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用车上的低调清廉
2022-12-09孟红
孟 红
朱德夫妇与儿孙(后排右一为女儿朱敏、右二为朱琦)
廉洁,是一种道德操守,是一种人生境界。新中国成立至今,反腐倡廉工作一直是我党的重要工作之一。在这方面,开国将帅们始终保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弘扬廉政文化,树立正气清风。仅在他们和家人及其身边工作人员的用车上,他们就总能严于律己,清廉低调,大公无私,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朱德:廉洁用车绝不搞特殊
功勋卓著的朱德一生都不骄不躁、谦虚低调、严于律己,不占公家便宜。朱德认为,共产党的领导人不是耍威风、摆架子的“老爷”,而是人民的公仆,他们的子女不是“公子小姐”,而是普通群众的一员;领导人手中的权力不是用来谋取个人私利的,而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他教育后辈要做普通群众,帮助子女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时常告诫子女说:“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就会变成资产阶级的少爷。”为此,他杜绝子女利用父亲的职位便利享受任何特权,为家人规定了“三不准”:不准搭乘他使用的小汽车;不准亲友相求;不准讲究吃、穿、住、玩。
可见,以上“三不准”家规中,朱德已经明确将用车问题放在了家风家规建设中的首位。为此,朱德深知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他一辈子都率先垂范,严以律己。
早在烽火岁月中,朱德就不让子女们搞特殊。他的儿子朱琦在同父亲失散20年后于1937年到达延安,朱德并未因此偏爱儿子或为弥补父爱就留他在身边,不久就把他送到部队基层去锻炼。
1943年,朱琦在战斗中负伤而致腿残疾,伤好后被分配到抗日军政大学工作。当时学校的条件十分艰苦,一边学习还要一边生产。朱德没有因为他受了伤就照顾他到机关工作,而是教育鼓励他要服从党的需要,到群众中去锻炼和学习。
有一天,毛泽东、朱德以及中央其他领导同志一道去看戏。朱琦和朱敏(朱德的女儿)也跟着去了。
晚会结束之后,大家开始往回走。有热心的党内同志看到朱琦因腿受伤行动不是很方便,便提出让朱琦乘坐自己的汽车一起回去。朱琦听了表示同意,就坐上了那辆车。
可谁都没想到的是,紧接着出来的朱德看到了这一幕后,立即对已经在车里的儿子命令道:“你下来,步行回去!”
面对这种情况,现场众人一片惊讶。朱琦不敢忤逆,只能乖乖地拖着自己有伤的腿,又从车里出来了。
可事情到这里还没完,朱德自己乘车回到杨家岭家里后,惊讶地发现朱琦已先自己一步在门口站着了,便问:“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朱琦回答:“我是站在驾驶室外的踏板上回来的。”
朱德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向军委的人员进行询问。等他弄清楚情况后,又把儿子找来严厉训斥了一番:“你占了警卫战士的位置,那人家就只好步行回来了,是吧?你呀,你……”朱德气得在大路旁边的草丛里来回踱步,在稍稍平静下来后,又耐心地对朱琦说:“你想想,警卫战士的职责,就是要保卫首长的安全嘛。你占了人家的位置,战士不能随时行动,万一路上有情况怎么办?你妨碍了战士们执行公务,知道吗?”行动不便的朱琦羞愧地低下了头,认真地说:“是我错了,爸爸!”
原来,在朱德心里,朱琦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更是一名普通的八路军战士。来看这场晚会的,就有很多普通战士,而他们此时,都是走着回去的。更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延安,已经出现了一些不良风气。部分干部及其子女耽于享乐,且经常行使特权。而在生性朴素的朱老总眼里,这与共产党一直提倡的艰苦朴素背道而驰。而这次,自己的儿子算是撞到了枪口上。因此,朱德生气也就不足为奇了。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对亲人在这方面的要求更严格了。
朱德规定,儿女们上班、孙子们上学,一律不得用自己的车子接送。他认为,小汽车是党和国家分配的工作用车,不是私有财产,除了本人工作使用外,家里任何人都不能使用,否则会培养他们的享乐思想和特权思想。从用车这样的小事中,朱德掂出很重的分量,他的生活原则和做人准则从不含糊,容不得半点私情。
朱德认为他的子女的孩子们都是亲孙儿,孙儿们没有内外之别,所以孙子、外孙都一样,他都让一律叫他“爷爷”。朱敏共生有5个儿子、1个女儿:刘建、刘康、刘进、刘敏、刘武、刘丽。女儿朱敏最小的儿子刘武动情地回忆说:“从北京师范大学到万寿路,爷爷要求我们必须走着去,或者乘公交车去,不准用公车接。老人家最经典的话就是‘你们在人民之中是最安全的’。”
女儿朱敏后来忆及相关往事时谈到:“正因为当初爹爹没让我享受特殊的生活,让我和普通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才使我今天能拥有普通人幸福的生活和普通人那金子般的平常心。”
刘伯承:坚决不让公车私用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和军管会主任的刘伯承元帅,后来又担任了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他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也留下了许多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故事。
刘伯承和夫人汪荣华
南京解放不久,有人向刘伯承反映,少数政府工作人员、部队人员,不按规定手续购买车票、免费乘车;进入戏院、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不买票,看“霸王戏”。得知这一情况后,刘伯承非常生气,以军管委的名义,连续下发了“乘坐车辆须按规定购票(布告、军字第一号)”“进娱乐场所须购票入座(布告、军字第二号)”。这两项“禁令”一出,违纪现象顿时消失,广大市民拍手称快。刘伯承对此项纪律,更是率先做到,身体力行。
刘伯承夫妇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让子女有优越感。进城初期他就对夫人汪荣华说:“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一打仗就把孩子寄养到老百姓家里。我们许多老干部的孩子,都是吃乡亲们的红薯干和小米粥长大的。现在解放了,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也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绝不能特殊,要同群众的生活大体相当才是。”
刘伯承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夫妇俩在他的电话间里醒目张贴一张“告示”:“儿女们,这些电话是党和国家供爸爸办公的,你们私事不许用这些电话。假公济私是国民党的作风,不许带到我们家里来。”这张告示,6个儿女无一例外严格地遵守着。夫妇俩还常对子女们说:“警卫员、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工作的,除他之外,我们家属子女谁也没有使用的权利。”
刘伯承对用车问题要求更为严格,他自己用车从来不讲究不挑剔车子名贵与否,甚至有无车子都行,实在避不开要用,他也十分节省。
当时,刘伯承使用的是一辆旧轿车,车管部门为了他的安全着想,提出给他换一辆吉姆车。他坚决不同意。
刘伯承平时喜欢步行,外出开会或办事,只要路程不远,时间还来得及,他总是尽量安步当车。其实,这样他也是为了节省公车的使用。
组织上派给他用的车,刘伯承一般不准家属子女坐,夫人汪荣华上下班也是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一年四季都是骑自行车风吹日晒雨淋。
每年放寒假暑假的时候,孩子们从外地回来、开学时离开南京,刘伯承都不允许用车接送,而让孩子们自己乘公共汽车往返。
有一年冬天,南京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汪荣华很晚了仍然没有回到家,司机不放心,便瞒着刘伯承悄悄把车开出去,从半路上把正在步行回家的汪荣华接回了家。
1964年,贺龙与家人在广州
这件事情,后来还是被刘伯承发现了,第二天早晨,他就批评司机不该私自出车。刘伯承毫不含糊地继续点明了其中的要害:“下雪骑不了车子可以走回来嘛!为什么非要开小车去接一下呢?你要记住,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家属子女不能随便坐,办私事决不能用公车!”
刘伯承总是这样常常告诫家人不能搞特殊。在写给子女们的信中,他谈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勤能补拙,俭以养廉,廉洁的品行,要靠平时俭朴的生活养成。”他还告诫子女:“我这里没有什么私人财产好继承,你们也不能靠着爸爸这块牌子生活,你们要自强自立。”深究其因,这一切均归自他入党后终其一生都保持着当初参加革命的理想;50岁那年他在所作的《自铭》中说:“如果我一旦死了,能在我的墓碑上题上‘中国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十二个字,那就是我最大的光荣。”
贺龙:绝不准用公车送了女上学
贺龙对子女疼爱有加是尽人皆知的,但是在教育问题上他却从不含糊。他向子女表达爱的方式就是一个意思——严格要求。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有用之人、行大义之事的人生道理。他经常谆谆告诫子女:“要珍惜现在这么好的条件,用功读书学本领,不能追求个人享受。”
贺龙从不娇纵子女,希望儿女们在困苦的环境中通过学习锻炼,好好磨炼意志。即便儿子贺鹏飞出生时贺龙已经年近半百,可是他对儿子的“宠爱”方式也只是严要求、不娇惯。
1955年,贺鹏飞加入了少先队。学校通知即将入队学生的家长到校开家长会。当时,贺龙因工作太忙,不能亲自前往,就叫警卫员代替他去开家长会。
这天,警卫员要了一辆小车,直奔学校。一进校门,他大吃一惊,这个小学的操场上,停了上百辆各式各样的小车。警卫员一打听,才知道每个星期六都有密密麻麻的小车停在这里,等着接孩子们放学回家。他的脑子轰地一下响开了,心里翻腾开了许多问题。他就给毛主席、党中央写了一封信,汇报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用车接孩子的事,马上就让贺龙知道了,他严肃地对这个警卫员说:“小王啊!你这样做是对的,用公家配给的小车接送孩子上学,这实在不像话,一是把孩子们娇惯坏了,二是影响太坏,工人同志看了会有什么想法?农民同志看了会有什么想法?下级干部、战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民主人士看了会有什么想法?……人民给的权利,我们可不能把它错当特权去乱用啊!我支持你写信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你要记住,今后规定,绝对不准用公家小车送小龙他们上学,叫他自己出钱买票乘坐公共汽车。”
上初中期间,贺鹏飞踢足球不小心把腿部摔骨折了。休养了几天,伤还未完全痊愈,石膏绷带还没有取掉,贺龙就督促儿子拄着拐杖去上学,还半开玩笑地开导:“不要娇,要坚持,打仗的时候,带着伤不也一样执行任务吗?”
值得一提的是,贺龙绝对不允许儿子坐他的专车,而是自掏腰包在街上包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每天负责接送儿子。就这样,贺鹏飞每天坚持拄着拐杖坐三轮车上学,也全然没有因为是元帅的儿子觉得不自在。当时,有些老战友认为贺龙不近人情,而贺龙却说,“儿子本来就是普通一员,正好借机让他受到磨炼,把未来的路走得更好。”
女儿贺晓明对此事记忆犹新,她当时十分同情哥哥受伤后一拐一瘸自行去上学的艰难处境,可是她仍然表示说:“我们家有一条规矩,不允许以父亲的名义向学校、组织要求特殊的照顾和待遇……”
黄克诚:让儿了骑自行车把新娘接进门
新中国成立后,黄克诚先后被任命为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总参谋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按规定,夫人与子女可以享受相应的生活待遇。唐棣华却拒绝了,她说,我们一直是普普通通的人,孩子们将来也一定要过自食其力的生活。黄克诚也数次重申立下的“家规”:小车是国家配给我办公用的,不能私用;家属子女坐着公家的小车“抖威风”,不是我们党的作风,万万要不得!
黄克诚1950年与家人在长沙合影
从此以后,全家老少一直自觉遵守,从未逾矩。
即使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大家不必再捉襟见肘过紧日子。在社会上有一些人在结婚的终身大事上大操大办的风气下,时任中纪委常务书记的黄克诚更加保持清醒,率先垂范恪守自己的警世座右铭——“打铁先要本身硬”“正人先正己”,一丝不苟地认真遵守针对党内一些干部利用职权谋求私利、贪污腐败、生活特殊、使党的威信受到损害的现象而制定的《关于高级干部生活待遇的若干规定》。
1980年春,黄克诚的小儿子黄晴结婚,一家老小包括身边的工作人员都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中。然而,仔细看看这种气氛中似乎又少了点什么:没有大摆酒席的准备,没有高级贵重的家具,没有花花绿绿的布置。不知是哪位工作人员想到新娘进门事,便向黄克诚“请示”:能否用小车把新娘接进门?
黄克诚态度坚决地说:“摆这个谱有什么用?年纪轻轻的,不愿走路,坐公共汽车、骑自行车都可以来嘛!”有一个工作人员又善意地补充说,现在结婚大多时兴用小车接新娘。但是黄克诚最终还是没有答应。
最后,黄晴懂得了父亲的意思,骑上自行车高高兴兴把新娘接进了家门。同时,也没有设宴请客,只是全家人聚在一起,邀请工作人员吃了一顿饭,就把喜事简简单单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