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布鲁氏菌病发生和综合防控探究
2022-12-11吴长利
吴长利
(榕江县农业农村局,贵州榕江 57200)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一种由于布鲁氏菌(Brucella)入侵羊机体后,导致的一种感染性疾病,并可传染给人,属于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布鲁氏菌病发生后,会给养殖户造成间接或者直接损失,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人们健康、农村建设。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根据羊布鲁氏菌属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种类。通过相关基因比对分析,不同种布鲁氏菌的毒力、对宿主嗜性、生物学性状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在相关布鲁氏菌防控上,可以充分结合相应病菌特点等予以针对性控制,确保防治质量。
1 病原
布鲁氏菌属于α-变形菌 纲(Alpha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约(0.6~1.5)μm×(0.5~0.7) μm 大小,以短杆状、球杆状为主,属于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需氧菌,适合生长在pH 值6.6~7.4、36℃~37℃温度环境中。菌体多为单个散在分布,少见串状排列、链状排列、成对排列,不能运动,无鞭毛,无芽孢形成,相对荚膜形成能力弱。
单纯从生存环境分析,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能力较弱,在强烈的阳光直射下,存活时间在0.5~4.0 h 之间[1]。湿热环境也容易导致布鲁氏菌死亡,100℃加热立即死亡、70℃加热5 min 死亡。尽管布鲁氏菌对高温环境抵抗力弱,但在干燥、寒冷环境下,抵抗力较强。布鲁氏菌杀灭上,还可以使用新洁尔(0.1%)进行灭菌。
2 流行病学
分析羊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性特点,便于从其具体特点上,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有效应对布鲁氏菌感染情况。
2.1 流行特征
布鲁氏菌病的发生与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不受时间限制,一般在春夏季节发病率较之秋冬季节要高一些。布鲁氏菌流行存在一定区域差异,羊密集区域如牧区羊布鲁氏菌病发病率稍高于城区稍高一点。并当牧区出现羊布鲁氏菌病后,由于传播速度较快,容易形成疫情,增加羊养殖经济损失。畜牧区人接触羊的概率增加,出现布鲁氏菌从羊向人体感染的情况概率相对较高。
2.2 传染源
羊布鲁氏菌传染源主要为布鲁氏菌携带者,包括携带病毒的羊、已经感染的羊、流产胎儿及胎衣等。感染的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其排泄物、分泌物、流产物中含有大量的布鲁氏菌病菌,随着排泄物等四处扩散,使得羊群内出现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与感染羊相比,污染物为次要传播源,包括羊饲料、饮水、草场等。
2.3 传染途径
羊布鲁氏菌病发生后,其传染性很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侵入机体,导致感染出现。通常布鲁氏菌传染可以通过以下3 种途径传染:(1)经呼吸道感染。通过呼吸道吸入,导致机体感染,可以经由被病菌污染尘埃、气溶胶等,经由呼吸道侵入机体,导致感染[2]。(2)经皮肤黏膜直接接触感染。该种传染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指机体在接触被感染的物体后,包括分泌物、棚舍、土壤等,后引发的感染。(3)经消化道感染。此种传播途径主要指,羊摄入被感染的收饲料、水等,使得布鲁氏菌经由消化道侵入羊机体,导致感染情况出现。
2.4 羊布鲁氏菌发生机制
羊布鲁氏菌病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关于其研究一直是羊养殖相关技术重点。该病致病病菌为布鲁氏菌,此类病菌大多寄生在羊内脏、生殖器官内。自然条件下,该病对自然环境的抗力较低,健康羊体温、机体内微环境等,均适宜布鲁氏菌的繁殖与侵入,当布鲁氏菌侵入羊机体后,引起羊出现应激反应,出现感染等情况。随着布鲁氏菌对羊机体产生的影响增加,引起羊出现各种各样的炎症反应、食欲减退、体质衰弱等症状。
3 临床症状
布鲁氏菌发生机制较为复杂,其可以通过皮肤接触、呼吸道、消化道等侵入机体,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变态免疫反应。羊出现布鲁氏菌病后,会出现不孕、流产、睾丸炎等症状,使得繁殖性能下降,出栏数量明显降低。
(1)公羊出现布鲁氏菌病后,会出现阴囊逐渐硬化、行动不便、疼痛不安,性技能下降等症状,到后期恶化,睾丸萎缩,体质衰弱,食欲减退,机体逐渐消瘦,严重时可能出现配种能力丧失。极个别公羊发病后,可能出现关节肿胀、关节炎、滑液囊炎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跛行情况[3]。极少数供养可能出现隐性感染。
(2)母羊出现布鲁氏菌病后,机体可出现不可逆损害,长期不愈,导致生殖障碍。妊娠期母羊出现布鲁氏菌感染后,极容易引起母羊出现弱胎、死胎、流产等情况。当母羊出现布鲁氏菌感染后,整个妊娠期均有可能出现流产,并多发生在羊妊娠后3~4 个月,发病后主要症状包括卧立难安、精神沉郁、口渴喜饮、食欲下降,阴道出现大量棕黄色粘稠液体,部分病羊还可能出现乳房肿胀结块等情况。流产后,大部分母羊学会出现子宫肿胀、发言,还有可能出现关节受损等,母羊受布鲁氏菌病影响,营养不良,日渐消瘦,短期内出现死亡。
4 菌诊断方法
当羊出现布鲁氏菌感染后,可以积极采用多种诊断方法,以进行羊布鲁氏菌病诊断。
4.1 细菌学诊断
可以使用显微镜,对肝脏、脾脏、绒毛膜水肿液、胎儿胃内容物、绒毛膜水肿液等组织进行检查,制作相应玻片,在使用柯兹罗夫斯基染色法进行染色与检查[4]。此种方式直观明了,简单方便,但在确诊上需要进一步进行检测。
4.2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诊断技术是布鲁氏菌病诊断常用技术,该技术包括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ed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平板凝集试验(Plate Agglutination Test,PAT)、全乳环状试验(Milk Ring Test,MR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old Immune Chromatography Assay,GICA)等诊断技术,为羊布鲁氏菌病科学准确鉴别提供技术支持。1.5.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可以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等方式进行诊断,分析布鲁氏菌病分子情况,科学分析羊情况[5]。
5 综合防控措施
5.1 提升养殖人员防疫水平,科学应对同羊布鲁氏菌病
养殖人员是羊群的主要管理者,为提升羊群的健康水平,应提升养殖人员的专业养殖水平。使养殖人员具备专业的羊布鲁氏菌病的了解,掌握相关羊布鲁氏菌防控技术与方法,以便于当羊布鲁氏菌病出现后,及时予以相应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布鲁氏菌病的影响。
第一,当地防疫组织应当积极开展专业化的技术培训工作。当期基层兽医工作人员,可以结合羊养殖情况,组织培训工作。培训内容包括羊群疾病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加深养殖人员了对布鲁氏菌病发生机制、危害、防治措施等理解,使得养殖人员更加重视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
第二,积极运用多种培训方式进行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宣教。相关部门在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宣教中,可以积极运用座谈会、抖音短视频、宣传等多方式进行宣教,组织培训工作,增加羊布鲁氏菌感染防治知识同养殖人员接触的机会,提高其专业布鲁氏菌防治水平。
5.2 结合羊群情况,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羊布鲁氏菌病的综合防治中,充分结合羊群健康状况,制定完善综合防治方案。
第一,结合当前的羊群发病现状,分析发病原因,监测羊群健康状况。当羊出现布鲁氏菌病后,对病原菌进行检查,根据病因制定专业针对性防治措施,从传播源、传播途径入手,制定防控策略。
第二,科学评估羊群出现布鲁氏菌感染的风险。相关技术人员应当对幼小羊群进行有效的监测,全面进行健康监测,评估羊群出现布鲁氏菌感染的概率,针对高风险羊群予以预防。例如,定期对圈舍进行消毒,保持圈舍清洁干净,通风正常,并保持圈舍羊密度正常等。
第三,制定定期检测计划。每月定期对羊群进行疾病筛查,尤其关注存在疾病史羊、体质弱羊的检测,及时掌握羊群健康情况,做好布鲁氏菌病预防。
5.3 科学饲养管理,避免布鲁氏菌感染
强化饲养管理措施也是有效预防羊布鲁氏菌病的手段之一。在对其病菌进行防治过程中,应当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管理效果,制定良好的饲养管理制度,提升羊群的身体免疫力。
第一,应当加强对羊群的免疫检查工作,对幼畜来说,应当进行提前免疫及生物学检查,并制定合理的检查周期。若检测结果为阴性,则表明没有布鲁氏菌病的存在;若检查出阳性的羊体,则表明羊体发生布鲁氏菌病感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观察幼羊的检查结果,若检查为阴性,则能则表示是健康的。
第二,在羊群的日常饲养中应当注重提升羊群的生活质量,建立良好的消毒制度与饲养制度,加强对圈舍的卫生清洁。在对其饲养过程中,应注重饲料营养的均衡性与全面性,保证羊群的饮食卫生及饮水卫生,注重饲料及水源的清洁度。
第三,在购买幼羊的过程中,应当加强落实检疫制度,确认羊体健康后再进行购买及饲养,在羊圈的消毒工作中,可以将石灰乳,来苏水、烧碱溶液等多种消毒产品进行交叉消毒,提升其消毒效果,在病菌的高发期加强消毒力度。
5.4 完善检疫制度,科学监测羊群情况
规范检疫制度,保证良好防治羊布鲁氏菌病。规范羊群检疫制度,能保证及时发现羊群的异常。检测到布鲁氏菌病的存在时,对病羊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此疾病影响到整个羊圈。
第一,科学确定检疫周期。相关动物防疫管理部门明确检疫制度重要性,制定完善检疫制度。针对布鲁氏菌病进行专属检查,制定合理的检疫周期。考虑到布鲁氏菌病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故在春季、夏季增加免疫检测频次,以全面监测羊群健康情况。
第二,完善养殖档案。相关技术人员对检疫结果进行记录,分析羊群养殖情况,对已经产生布鲁氏菌病的羊群隔离处理,防止菌病范围进一步扩大。
第三,疫苗接种。每年养殖户根据羊群情况,及时接种相应疫苗,预防羊群出现大范围布鲁氏菌病传播。
5.5 养殖环境控制,避免布鲁氏菌感染及传播
良好的饲养环境是有效预防各种病菌的主要方式,在羊养殖上,需要尽可能控制环境,使得养殖环境可以满足羊群生长,尽可能避免预防。
第一,养殖人员及时清除羊粪,避免羊粪中残留有害的病菌,产生病菌的传播与感染等不良后果。养殖人员结合羊群情况,制定圈舍、饲养等管理制度,保持羊群生活的环境干净,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第二,制定养殖场所消毒制度,定期进行消毒处理,为羊群的健康提供良好保障。养殖场需建立严格的进出制度,避免相关病菌产生交叉感染。对于外来羊实施良好的准入制度,并加强原有羊群的保护。并禁止非养殖人员随意出入养殖场所,防止布鲁氏杆菌的扩散与传播,及时有效阻断人畜交叉感染。
5.6 科学隔离病羊,将布鲁氏菌病影响降到最低
羊布鲁氏菌病发生后,根据布鲁氏菌病感染情况进行科学处理,针对羊群感染严重的病羊进行无害化处置。无害化处置步骤:
(1)无害化处理前准备。将感染羊及时与周围其他羊群科学快速隔离,加强卫生管理,注意隔离环境与非隔离区域环境消毒。养殖人员做好思想工作,减轻心理压力,正确认识羊布鲁氏菌病传播、防控等重要性,当出现布鲁氏菌感染后,及时按照规范性处理措施,对病羊进行处理。结合当地羊群养殖情况,在当地建立病羊无害化处置点,处置点位置选择远离村庄、远离居民,适当选择在交通便利的位置,便于当病羊出现后,及时运输到处置点进行科学处置。在病羊处理过程中,相关处理人员需要提前准备好防护服、无菌手套、口罩及医疗用品和药物等。
(2)无害化处置技术选择。在羊布鲁氏菌病防治上,对病羊无害化处置技术进行科学选择。例如,可以采用挖坑填埋等方式进行处置,根据病羊数量进行挖坑,保证坑深超过2m,将坑进行消毒处理[8]。
6 结束语
综上,羊布鲁氏菌病对羊生殖、健康生长等产生影响较大,导致羊养殖减产,造成非必要的经济损失。故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羊布鲁氏菌病综合防治方案至关重要,在进行病菌防治上,可以采用提升养殖人员防疫水平、结合羊群情况制定综合防治方案、科学饲养管理、完善检疫制度、养殖环境控制、科学隔离病羊等综合防治措施,全面提升羊布鲁氏菌病防治质量,降低羊布鲁氏菌病对羊养殖造成的不良影响,助力其健康生长,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