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2022-12-11陈珍珍刘竺华
陈珍珍,刘竺华
(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2.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消化性疾病,是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年龄、吸烟、饮酒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发病率及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1]。目前,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根除幽门螺杆菌、促进胃动力及抑制胃酸等方法为主,但不良反应较多,且存在复发倾向。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独特优势。本文主要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效方、中成药等方面,将近年来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病因病机
中医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于“胃脘痛”“痞满”“嘈杂”等范畴。《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若五脏内动,汨以七情,则其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2]文中明确指出外感六淫与内伤七情均可以导致胃气不和,不通则发为疼痛。《兰室秘藏》曰“多食寒凉,及脾胃久虚之人,胃中寒则胀满,或脏寒生满病”[3],表明中虚内寒是本病的重要致病因素。《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4]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包括气、血、寒、热、痰、食,早期由外感六淫,及饮食、情志内伤所致,以实证为主;久病则脾胃损伤,运化无权,或因素体虚弱,易受外邪侵袭,形成虚实夹杂之证。在本病的治疗方面,历代医家均有相关论述,汉·张仲景针对痞满病提出了辛开苦降、消痞除满的治疗法则,并创制多种泻心汤;金元时期,李东垣应用辛开苦降、消补兼施的枳实消痞丸、枳实导滞丸治疗本病。现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各有不同。张声生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中气亏虚为本[5]。李培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于先天不足及久病气血耗伤之人,并指出“邪毒”相当于幽门螺杆菌阳性,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因[6]。郭淑云教授指出,“脾胃气(阳)虚,胃络瘀阻”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机[7]。黄彦子等[8]指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为虚、瘀、毒,三者互为因果,对胃黏膜造成严重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易滋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导致肝气不疏、肝气犯胃、胃失和降等一系列病理变化。陈镜合教授认为,情志内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久治不愈的重要病因,患者气郁日久,肝郁脾虚,加之久病脾虚,肝木乘脾,邪气犯胃,发为胃痛[9]。刘华一教授认为,“因滞致虚,因虚夹瘀”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重要病机,患者脾胃受邪而致虚,正虚邪侵,病久化热伤阴,络阻成瘀,发为本病[10]。
2 中药治疗
2.1 辨证论治 现代医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分型各有不同。《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将本病分为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阻证等[11]。徐学义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3个证型,即气虚血瘀证、阴虚夹湿证、湿热内蕴证。气虚血瘀证治宜益气活血、通络止痛,方选四君子汤合金铃子散、丹参饮或失笑散加减;阴虚夹湿证治宜甘凉濡润、行气化滞,方选益胃汤、左金丸或半夏泻心汤加减;湿热内蕴证治宜清热解毒、健脾除湿,方选平胃散、三仁汤加减[12]。刘先勇[13]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胃气滞证及胃阴不足证,脾胃气虚证治宜补气健脾,方选黄芪建中汤,若患者阳虚较重,可加用附子理中汤;肝胃气滞证治宜疏肝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胃阴不足证治宜养胃滋阴,方选一贯煎加用芍药甘草汤。李佃贵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肝脏密切相关,可分为肝气乘脾证、肝郁化火证、浊毒内蕴证、肝郁血虚证4型,临床治疗以化浊解毒调肝为基本大法,肝气乘脾证,治宜疏肝理气;肝郁化火证,治宜疏肝通腑泄热;浊毒内蕴证,治宜抑肝扶脾;肝郁血虚证,治宜养血柔肝和胃[14]。单兆伟教授从气、虚、瘀、毒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从气论治可分为脾胃气滞证及肝气犯胃证;从虚论治可分为脾胃虚弱证及肾阳亏虚证;从瘀论治可分为寒凝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及血溢成瘀证;从毒论治可分为邪毒(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癌毒(异型增生),可采用理气降逆、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祛毒抗癌等方法治疗[15]。王捷虹等[16]发现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分为5种常见证型:肝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及寒热错杂证,其中以寒热错杂证和虚实夹杂证较多,可分别采用清、调、益、温、和五法进行治疗,取得较好疗效。唐旭东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脾虚气滞证、肝胃不和证、湿热中阻证、胃阴亏虚证四型,其中脾虚气滞证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证以香苏饮加减治疗;湿热中阻证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胃阴亏虚证以麦门冬汤加减治疗[17]。曾升海教授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分为肝胃不和证、气滞湿阻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和湿浊中阻证5种证型,分别采用柴胡郁金汤、枳实厚朴汤、补中益气汤、沙参麦冬汤、藿朴夏苓汤加减治疗[18]。董筠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总属本虚标实之证,临床多从脾胃湿热兼瘀阻、胃阴不足兼郁热辨治,其中脾胃湿热兼瘀阻证治宜清热化湿宽中,兼以化瘀,方选平胃散加减;胃阴不足兼郁热证治宜养阴益胃、疏肝解热,方选益胃汤合柴胡疏肝散加减[19]。
2.2 经验效方 现代医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形成一系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经验效方。付秀芹[20]应用自拟中药治萎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发现治萎汤可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促进胃黏膜恢复。薛峰等[21]研究表明,资生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缩短病程。金素美[22]应用二参三草汤(黄芪、党参、丹参、麸炒白术、薏苡仁、仙鹤草、白花蛇舌草、甘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虚湿热证104例,结果显示患者中医临床有效率为88.5%,病理学总有效率为75.9%。杨健康[23]自拟采用健脾理气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研究结果显示,与奥美拉唑肠溶片相比,健脾理气和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效果更好,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石维娜等[24]将四君子汤及半夏泻心汤化裁为芪参益胃汤,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癌前病变。研究结果显示,芪参益胃汤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缓解胃黏膜炎症,阻断和逆转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其机制可能与调节免疫失衡有关。李佃贵教授认为浊毒之邪壅滞中焦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关键,是胃黏膜多步骤癌变的主要环节,临床治疗多以化浊、解毒、活血、养阴、散结为主,将芳香、苦寒及虫类药合用,再辅以健脾运脾类药物,使脾胃升降复常,临床疗效显著[25]。刘晨萍等[26]应用安胃汤加味(党参、白术、茯苓、黄芩、丹参、陈皮、莪术、白花蛇舌草、甘草)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显著改善。综上所述,各类经验效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还可根据疾病证候特点及兼症灵活用药,值得临床推广。
2.3 中成药 与中药汤剂相比,中成药具有免煎煮、易携带及口感佳等优势,受到广大患者青睐。临床上可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证候特点,选择适宜的中成药,脾虚气滞型,可选用胃苏颗粒以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中焦虚寒型,可选用温胃舒胶囊以温中养胃、行气止痛;气滞血瘀型,可选用荆花胃康胶丸以理气散寒、清热化瘀;脾胃虚弱型,可选用胃复春胶囊以健脾益气、活血解毒[27]。解东媛等[28]观察摩罗丹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内分泌功能的影响,发现摩罗丹可修复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胃泌素分泌细胞及生长抑素分泌细胞,改善血清胃泌素水平,有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唐喜玉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为本,运用自拟和胃安神方及复方参术健胃胶囊治疗,每获良效[29]。
3 小结
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显示出独特优势。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经验效方、中成药方面出发,发现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确切,治疗手段众多,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与患者工作、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临床诊断时应重点关注以上病因病机,务求辨证精准;立法处方时须根据患者辨证分型及服药习惯,选择合适药物,做到三因制宜,充分发挥中医个性化诊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