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布局氢能产业应因地制宜
——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

2022-12-11白宇编辑白歌

中国电业与能源 2022年4期

■本刊记者 白宇/编辑 白歌

在业界热切期待和各方高度关注下,《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出台。据了解,这是我国首个氢能产业中长期规划,对我国氢能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积极部署。那么,此次发布的《规划》有何亮点,现阶段我国发展氢能又有何意义?就上述热点问题,近日,中能传媒集团《中国电业与能源》记者专访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部长景春梅。

《中国电业与能源》:请您简单介绍《规划》的主要内容。

景春梅:《规划》首先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并从氢能产业的战略定位、总体要求、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我们勾画了中国未来15年氢能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根据《规划》内容,未来我国会统筹氢能产业的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加快氢能技术研发的示范和应用,并且逐步拓展氢能在交通、工业、储能、发电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同时,《规划》还首次明确了氢能是我国未来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表明了我国将积极有序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政策主张,将对未来氢能产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标志着我国氢能产业发展从此进入新阶段。

《中国电业与能源》:在您看来,此次发布的《规划》有哪些亮点?

景春梅:我认为《规划》可以用五个关键词来概括,即能源属性、绿色低碳、创新引领、安全为先以及多元应用。

首先,氢此前一直被作为危化品来管理、生产以及监管,此次《规划》首次明确了氢具有能源属性,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其次,针对目前国内主要是化石能源制氢这一现状,《规划》提出了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也将是政策鼓励的方向;第三,针对目前氢能核心关键技术还不能自主可控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创新引领、自立自强的原则;第四,目前氢能产业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氢本身还属于危化品,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所以发展还应以安全为先,应积极做好氢能全产业链的安全风险预防和管控;第五,针对目前我国氢能应用场景还比较单一的情况,《规划》提出了鼓励多元示范,从而避免了企业扎堆造车以及产业布局盲目跟风等问题。

《中国电业与能源》:《规划》在发展目标环节提出,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量将达到10万吨~20万吨/年,您如何看待这一数字?

景春梅:《规划》里提及的10万吨~20万吨/年是产量的概念,不是产能的概念,也不是在建或签约中项目数的概念。这个目标是指实实在在可落地的、并可持续运行的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总产量。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制氢国,但氢能产业还处于市场导入期,可再生能源制氢的占比微乎其微。而且目前除碱水制氢之外,其他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还不成熟,大规模产业应用还尚待时日。这些技术的现状决定了未来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的可靠性,因此项目的经济性还有待时间检验。

其次,我认为国家层面的规划并不是各地规划或者说企业项目数的简单加总,其必是站在全局角度,并兼顾战略性和可行性,对国家氢能产业发展作出的总体谋划。《规划》设定此目标,也体现了《规划》强调的稳慎原则,也是希望企业能够稳扎稳打,地方能够理性布局。

第三,《规划》是一篇行业发展的引领性政策文件,其目的在于释放我国支持氢能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信号。设置一个相对稳慎的发展目标,既能展现愿景,同时也可以让行业能够有信心去实现。

《中国电业与能源》:我国为何要大力发展氢能?

景春梅:《规划》在开始就明确了氢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目前全球约有20多个国家出台了全面的氢能战略规划,预计到2025年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80%的国家都将布局氢能产业。各个国家发展氢能都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即把氢能作为绿色低碳转型、走向碳中和的重要选项。但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尽相同,对产业的定位和布局也各有侧重。

具体到我国,发展氢能的重要目标是助力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其中,氢能可以从三个方面体现价值。在能源供给端,氢能一方面可以通过储能带动大规模的风光储氢一体化融合发展,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消纳;在能源消费端,氢能可以替代汽柴油的使用,实现降碳的目标,直接助力能源消费的绿色转型;在工业领域,氢本身是一种工业原料,应用场景非常丰富,可以作为原料合成氨、甲醇等等,从而可以促进高耗能行业的绿色发展。

其实上述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用《规划》中对氢能的三个战略定位来概括,即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如果氢能产业可以按照上述三个定位较好推进,那么氢能也将为我国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添砖加瓦,并打造新的产业转型升级增长点,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中国电业与能源》:您认为现阶段发展氢能应注意哪些问题?下一阶段对于氢能产业来说应从哪一环节着手重点发力?

景春梅:首先应坚持安全为先。近两年全球多起氢气爆炸事故给氢能安全管理敲响警钟,尤其是产业发展初期,如果安全事故频发,将对产业造成严重影响。其实油和气都属于危化品,但由于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生产和供应的标准规范及监管制度,也就将风险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因此《规划》也指出,我国要将安全作为氢能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氢能安全监管制度和标准规范,强化对制、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重大安全风险的预防和管控,提升全过程安全管理水平。

其次,地方布局氢能产业要因地制宜。我一直呼吁氢能热中要冷思考,我国氢能产业已有过热苗头,一些地方把氢能产业作为重要的新动能培育,纷纷开展全产业链布局,缺乏对本地发展氢能产业比较优势的客观分析,热情高涨、竞争加剧、同质化严重。我国资源能源禀赋多样,对能源的选择及经济调控的回旋空间较大,各地区应切实从实际出发,从各自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承载能力及地方财力等多方面系统谋划,理性布局,不能急于求成搞政绩工程。

第三,要以试点示范逐步带动氢能多元应用。我国氢能产业“一窝蜂造车”现象较为突出,这也是《规划》有针对性作出部署的一个方面。《规划》强调,要坚持点线结合、以点带面,积极拓展氢能应用场景,逐步推动氢能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各地方应深入领会《规划》精神,充分考虑本地区发展基础和条件,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合理把握产业发展进度。今后,国家也会通过对《规划》的督导评估,及时发现执行中的问题,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根据《规划》透露的信息,我认为可再生能源制氢必将是投资的热点,也是政策支持的重点,同时也可能是行业的爆发点;其次,氢能具有的长周期、大规模的储能优势,必将带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因此也可以支持一些可再生能源丰富的地区,建设制氢基地等等;第三,在产业链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目前我国氢能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还未实现自主可控,一些关键核心材料以及技术装备还大量依靠进口,因此国家可能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持续加大对关键技术装备攻关的支持力度,鼓励氢能自主技术的突破,同时还会培育一些创新型企业,并加强人才培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