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科研耦合改革路径研究
2022-12-10柴志贤
柴志贤
(浙江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引言
近年来,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及应用前景被普遍看好[1],混合式学习是一种颠覆性创新,撬动了教师角色定位的根本性转变,促使教师由学科专家、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和学习促进者[2],因而日益成为高质量“金课”打造的重要途径之一[3]。近年来,关于混合式教学研究主要聚焦于如何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进行重塑与改造,如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分层教学模式研究[4]、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5]、如何基于慕课平台,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拓展,推动传统课堂教学实行有效变革,进而提升课堂的吸引力等研究尤为引人关注。
“发展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课程具有高度复合型、学科前沿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像经济学家研究现实问题一样,对学科前沿、现实问题具有良好的观察与剖析能力。但实际教学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主观学习意愿不强,没有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其原因在于教学质量不高。教学与科研的充分耦合是提升课程建设水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对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机制设计进行全面的探索与研究。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课程教学内容没有体现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与实践中的最新问题。课程教学中过多依赖传统教科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兴趣受挫。部分教师认为本科教学应该稳妥地讲授没有争议的专业知识,至于前沿内容往往存在争议,并不适合引进课堂。也有不少教师试图将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但对于研究成果如何转化为教学内容,并没有充分认识。课程教学内容往往处于较低层次,需要学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进行思考与分析的内容偏少,沿着科学发展逻辑去理解的理论内容较少。没有学习过经典原著,没有掌握一门比较前沿的分析方法,就无法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意愿下降。
(二)课程教学模式比较落后
课时有限导致教师优先选择单一的讲授模式,教师没有时间开展讨论、交流等互动式教学。课堂教学的功能没有根据其特征差异进行相应的分解,所有功能的执行者都是教师,所有功能的实施场所都在教室,所有功能的完成时间被限定在课堂上,极大制约了教学的模式选择。尤其对专业课程而言,基于教学科研耦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大量师生面对面交流与互动的机会,需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然而,混合式教学过程存在线上线下难以有效互动的问题,未必能取得良好效果。
二、问题解决的路径与机制分析
从教学型研究与研究型教学两个视角出发,进行多维耦合,通过提升课程教学的内容层次、方法水平,可以有效解决专业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进而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从教学型研究视角出发,强调围绕课程每个关键知识点进行文献综述式的研究,强调对知识体系来龙去脉进行系统学科梳理,进而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内容质量,打造有研究深度、有学科交叉广度、有问题兴趣度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从研究型教学视角出发,沿着方法论、批判思维、科学逻辑与前沿方法等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提升,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思维等素养的全面成长。
(一)打造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层次资源体系
将创新能力分解为文献分析、科学逻辑、创新思维、方法工具、问题意识几个子维度,从多阶资源系统构建、重点和难点剖析、前沿方法探究、作业与任务训练多个递进的层次上协同发力,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多阶的文献资料、作业与讨论题资源系统的构建,为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多元化学习内容选择与自由发展空间,文献阅读培养学生文献分析与梳理能力;重点和难点剖析解决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打通知识点脉络,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前沿方法探究、作业与任务训练则通过整合训练,提升学生运用发展经济学分析工具研究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作业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课程资源体系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资源质量高低决定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成败。从教学型研究与研究型教学视角出发,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源体系。一是教学型研究。针对每个章节内容,基于多个交叉学科进行有广度的教学型研究,针对《制度经济》一章,阅读大量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的经济史及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文献,进而提供相应的案例、讨论题等;针对《经济增长》一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从索洛余值法、自然对数法、DEA方法,以及基于方向距离的DEA方法提供一个系列方法专题,使学生可以完成“顶天立地”式学习。二是研究型教学。从方法论、批判思维、科学逻辑、前沿方法四个方面出发,沿着教学内容、研究型思维渗透、主题辩论、经典阅读、研究型作业与案例等环节进行系统设计。
(二)探索教学科研耦合与混合式教学两种教学手段的共促机制
教学科研耦合教学、混合式教学是先后出现的两个教学手段。教学科研耦合教学提及较早,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其实施过程中因为时间约束、学情识别约束、评价机制约束等导致难以深入实施,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混合式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让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教学科研的有机耦合,也通过教学科研耦合的核心教学理念使混合式教学具有其价值意义的内核。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来探索二者的互促机制。一是基于混合式的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科研成果、科研思维、科研问题、科研方法及时完成教学化改造,为线下课堂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与设计,为线上提供案例、多阶讨论题、专题方法、文献资料等。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别,选择相应难度的内容进行学习,使学生课前预习有的放矢,课后复习可以自主选择,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由选择机会。二是基于混合式模式的教学驱动科研机制。线上线下互动带来了更大的压力,驱使教师像完成研究任务一样进行备课。对于知识点、重点和难点讲解,务必寻根究源,从经典文献出发,精准地进行理论讲解与诠释;对于专题方法与问题,则通过系统阅读前沿文献、编制学习导引,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既节省学生探索成本,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反过来,教学过程也可以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研究灵感。三是基于混合式模式的教学与研究的协同机制。通过线上线下多个环节能力塑造、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思维培育,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竞赛与研究项目。
(三)打造立体化的课程教学机制
线上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多层次资源、完整的教学视频供学生课前预习;提供多阶的文献资源、专题资料、讨论题等,供学生课后根据自身情况进一步学习。学生无论课前或课后,均可以在线上平台与教师进行互动,解决传统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指导时间不够、指导力度不足的问题。
线下教学中进行系统的教学科研耦合教学设计。教师通过文献分析与梳理增加内容深度,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内在联系。基于科学逻辑,将相关理论发展与演化的故事讲透彻。互动教学方面,主要开展三种类型教学设计:一是小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开展团队讨论与交流,围绕教师设计的小型讨论主题进行课堂讨论。二是主题辩论。一学期设置两个主题进行辩论,让班级学生自主分成两个小组,完成收集资料、讨论确定辩论策略,通过辩论形式,让学生完成发展经济学整体知识的建构过程。三是任务型作业,让学生开展研究型学习,结合政策与数据,用发展经济学有关分析方法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完成小型论文或调查报告。
(四)建立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
第一,完善线上成绩记录与评价。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完成测验、线上考试、参与线上讨论等学习过程,进行成绩评价。给予线上成绩一个较高权重,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线上学习。线上成绩评价分客观与主观两部分,客观成绩由系统直接给出,主观成绩由教师完成线上评价。
第二,建立完整的线下成绩评价方式。一是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重点关注学习过程,通过高质量的学习过程保障学习效果。二是将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三是将知识评价和能力评价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多元化发展。教师评价、团队互评和成员互评三者统一;日常讨论发言、团队任务性作业和期末考试三者统一;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语言能力三者统一。
三、构建科学的教学实施方案
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从基础知识、分析能力、专业素质、专业情感四个维度,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系统设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线上注重基础知识的预习与课后复习及讨论,线下注重开展研究型讨论与研究型任务,确保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机互动,为学生提供更充分的学习机会。更丰富的交流空间,更完整的学习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创新素质的目的。具体教学方案实施路线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方案实施路线
在线学习模式需要较强的自主性,但学生往往有一定的惰性,导致各类在线课程完成率低下。通过对学生进行任务驱动与压力传导,对教师加以目标驱动与效果传导,可以建设双向有机的良性互动机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提供指向清晰的丰富资源,为学生线上学习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包括明确学习资源的用途是课前预习还是课后巩固,明确资源的难度系数,降低学生学习的选择成本与迷茫性。二是加强线下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既让教师准确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效果,也驱使学生自主开展线上学习。线下课堂中,通过设计有挑战性的问答、讨论与交流,进一步提升学生开展线上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结论
本文以“发展经济学”为例,从教学内容、研究思维、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四个维度,探讨了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科研耦合教学内容体系构建路径。分析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组合模式,线上教学通过任务与目标驱动服务于线下教学,线下教学通过压力传导与效果传导,反过来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与驱动力目标。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克服了线下教学模式课时不够、无法让学生有效参与的不足,也克服了单一线上教学指向不明晰的弱点,帮助学生全面完成经济学专业课程学习中的能力构建,养成良好专业素养。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结论对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教学改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有助于促进相关课程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展课程教学边界,达到提升学生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