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科学区角师幼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Z市实验幼儿园某分园为例

2022-12-10蒲永明

教育观察 2022年30期
关键词:师幼区角科学

蒲永明,韩 英

(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四川成都,610106)

一、问题提出

科学区角是营造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区角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幼儿的智力发展,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实践技能和合作意识。当前,科学区角的师幼互动也引起了许多教育研究者的关注。[1]有学者指出,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有助于提升幼儿的人际交往技能,如自我概念、自信、自律、安全感、探索精神、认知发展,环境适应性和与同龄人的沟通,并把师幼互动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师幼互动是指幼儿园中教师与0—6岁幼儿之间的互动;狭义的师幼互动是指3—6岁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是发生在幼儿园内部的、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行为过程。[2]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3]有学者做了关于师幼互动的质量研究,结果显示,师幼互动是教育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高质量师幼互动更有利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4]作为影响幼儿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师幼互动质量对幼儿的学习品质有长期影响。[5]良好的互动质量和方式可以让幼儿更喜欢幼儿园、更喜欢学习,也可以让幼儿的性格得到良好的发展。[6]但幼儿园中仍存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师幼互动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研究对Z市实验幼儿园某分园大班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当前科学区角师幼互动现状,并基于此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方法

科学区角师幼互动研究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研究对象的界定和选择;观测数据;教师和幼儿的访谈;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Z市实验幼儿园某分园大班幼儿和教师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记录教师和幼儿在科学区角的互动主题和类型、每名幼儿进入科学区角的频率、师幼互动与幼儿在科学区角中的表现对应关系得出结论。

本研究共调查了106名大班幼儿和9名教师,其中有效被试共87名,包括6名教师和81名幼儿。

(二)研究工具

1.大班科学区角活动中师幼互动观察记录表

科学区角的师幼互动记录采用了过程范式,对行为进行实地观察记录与分析,这是刘晶波在《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一书中提出的主要工具。[2]

2.记录幼儿参加科学区角活动的频率

观察幼儿区角活动,记录幼儿游戏时的玩具,进行汇总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借鉴了赵一品《我们喜欢什么样的区域游戏》一文中的访谈提纲,对不同层次的幼儿进行访谈,找出原因以及师幼互动背后的关系和影响。[7]

3.记录教师在各个区角的互动情况

观察班级区角活动,记录各个区角的师幼互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对科学区与其他区角的师幼互动情况进行对比与分析。

更换铣螺纹的专用刀头、刀片。按照铣螺纹到M157×4进行,螺孔螺纹中径的标准值154.406~154.667mm。在扩孔尽心螺纹加工的过程中,中径值的控制非常重要。最后使用专用的通止规进行检查,测量中径尺寸,确认满足要求。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况分析

1.师幼互动分布

如表1所示,教师积极与幼儿沟通197次,占总数的60.1%。幼儿主动与教师互动的次数只有131次,占总数的39.9%。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学区角活动中,教师更为主动,而幼儿则主要由教师主导,扮演着被动的角色。

表1 大班区角活动师幼互动分布

2.教师作为施动者在各个区角的分布情况

教师作为施动者在各个区角互动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建构区的互动次数为79,占比40.0%;科学区的互动次数为35,占比18.0%;阅读区的互动次数为16,占比8.0%;美工区的互动次数为53,占比27.0%,数学区中的互动次数是14,占比7.0%。可以看出,各区角之间教师的互动次数不平衡,与建构区和美工区相比,科学领域的互动次数较少。

3.师幼互动话题

如图2所示,从教师在科学区角的互动主题可以看出,介入指导有9次,占比25.7%;纪律维持12次,占比34.3%;幼儿表达或展示2次,占比5.7%;安慰与关心3次,占比8.6%;1次共同游戏,占比1.3%;2次评价幼儿,占比5.7%;2次询问,占比5.7%;其他方面4次,占比11.4%。可以看出教师与幼儿共同游戏占比最少。

4.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类型

当教师与幼儿互动时,教师的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平和情绪分别占比23.0%、31.4%和45.6%。从数据来看,师幼互动中教师的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

(二)师幼互动中的幼儿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地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幼儿对科学区游戏与玩具的偏好,有必要对科学区的活动材料进行编码,该园每个幼儿在班级中都有自己的编号,这里直接采用代表幼儿身份的编号进行编码。游戏玩具编号按照玩具收纳柜的顺序进行编码,具体编码如下:A代表拼图,B代表小陀螺,C代表万花筒,D代表磁铁,E代表境像拼图,F代表火线冲刺,G代表修理汽车,H代表数字黑板,I代表小算盘,J代表称水试管,K代表脑力大作战,L代表垃圾分类,M代表天秤。

本研究随机呈现一周的科学区角幼儿活动频次与玩具记录,如表2所示。

表2 科学区角幼儿活动频次与玩具记录

2.幼儿访谈结果分析

通过比较表2中的数据并分析访谈结果,从教师支持、个人偏好、材料和期望角度出发,发现幼儿喜欢去科学区角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的支持行为;教师的积极互动、幼儿的兴趣和家庭原因是幼儿喜欢去科学区角的驱动力;教师的表扬和互动对幼儿在这一领域的积极活动和探索能力的发展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通过对幼儿的访谈发现,大多数幼儿认为教师喜欢建构区和美工区,幼儿表示“老师喜欢每次都拍我们搭的城堡”“老师会夸我画得好,然后拍照发群里给我妈妈看”。相比其他区角,教师在科学区角的参与度不高,互动性较低。在问到那些喜欢去科学区角的幼儿原因时,幼儿回答说:“我拼完的图老师没拆,直接放在桌子上了”,并兴奋地带领研究者去欣赏前几次拼好的完整作品。幼儿认为教师的行为是对她的表扬与支持,因此愿意继续在科学区角游戏。还有幼儿说到,“老师说我很聪明,以后是个科学家”。从以上这些幼儿的回答可以看出,一些幼儿喜欢去科学区角的直接原因是教师积极的互动。可以看出,良好、积极的师幼互动可以强化幼儿的行为。

四、讨论

(一)关于师幼互动统计分析的讨论

我国非常重视幼儿的科学创新精神,科学教育已成为幼儿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在大班区角活动中,教师在科学区的互动远远低于建构区与美工区,可以看出,教师在科学区的互动积极性较弱;在科学区角的师幼互动中,教师主要持平和情绪,积极情绪较少,从调查结果来看,教师对科学区角的重视程度和支持行为有待加强。

(二)关于幼儿科学探究兴趣的讨论

幼儿是区域游戏的主体,应关注幼儿的兴趣体验。研究者根据幼儿活动频次与玩具记录的数据对比,询问部分幼儿在观察期间从未去科学区角的原因,有幼儿回答“在那里有什么可玩的”“我们课上都玩过了”。从回答中可以看出这些幼儿对科学区缺少兴趣与积极性有两点原因。

第一,幼儿缺少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让幼儿参与制订活动计划。一方面,这可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目标。另一方面,这有利于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和行动能力。大班是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因此,大班幼儿与中小班幼儿相比,在行动上的盲目性更小,对活动和材料有一定的思考,在行动前会预先计划。教师应指导幼儿在活动前制订好计划。

第二,教师未能及时调整科学区角的材料。5—6岁的幼儿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愿意学习新事物。因此,科学区角里的材料也应该是探索性的,材料应具备一定难度和挑战性,这不仅符合大班幼儿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关于科学区角材料投放的讨论

本研究调查的幼儿园的材料交换和交付时间是标准化的。大多数幼儿园也实行了区角材料检查制度。幼儿园定期检查区角材料是否损坏,并与其他分园报告、检查和讨论,这有利于及时发现区角材料老化、更换较慢的问题。此外,在区角活动中,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有效利用每个角落,合理安排存储工具,使教室干净宽敞。

幼儿园应重视区角材料的投放,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若材料过多,与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不符,就会使幼儿无从下手,这也会影响老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只有通过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准备区角材料,才能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互动更加有效。

五、教育建议

(一)提升教师与幼儿互动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该在互动中不断转变观念,尊重幼儿。研究发现,教师互动中消极和平和的情绪几乎占四分之三,因此,教师应该增加对互动的支持。如果有共同的对话与合作,教师与幼儿之间就会有情感联系,这将使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更加顺畅。同时,尊重幼儿是高质量师幼互动的先决条件。这不仅是对个性的尊重,也能给幼儿一种安全感,让幼儿喜欢幼儿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遵守规则,营造一种氛围,让幼儿可以摆脱羞怯,与老师互动。

其次,教师应该尊重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方式互动和教育幼儿,使用有针对性的沟通方法来对待不同性格的幼儿。

最后,教师应增加积极互动的持续性。高质量和高情感的输入需要大量的注意力和精力。教师在进行互动教育时,要具有耐心与目的性,应该学习更多的教育学知识,以热情引导幼儿,有计划地培养幼儿,以促进幼儿的最大发展。

(二)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庞丽娟认为,幼儿教师职业存在教师资质不足、工资低、工作倦怠的现象。[9]这些问题会影响幼儿教师工作的状态和效率,但幼儿是以教师为本的,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以身作则,注重学习。

其次,教师要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教师在科学教育过程中的创新表现和创新行为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10]部分教师不重视科学区角的活动,或认为幼儿在科学区角活动中应该自我探索,但如果教师忽视了科学区角的互动,幼儿也会减少他们在这方面的活动。因此,教师应该平等对待各个区角活动。

最后,教师要学会用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11]在幼儿园的科学教育中,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引导和支持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这有利于拓宽幼儿视野,解放幼儿的思维,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带幼儿去天文馆和博物馆,引导幼儿探索新事物,这有助于幼儿的思维发展。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回答幼儿的疑问,让幼儿了解事物发展背后的真相。

(三)注重科学区角的环境创设

在科学区角提供适合的材料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创造环境时,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经验水平和年龄特点,投放合适的材料。例如,针对大班幼儿好奇心强、逻辑思维初步发展的特点,幼儿园在科学区角放置了各种科学实验设备,包括磁铁、天平、万花筒、垃圾分类、拼图等,这些材料符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探索兴趣。

幼儿园要加大资金投入,及时更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和年龄特点的新颖有趣的教材。如果科学区角的材料能不断更新,幼儿也会因为新鲜感而对这个领域更感兴趣。教师可以向幼儿介绍新材料、回答幼儿的疑问,以增加师幼互动。还应注意的是,材料投放要体现游戏性。教师在科学区角投放材料时,要充分考虑材料的趣味性,以便幼儿在科学区角的游戏活动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师幼区角科学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幼儿园区角活动游戏化的实践与探索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幼儿园师幼互动现状调查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如何有效地开展幼儿区角活动
师幼互动那些事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