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筑牢创新发展人才基础

2022-12-11王晓松

四川党的建设 2022年22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战略科技

王晓松

将教育、科技、人才放在战略任务中进行统筹部署,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一起,将教育、科技、人才整合到一起进行系统谋划,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谋划、一体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这一新的摆布,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間的有机联系,通过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

以战略科技人才为重点,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回顾新中国七十多年的科技发展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领军型人才,或者说战略科学家,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李四光、贝时璋等老一辈科学家,主导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成为今天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一个基石,也是一座丰碑。在绵阳的“两弹城”,我们可以感受到,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很多大科学家引领中国科技开创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从那里走出来的科技人才至今都对我国科技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战略人才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国家战略科技任务,是支撑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力量,要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今天,我国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生物育种、空天科技等战略必争领域和重要前沿基础领域,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我们也需要通过重大科技计划和攻关任务,来培养造就和选拔识别战略科技人才。依托“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国防科技创新等,大胆选拔使用长期奋战在科研一线、德才兼备、视野开阔、思想前瞻、具有深厚科学素养和优良作风学风的优秀科技人才,支持他们发挥将帅作用,担当领衔重任,组织开展协同攻关和大兵团作战,形成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成长梯队。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遵循人才培养、使用和发展规律。一方面,要注重形成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以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为引领,以青年科技人才为重点形成雄厚基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的雁阵模式,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注重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尤其是人才的空间布局。在人才向沿海等发达地区集聚的同时,做好人才高地的规划布点,支持中西部地区优化环境,招才引智,推动人才合理流动。

以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为重点,改革和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改革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机制方面,出台了一系列务实管用的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人才改革的红利效应还不明显,一些政策落地不到位、执行层面存在堵点的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地方存在简单套用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科技人才的现象,一些地方则存在部门放权后,单位“接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从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举措来看,赋予科研人员自主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方向,但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如何行使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等仍缺乏比较明晰的形式。因此,科技部等部门已经先后多次就此完善相关政策举措,连续推出了科研人员减负的三个版本,组织了多项专项行动,有针对性地解决政策落地难问题,让科研人员能够真减负、真受益、真自主。

同时,加快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强化价值导向,分类精准评价。坚持“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与“立新标”并举,根据不同类型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和不同学科领域人才成长发展的规律,实行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对基础前沿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对社会公益性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对应用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评价突出市场导向,形成并实施更具精准性和灵活性、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就在不久前,科技部联合六部门正式印发了《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进一步推动人才评价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坚持自主培养与对外引才并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自主培养,一方面加大对外开放,面向海外招引各类优秀人才。从自主培养来看,我国是教育大国,现在在校生规模接近3亿人,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以千万计,这是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但也要看到,虽然目前我国受教育人数和科技人员总量都居于世界前列,但人才结构和质量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战略性产业领域,我国人才数量相对于未来产业发展需求,存在很大缺口。所以我们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产业安全和技术的自主可控,必须提高我国人才的自主培养供给能力。为此,要充分发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规模优势,发挥科教融合培养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显著独特优势,发挥国家事业发展急需各类人才的广阔舞台优势,把我国的人才竞争优势牢固建立在主要依靠自主培养的坚实基础之上。

强调人才自主培养绝不意味着自我封闭与隔绝,必须主动应对国际环境新变化,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开放的政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对国际一流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依托科技创新高地、优势创新单元和一流设施平台等,加强“高精尖缺”人才引进。通过开放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主动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等方式,扩大开放合作“朋友圈”,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范围和渠道,更好汇聚全球智力资源和创新要素。(责编/王兆伟)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战略科技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战略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战略
科技在线
深入推进科技人才组团式援藏模式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努力培养新型科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