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对话
2022-12-09王帅
王帅
王老师:20世纪20年代,朱光潜先生在欧洲求学期间,从海外寄回来十二封写给青年朋友的信,最初发表在《一般》杂志上,后结集成册出版。这些信件从日常学习到人生感悟,无话不谈。今天,让我们一起重读这些信件,与作者进行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阅读,你在和这位特殊的朋友“对话”的过程中得到的最大收获是什么?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韩佳彤:阅读这十二封信,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从读书到修身都有涉及。我印象最深的一封信是《谈升学与选课》,因为我们也面临升学问题,所以我格外有感触。朱光潜先生在信中希望青年人做学问应该先在时间和精力允许的范围内广泛涉猎,打好基础再钻研,而且他举了许多例子,让我大开眼界。
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原来不专则不精,固是自然之理,可是‘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不能‘专到多远路。”以前我总以为读书便要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方向努力,其他的都不重要,现在看来,这种想法有些狭隘,求学应该先见识广博,然后专一深入。
王老师:是的。朱光潜先生的求学经历丰富、见解深刻,时至今日对我们求学读书依然有指引作用。其他同学有什么不同的收获呢?
李明桓:我从朱光潜先生的信中获得了一些写作的启示。在《谈作文》中,当我读到托尔斯泰修改文章的故事时,突然觉得有些惭愧。我平时写作文总是忽视对文章的雕琢,其实就是缺乏前人严谨认真的态度。朱光潜先生的文字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这也是长期训练的结果。有了扎实的基础之后再去体悟生活,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好文字。在这本书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出自《谈摆脱》:“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这句话写得真好!我以前写作文竭力追求这样的好文字,却又苦于写不出这样的高深见解。今天我突然明白了,其实这样的文字是长期积累和反复训练后才能获得的精华。
王老师:明桓针对作品中的语言,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和收获。我们读书有两重收益:一是读内容,就像佳彤从作品中读到了对人生有指导意义的建议;二是读形式,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流畅准确的表达,明桓就是在学习写作的学问。同学们在阅读中还有哪些独特的发现呢?
张楚铭:这本书由十二封信组成,这些信的内容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读书、动与静谈起,深入到升学、情与理等,最后以对人生的看法收笔,对我们的成长有全方位的帮助。
潘贝儿:我还发现这十二封信的结尾,作者对自己的称呼不尽相同,从开始的“你的朋友”,到“你的朋友光潜”,到“你的同志光潜”“你的好友光潜”“光潜”“写过十二封信给你的朋友光潜”,不断变化。通过梳理这些落款我发现,作者的情感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由开始的生疏到熟悉,在严肃的话题上甚至还落款“你的同志”,这些细节都体现了作者的细致严谨,而且也可以看出朱光潜先生真的是在和青年交朋友、谈人生,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在和他对话一般。
王老師:大家说得非常好,读得也很仔细,甚至连落款都关注到了。其实朱光潜先生的这些信是面向全体青年的,而且是不同时期完成的,因而情感有所变化才是真实的。读书要读薄,也要读厚。大家在阅读过程中做了很多批注,那么从微观角度来看,哪封信让你印象最深刻呢?
樊超:这十二封信我都认真阅读并做了批注,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当数《谈十字街头》。其实人生中面临着无数的“十字街头”,我们能不能坚守自己的选择不动摇、不随波逐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我摘抄了这样一段话,我认为是我收益最大的文字:“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读完这封信,我突然不再害怕别人的看法了,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些选择。
王老师:你能有这样深刻的体悟和深入的思考老师真替你高兴。其实,很多时候阅读是在读自己,我们从这十二封信中看到了那时的朱光潜先生,也看到了那时的青年,更应该看到今天的我们。我们是否读懂了朱光潜先生的良苦用心,是否做到了他所殷切期盼的呢?让我们带着他的殷殷良言共同努力吧!
(作者单位:沈阳市南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