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因缘论设计

2022-12-10胡俊红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因缘人缘造物

■胡俊红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株洲 412003)

世界上所有物质都与“设计”发生关联,存在或多或少的“因缘”关系。设计创造的过程也是探究事物本质的过程。探究本质的方法有很多,笔者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受佛教文化的“缘起论”启迪,参照西方现象学的哲学思考,构建“因缘论”以求对设计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阐释。

1 因缘的阐释

1.1 佛教因缘观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历经苦难经49天宴坐沉思,大悟人间哲理,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性,都是“空”的”[1]。佛教所有的教义皆源于“缘起论”。所谓缘起,是指“诸法因缘生”,或“诸法因缘起”[2]。 缘起又称“因缘”,即一切现象一切事物生起的关系和条件[3]。

万物或现象“因缘”而生,佛教中的“缘起”说成为解释事物存在的理论依据。佛教界的经典论著中有许多关于“因缘”关系的论述。例如,僧肇的《肇论》中有:“世界万物因缘和合而成”,“……所以然者,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岂待缘而后有哉?譬彼真无,无自常无,岂待缘而后无也。若有不能自有,待缘而后有者,故知有非真有。……万物若无,则不应起,起则非无。以明缘起,故不无也”;《维摩洁经》中有:“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诸法要因缘相假,然后成立”(僧肇注);僧佑《出三藏记集》中有:“法性无性,因缘以之生。生缘无自相,虽有而常无”(卷十),“无为故无形而不因,无欲故无事而不适。无形而不因,故能开物。无事而不适,故能成务”(卷六);《大藏经》中有:“谓金无自性,随工巧匠缘,遂有师子相起,起但是缘,故名缘起。”(卷四五);等等。

“缘起论”是佛教解释事物和现象关系的理论基础,实质上是因果关系的理论。“缘”是结果赖以生成的条件,“起”是生起的意思。任何事物与现象的出现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有一定的关系与条件的,世界万物无不处于一个相互联系、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万物无不因缘和合而生[4]。

1.2 存在因缘说

所谓现象学,是探求事物本质的一种学问,是用来解释存在意义与方式的一门学科。现象学“求根据”的要求,也可以理解成寻求事物的“缘起”,是希望看出事物的本质,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形式上,现象学让人从显现的东西那里像它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强调“面向事情本身”[5]。研究方法上,现象学强调“即事象”“即本质”的考究[6]。

就课题而言,现象学是存在者的存在的科学,即存在论。现象学描述的方法论意义就是解释,通过诠释,存在的本真意义与本已存在的基本结构就会轻而易举地显现出来[7-8]。正如马丁·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指出,“世界万物是循一种‘关系’为主导线索,使一切存在者都服从于某种‘阐释’。[9]”“存在者之为存在者,向来就有因缘。[10]”

2 设计因缘论的构建

中国人非常相信并重视“因缘”。在现实生活中,婚姻起于姻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这种事物皆有“因缘”观似乎成了中国人阐释人生与万物的哲学伦理。

现象学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着某个事物具有一个根据并且是有条件”[11],“上手的东西的存在性质就是因缘”[12]。也就是说存在着的事物其存在性质就是“因缘”。

佛家有言云:远者为缘,近者为因。那么何谓因?何谓缘?按照佛教中解释:“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成,缘也”(《维摩诘经》僧肇注)[13],“因”是指相互关系,“缘”指各种条件。因缘就是一切现象和一切事物生起的关系和条件。这种“因缘”的阐释观体现在设计中亦是如此,设计创造万物的过程何尝不是在进行一种“因缘”的构建过程?

依据上述的解释,笔者尝试用一种“因缘”的观点来对设计进行定义:设计是一种设“因”计“缘”的过程,设“因”是去掉主观成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去认识与创造事物。设计的设“因”要求在设计中“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利导、因材取形。”计“缘”即强调设计是一种“缘”创性的活动,设计物缘(求新)的创造过程是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的建构过程,应该考虑到与人宜(求真)、与生融(求善)、与时进(求变)、与形合(求美)的和谐共生(求存)。设计的因缘可以用图1所示加以表示。

■图1 设计的因缘图

■图1 设计“因”剖析图

2.1 设“因”

什么是“因”?按照新编《新华字典》中的释义,为“原因;因为;沿袭;根据”[14]。 其实在《管子·心术》中对“因”也有很好的表述:“因也者,舍己而以物为法者也。[15]”舍己就是不存在主观成见,“以物为法”就是以客观事物为法则。所以强调“因”,就是要求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事物客观规律办事。

“因缘”中的“因”是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事物赖以形成的内在规律。黄宾虹曾在《序<新画法>》中强调“事贵善因”,强调艺术的创造过程一定要处理好各种因果关系。设计也应如此,设计的求“因”过程要求因势利导、因物制宜,根据人、时间、地点、材料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利导、因地制宜、因材取形(图2)。正如《考工记》所说“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因人而异”,是指设计的“对象”不同决定设计的目标和要求也不同。“人”是设计的主体,也是客体,正确处理好“人”的关系是设计的关键。

“因时利导”,是指设计应考虑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不同时代下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不同时期的设计风格与特征。

“因地制宜”,是指设计要考虑环境的影响,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风土人情,决定了设计的区域个性与特色。同时“地宜”的要求下,设计必须考虑人、物、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使之共生共享。

“因材施形”,是指设计要考虑材料的影响。借助良好的工艺技术赋予不同材料以“美”的形式,这是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计“缘”

何为“缘”?新编《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原因;因为;缘分;沿着。[16]”佛教中的“缘”是指万物或现象赖以存在的条件和关系,世上万物皆受“缘”的制约处在迁流不息之中。某种意义上说,“缘”是一种卓越的辩证思维[17]。在设计创新中,也无疑可以用“缘”创思维来指导具体的创新行为。据上文所述,设计的缘创,包括物缘、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等。

物缘主要探讨围绕“物”形成的事因及设计行为特征,主要包括造物的品类、造型和装饰等方面。柳冠中先生认为,“物”是“人”目的性的投射[18]。物缘的探讨是建立在人缘的要求之上。

人缘主要体现在设计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过程。西蒙认为,设计是创造人造物的过程[19]。人在设计中是主角,既是创造者,又是使用者;既是主体与源泉,又是对象与目的。

生缘是指设计赖以形成及存在的生境[20]。既包括设计物质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生境,又包括设计精神文化赖以形成的社会生境。在设计中,由于不同地区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具有独特性与特殊性,二者结合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即设计的生缘。不同区域独特的地理环境与自然风貌,以及区域文化长期积累并传承下来的伦理、道德、习俗等社会因素,促成了设计中独特的空间观及生态观。

时缘是指设计为适应时代要求不断创新进取而体现出来的时代因缘。所谓“时”,指的就是切合实际,使主观与客观协调。任何时代、任何社会,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设计表现形式及特征的更替。

形缘是从形式角度探寻设计得以产生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设计与生产制造的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等。实际上,材料与结构是基础,工艺与技术是保障,它们都是制约造物形式的关键要素。

和缘是指集物缘、人缘、生缘、时缘、形缘于一体和谐共存的一种关系,它要求设计中既考虑设计的人、地、时、事等外因,又考虑设计的材料、结构、工艺及技术等内因[21],使影响设计成效的各方面要素之间能相互协调和合以达成和谐之美。《考工记》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从中可以看出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有了整合人缘、生缘、时缘、形缘等因素的和谐设计观(图3)。

■图3 设计“缘”剖析图

设计的缘创是计“缘”整合的过程。设计“物缘”的创新,皆因“人缘”的需要,综合考虑“时缘”特性、“生缘”保障和“形缘”目标,共同构建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和缘”关系。

2.3 从原创、元创到缘创

大千世界的设计创新行为中,大多数情况设计师的工作是改良性或改进性设计。但生活方式的变革,新的“物”种品类的出现都源自“原创”,因此,“原创”精神是设计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

美国学者舍尔·柏林纳德指出:“原创,是产生一种想法、方法、表现方式的最初的、有创造性的形式。[22]”原创的“原”是指原始的、最初的。后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理论家翟墨认为,“元创”可以取代习惯使用的“原创”,前者包容后者,并拥有更多的内涵,“元”有“开始、最早”之意,更能体现设计的创新性[23]。

“原创”与“元创”是时间上来看设计的创新性。笔者提出的“缘创”是从设计内容和范畴上阐释设计发生的条件与关系。这里的“缘”,是机缘,也是边缘。设计学是一门边缘性的交叉学科,是集工学、艺术学、创造学、社会学、管理学、文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整合。这里的“缘”更能表达设计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的“缘创”除了前面所述的“人缘、物缘、生缘、时缘、形缘、和缘”关系的整合创新,也指设计的“边缘”关系创造,强调设计中不同学科与专业之间的交融与整合。

3 基于因缘论的造物体系

设计是人的思想和概念的物化。这里的“物”,是指设计创造的“结果”或“成果”,通常理解成“产品”,其实泛指经过人为设计的“物”,涵盖机械、电子、建筑、平面、广告等不同领域。那么,“物”如何设计?如何创造?不同的设计理论,对“物”的创新有不同的方法与见解。

3.1 精于事因

设计是一种求因的过程。任何器物既是人、事、环境、时代技术等外因影响的结果,又是物质赖以依存的结构、材料、工艺等诸多内因综合作用的表现。产品创造中的“求因”理念,应是去掉主观成见,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去构思与创造。在设计文化中,强调“因缘”。就中国传统家具而言,其在创造中强调“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取形”,这些先进的设计动因是中国家具千姿百态不断成熟的缘由,更是中国家具“精于事因”的表现。

设计强调事因。现代设计的核心是从物转变到事[24]。日常语言中人们常说“事物”,将事与物并置在一起是有一定依据的,有事才有物。基于衣食住行用不同“事”情的需要,在“事”的功能、目的、情感、价值等利益驱动下,设计创造了与“事”相适合的器物造型与形式,构建人类学习、工作和生活需要的品类。

设计要“因人而异”。从原始社会部落群体到现代社会的个性张扬,由于每个人生理、心理、宗教、信仰、文化、民俗等各方面的差异,造成人们的需求与生活方式的不同,设计必然要区别对待。“因人而异”是设计多样化与个性化的体现,也是设计满足不同人群欲望的需要。“因人而异”造就了设计的式样、形式、造型、风格、色彩、款式等方面的不同,也促进了设计品种与类别的层出不穷。

设计要“因地制宜”。“宜”在设计层面是一种实用的尺度,是体现设计价值的标准之一。“因地制宜”要求设计必须考虑环境影响与地域特征,将人、物、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科学规划与合理安排。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设计思想,强调人与自然和合统一的理念,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设计要“因时制宜”。在长期的设计演变中,器物的造型与装饰总是烙上不同时代的风格与特性,透过不同时代的器物,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物质生产水平和人们的审美爱好、生活习俗等。“因时制宜”是设计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设计创新与发展的要求。

设计要“因材取形”。材料是设计制作器物的基础[25],新材料和新技术是设计发展的推动力,每一次新材料与新技术的出现几乎都会引发一次新的设计变革。“因材取形”,合理利用材料,施以匹配的结构及高超的技艺,促成了器物设计独特的形式。人类在认识和使用材料的过程中,提升了设计的创新意识,材料为设计师提供了丰富的创造资源和创作灵感。

3.2 巧在物缘

设计是一种构“缘”的过程,是一种造物活动。在器物设计的“缘”创性活动中,离不开人缘、生缘、时缘、形缘及和缘的构建,设计物缘求新应该考虑到人缘求真、生缘求善、时缘求变、形缘求美、和谐求存。

物缘求新是设计造物的追求。设计最本质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能呈现“理念”的“物”,是创新。设计“缘”创是在人与物、物与物、物与环境、人与环境之间建立一种“关联性”。每一种新的造物类型的出现都是设计创新的结果,都是创造一种特有的生活影缘和文化特质。“喜新厌旧”也许是人的天性,人的欲望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促进设计师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新的造物形式以满足社会生产与发展的需要。

人缘求真是设计价值的体现。“人之初,性最真。[26]”在设计造物链中,人居主导地位,设计是为人的设计,也是人为的设计。设计必须从“人”的生物性和社会性出发,通过“人造物”还原“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价值“真相”。在产品设计中,必须针对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真实想法与要求,这是设计师“人缘”创新的核心。

生缘求善是设计伦理的要求。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上,设计应淡化征服与改造自然的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一种“求善”的设计特征。生缘求善要求设计应该系统考虑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合理把握设计“度”,倡导绿色设计。中国古代设计的“天人合一”思想,是生缘求善的精神体现,其崇尚自然、师法自然、道法自然的做法,在今天仍旧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时缘求变是设计发展的规律。尽管造物风格与特征在短时期内会呈现稳定性特征,但从设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设计总是在不断演变与进化,体现创新求变的设计追求。“变则变,变则通。”设计中的“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变”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时俱进”是时缘求变的设计要求,也促进了设计的发展。就中国古代家具而言,从“礼仪”的商周家具、庄重的两汉家具、飘逸的魏晋家具、华贵的隋唐家具、典雅的宋元家具、简秀的明式家具到繁缛的清式家具,中国家具在形制、造型、装饰及结构等方面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演变规律……中国家具的合“理”重“道”,造就了中国家具在设计理念上的先进性以及明清家具的辉煌[27]。

形缘求美是设计艺术的反映。出于求美之心,设计对材料、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倾心与关注,造就了产品精美无比的形式。材料上,独特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产品造型对材料的偏爱,对材料质地与纹理之美的特别追求。结构上,产品结构的合理与优化,反映了设计的技术革新;设计理念上的“精简”要求,也促进了设计结构的创新。工艺上,现代工匠文化精神造就了器物的精良和产品的优质。在我国古代,能工巧匠自古以来强调“技艺相通”,他们既重视技术的演进与娴熟,又重视工具的改良与创新,使得古代器物体现一种神气的工艺之美。

和缘求存是设计未来的必然。设计应强调人缘求真、生缘求善、形缘求美、时缘求变的“和缘”共存。“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考工记》),是中国古代造物的倡导,也应是现代设计和谐的准则。任何现代品牌产品的创新与开发,都应体现“和缘”设计思想。设计和谐的“巧”,不仅要体现在造型与装饰、工艺与结构上的“巧”,而且应强调人、物、环境与社会的“天人合一”,体现一种“中和”思想。

3.3 因缘道器

作为一种研究设计产生因果关系的理论与方法,“设计因缘”体系是一种完整的“物创”体系(图4),该体系可以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与应用。设计是一种求“因”构“缘”的过程,设计的本质是“缘创”。具体来说,设计是一种“物缘”创新的过程,在物缘的构建中,离不开对人、事、地、时、形等不同因缘关系的整合,以形成一种良好的设计“和缘”关系。

■图4 设计造物的因缘体系图

古人云“器以道载”。“道”可以理解成设计的“因缘”关系。“近者为因,远者为缘”。其中“因”又有“内因”和“外因”之分。设计造物的“内因”是材料、结构和技术,这是物的“形缘”赖以产生的根本条件;设计造物的“外因”主要有来自不同事理、不同人群、不同生态环境、不同时代特征等方面的要求,即受到设计的物缘、人缘、生缘、时缘、形缘等方面的“和缘”制约。

设计“物缘”的创建中,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即设计的价值导向也非常重要。一般来说,设计创造中,重在“物缘”求新,旨在“人缘”求真,情在“生缘”求善,志在“时缘”求变,意在“形缘”求美,以构建一个“和缘”求存的美好愿景。

4 结语

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的造物行为,其涉及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从佛教文化与哲学思维中的因缘存在之说感悟,以因缘剖析设计,将为设计研究提供一种崭新的视角。透过物、人、境、时、形、和等视角,可以深入剖析设计之“因”、设计之“缘”。设计造物要“因人而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取形”“和实生物”,同时物缘求新的过程也是“人缘求真、生缘求善、时缘求变、形缘求美、和谐求存”的系统创造过程。“器以道载,道因缘和”,是中国造物设计思想的体现,也是当代设计的意义旨归和价值导向。

猜你喜欢

因缘人缘造物
诗家与僧家的因缘——唐诗中佛寺上人房(院)书写
“三个女人一台戏”之《啼笑因缘》
汲古怀远造物归真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情商高,人缘好,很会做人的三大星座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好人缘不是计较出来的
好人缘
以木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