发展四步骤。价值重塑,即形成培育创新主体的教学质量共识,形成“活化知识”的教学生态共识,形成价值联动的教学样态共识。要素整合,即以人类生活为要素,在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交融中引导学生生成创造力;以人类发展过程为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核心素养;以创新主体为要素,统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样态创新,即以具有统整力和包容力的概念、观念、话题为引领,利用相关知识解决隐含在社会境脉中的“问题群”,促进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分层发展,即学校教学改革由外到内、由形到神、由浅入深、逐层深入,不能期望一步到位。
与此同时,家长应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摒弃“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切实重视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增强家庭、学校、社会参与“双减”工作的协同性和专业性,通过家长开放日、家长委员会、家长互助中心等形式,鼓励家长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监督和评价。
确保教师薪资待遇,改善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
薪酬激励应符合按劳分配原则。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制度改革,健全教师工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调控目标有效落实。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教师薪酬,调动一线教师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核定全省中小学教师工资平均水平,在总量平均水平上与公务员工资水平挂钩;以省级统筹为基础增强财政激励措施,提高基层教育部门及学校调节津补贴水平的自主权。厘清人社、教育和财政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统筹调控中小学教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和各项津补贴标准。
强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职称评聘关联,进一步彰显社会和学校对高质量课堂教学的重视和认同。优化区域教师资源配置,推动教师定期轮岗常态化。在充分尊重教师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提升教师工资待遇、增加职称职务晋升机会等为教师轮岗提供外在保障,通过理论指导、政策宣传为教师轮岗提供内在动力。
建立特级教师工作站,完善名教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工作室制度,建立教学问题共研机制,推进优秀教师跨校流动,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持续改善教师住房、医疗和子女入园入学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完善、规范教师荣誉制度,科学设置教师荣誉,确保教师荣誉评审、颁获的公开、公平、公正。
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路径还有很多,关键是在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持续地开展改革探索,寻得切实有效的促进措施。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委托课题“基于‘双减政策的教学质量提升研究”的阶段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WT007)
(责编 韩玉兵 侯心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