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思维下的岭南音乐风格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与应用
——以陈思昂琵琶作品为例

2022-12-11廖予宁廖蕾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岭南音乐 2022年5期
关键词:广东音乐琵琶岭南

文|廖予宁 廖蕾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岭南原是唐代行政区域“岭南道”之名,指中国南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和港澳地区。“岭”指五岭,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座山组成。大体分布在广西东部至广东东部和湖南、江西等五省区交界处,本文中的“岭南”一词特指广东省区域,文中提到的“岭南音乐”是以广东音乐、客家音乐、潮州音乐为主的岭南地方音乐。“岭南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广东音乐起源于广东省的珠三角一带,在茶楼等休闲场所流传至今,其音乐优美流畅、节奏明快,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客家音乐承载着中原音乐文化的积淀,与本土音乐融合,最后形成古朴深沉、雍容大气的音乐风格;潮州音乐保留着南音古韵,在兼容并蓄外江曲后,形成轻快抒情、旋律和谐悦耳的风格特点。以上三种地方音乐具有纤细、典雅、韵味淳厚的气质,在岭南的这片土地上不断融合发展,并在时代变更中得以传承创新,慢慢形成传承传统曲目和创新岭南音乐风格作品共同发展的文化传承态势。

1.岭南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创作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备受重视,在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示精神下,越来越多的专业作曲家投入到岭南音乐的研究和创作中来,一批以岭南音乐风格为创作特点的优秀作品在时代浪潮中应运而生。

在大型民族交响作品方面,作曲家刘湲为广东民族乐团创作了两部具有岭南风格的大型民族交响作品——《粤海风》和《岭海长歌》,并在其中选用了当地特有的乐器如二弦、椰胡和潮州大锣鼓等;作曲家房晓敏以广东音乐《汉宫秋月》创作出民族交响音画《花朝月夕》,还创作了古筝与乐队《西沙掠影》、二胡协奏曲《月恋》等协奏作品,以及新潮州锣鼓乐《节日庆典》;作曲家罗紫艺用粤语“荔枝”的音调“3 6 2”为动机创作了《荔枝红》,通过梆笛、高胡来表达地域色彩,歌颂当地劳动人民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作曲家陈思昂创作的琵琶与乐队《云开日出》,以当地摇篮曲为素材,描绘出极具岭南风景的美好景象。

作曲家们致力于岭南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保留传统地方音乐特色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守正创新,既传承岭南音乐悠远的文化内涵,又吸纳时代新元素,体现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新模式。守正:以岭南文化元素和岭南地区音乐语汇为创作之根本依据,坚守岭南“音乐味道”。创新:把传统岭南音乐表现形式与现代作曲技法相融,地方特色乐器与管弦乐相融,传统演奏与综合表演相融,在不断的探索和创新中,焕发岭南音乐的时代魅力。

2.传统与创新的碰撞——陈思昂岭南风格琵琶作品

说到岭南音乐,不得不提广东音乐发源地之一的番禺沙湾镇。得益于厚实的经济条件、开明的思想和活泼的民间艺术,这里孕育出了广东音乐先驱“琵琶大王”何博众和名誉中外的“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名家。琵琶在广东音乐中运用广泛,在由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广东音乐曲谱中,既有大量的琵琶与其他乐器——诸如高胡、扬琴、笛箫等——组成的室内乐作品;亦有许多琵琶独奏作品,如《旱天雷》《彩云追月》《倒垂莲》等。因此,作曲家陈思昂选择以琵琶为载体,创作了一系列岭南风格的琵琶作品。其立足于传统岭南音乐的表现形式,同时结合现代作曲技法,既是对岭南音乐的传承,亦是对岭南音乐的创新,对于琵琶以及岭南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均具有一定推动力和传播力。

2.1 陈思昂个人简介

陈思昂,青年作曲家,星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于著名作曲家唐建平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获得中宣部“宣传思想青年文化英才”、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广东音乐“一荐一”名家荐才行动十大青年音乐家、广东省青年文化英才等称号。

陈思昂对当代审美视角的关注,以及对古典文人精神的探索,是他一直以来的创作追求。他的音乐可听性强,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这是他早期在电影和舞剧创作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他的创作跨度很大,在交响乐、民族管弦乐、音乐剧、舞剧等领域都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一名中国的作曲家,他深知民族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在其众多的作品中,民族管弦乐作品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他的作品特色鲜明,在创作中强调乐器音色个性的运用,善于发掘并用多种手段来突出音乐的特定表现力。他强调民族性是音乐创作的重要因素。在广州工作生活的这些年,他一直坚持在音乐创作中体现岭南音乐风格,把岭南文化元素融入音乐创作,突出岭南音乐文化特色。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著名乐团上演,并获得众多赞誉,多部作品成为乐团保留演出曲目。

代表作品有琵琶协奏曲《坐看云起》《云开日出》《天山骏马图》,琵琶重奏曲《嬉·戏》《临风》《海心沙》,二胡协奏曲《人生何适》《梦》,高胡协奏曲《韵海心沙》,竹笛协奏曲《如沐春风》,古筝协奏曲《大地之子》,民族管弦乐《海纳百川》,音乐剧《殷红木棉》《有一天》,管弦乐《东方欲晓》《美丽的大湾区》,大型侗族大歌音乐诗剧《行歌坐月》,大型民族音乐纪实剧《家园》,等等。

2.2 陈思昂岭南风格琵琶创作

岭南音乐的创新思维,包含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当代创作的创新性发展。其中,充分把握岭南地区的音乐语汇,成为传统艺术创造性转化的首要基础。而传统音乐素材与西方当代作曲技法的结合,则更好地实现了当代岭南音乐创作的创新性发展。由于琵琶丰富的音色技法与灵活的表演形态能够很好地承载传统艺术的转化与当代创作的发展,作曲家陈思昂运用琵琶这一乐器,创作了大量极具岭南风格的民族器乐作品,以及以传统岭南音乐为动机的改编作品。

陈思昂与琵琶作品创作结缘于2013年,从代表作《坐看云起》到《云开日出》,他一步一步地用他的创作才华和专业技巧推动琵琶新作品的发展。任教于星海音乐学院后,他与琵琶演奏家缪晓铮,以及岭南音乐研究方向的学者、演奏家们组成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的资料收集、研讨,开启了岭南风格琵琶作品的创作之路。创作出琵琶独奏《水沐莲清》、琵琶改编作品《饿马摇铃》、琵琶重奏《海心沙》《临风》《嬉·戏》等诸多作品。其中《临风》《水沐莲清》《海心沙》三首作品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

《海心沙》是一首琵琶四重奏作品,描述了城市里弥漫的茶香,和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通过节奏和调性的变化展现了洋溢在广州这座城市的热情与奔放。通过音域的拓展和人工泛音的运用展示出琵琶新颖的演奏色彩。该首作品巧妙地运用了广东音乐当中的经典作品《饿马摇铃》的旋律素材(谱例1),在传承与创新兼有的主题中体现着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与恬淡悠然的人文情怀。

《临风》是一首根据传统广东音乐《旱天雷》的动机发展而成的琵琶二重奏作品,其曲风风趣、清雅,展现了一幅“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美好生活画卷,使人仿佛身处于微风轻拂、浮云淡薄、从容潇洒的闲居生活。作品第一小节从旋律音程关系到节奏型都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旱天雷》的经典旋律片段,即以首调“6 5 3 5”为动机的十六分音符,并开门见山地展示出来。两把琵琶不断交接地重复这一主题,起到了更加明确地唤起听众记忆的作用。而与《旱天雷》原曲有所不同的是,作曲家在《临风》的创作中,并不局限于“6 5 3 5”这一固定的首调旋律,而是巧妙地将这一主题在作品中不断进行移调、模进,使得作品独具特色,更为新颖(谱例2)。

《嬉·戏》根据广东音乐《银河会》的主题素材创作而成,有独奏和重奏两个版本。作品风格轻松、活泼,宛若描绘一只只蝴蝶追逐嬉戏,全然不知人间伤心事的纯真画面。该作品A段第4小节即出现了《银河会》中主题旋律“3 5 3 2”的缩影,但在引子片段中引用较为委婉朦胧。而清晰地展示这一动机则在乐曲B段(谱例3),不仅还原了旋律的音程关系,同时亦保留了主题片段的节奏型。三十二分音符空前半拍,以及三十二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的结合,生动地体现出广东音乐轻松、活泼的风格与气质。与《临风》相似的是,作曲家善用当代移调、模进等创作手法,使传统主题片段在调式转换中更好地发展前进,同时也能够满足四把琵琶在重奏时宽广音域的使用需要。这一当代作曲技法的使用,不仅突破了琵琶在演奏传统作品时,左手常用把位为一二把位,以及调式使用的局限性,更极大地提高了观众听觉感受的丰富性。

《水沐莲清》曲调古朴优雅,琵琶清晰明亮的旋律,生动地表现了泉水的清澈和莲花的精致优雅。

《饿马摇铃》原为广东音乐,经过作曲家精心设计,改编为琵琶与室内乐的形式。作品分为两段,第一段为琵琶、洞箫、椰胡三件乐器以传统的形态演奏;第二段则转换为琵琶与长笛、弦乐四重奏相结合的形式,以全新的姿态传承与呈现。这是近一个世纪的对话交流,向传统经典作品致敬(谱例4)。

谱例1

谱例2

谱例3

3.陈思昂岭南风格琵琶作品的社会效应

3.1 作品创作及推广

广东地区创新开放,敢为人先,文艺作品百花齐放,特色鲜明。根植岭南音乐,与当地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的深入合作对陈思昂的岭南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岭南音乐鲜明的特色、丰富的文化使他的音乐增添了独特的民族色彩。在探索“专业性”与“可听性”磨合的过程中,作曲家结合耳熟能详的民间曲调,拉近了作品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广东地区文化艺术的繁荣,为岭南音乐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力量。

陈思昂岭南风格琵琶作品的部分推广应用情况,如表1。

3.2 人才培养

作为星海音乐学院的一名教授,除了音乐创作,陈思昂也十分注重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岭南音乐是中国音乐的一块瑰宝,一方面,推广传播岭南音乐文化,是创作者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发掘与传承岭南音乐,更是学院教师的重要使命。在他的不懈奋斗中,教授了大批传承岭南音乐的作曲专业学子,他的作品同时也影响了许多演奏专业的学生。

谱例4

在他的创作和指导下,星海音乐学院临风琵琶室内乐团积极参与国内重大演出及权威赛事,其中琵琶四重奏《嬉·戏》荣获2021年第二届“敦煌杯”中国民族室内乐、重奏比赛职业青年A组银奖;琵琶四重奏《海心沙》荣获2018年第三届“辽源杯”琵琶艺术展演活动职业重奏组金奖;琵琶二重奏《临风》荣获第三届“敦煌杯”中国琵琶艺术菁英展演重奏类职业重奏组银奖。此外,他所创作的重奏、协奏作品深受学生喜爱,成为校内赛事选拔、学年音乐会、毕业音乐会的常用曲目,活跃于舞台。

表1:陈思昂岭南风格琵琶作品的部分推广应用情况

综上所述,岭南音乐的继承,包含着传统文化对当代艺术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中积极成果的保留。传统的岭南文化和精神,体现着岭南地区人民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延续。同时,由于艺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向前、源源不断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当代艺术注定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继续发展。岭南音乐艺术的蓬勃发展,见证着时代的更迭,反映着艺术生命在于创新这一本质,表现出群众审美求新求变的精神需要,更体现着作曲家不断进步的艺术追求。

陈思昂将极具地方特色的音乐语言与先进的创作理念相结合,呈现出紧随时代步伐的优秀作品。使得传统的岭南音乐作品在听觉上更为立体、更富有层次感,同时也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理想,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欣赏需要,进一步推动岭南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使岭南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广东音乐琵琶岭南
广东音乐:风靡一时引潮流之先
广东音乐在高校的传承和发展
El instrumento predilecto de la música folclórica china La pipa es una combinación perfecta entre herencia e innovación
忆岭南
20世纪以来广东音乐的海外传播研究
雨岭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论“广东音乐”的名实之变
窈窕淑女琵琶妹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