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关节松动训练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2022-12-09姬生慧王兆庆
姬生慧,王兆庆
(聊城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 聊城 252000)
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的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其发生与间接暴力造成踝部扭伤相关[1]。手术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常用手段,但受踝关节局部软组织损伤程度、康复条件等影响,部分患者术后仍需长时间卧床,会引发踝关节僵硬,不利于关节功能恢复[2]。常规康复训练以夹弹球、踩球等足踝部训练为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不适,恢复足踝功能,但部分患者受疼痛影响较重,依从性较低,致使康复效果欠佳[3]。小关节松动训练法是通过对足部小关节进行适宜的松动训练,可逐渐恢复关节力量。本体感觉包括关节运动感觉、位置觉,采取相关训练可增强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加快术后康复[4]。鉴于此,本研究选择2020年6月—2022年3月该院收治的78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为对象,分析小关节松动训练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的应用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78例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第4版《实用骨科学》[5]中踝关节骨折诊断标准,且均为初次、单侧踝关节骨折;均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无骨质疏松;精神良好,可配合相关康复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同侧下肢其他部位骨折者;患有脑卒中等影响下肢本体感觉疾病者;患侧肢体存在感染者;合并心肺功能不全者;存在智力障碍者。该研究已获得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39.51±9.89)岁;骨折侧别:左侧21例,右侧18例;体质量指数18.7~28.4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59±1.74)kg/m2。研究组中男23例,女16例;年龄20~63岁,平均年龄(39.68±9.77)岁;骨折侧别:左侧20例,右侧19例;体质量指数18.3~28.9 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3.64±1.67)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术后采用揉捏、抚摸等手法活动患者踝关节,之后依据患者恢复情况指导其进行踝关节和足趾屈伸运动,每次训练10 min,每日1次;指导患者取坐位,在正前方铺设一毛巾,毛巾上放玻璃弹珠,患者用足趾夹弹珠,每次训练5 min,每日进行3次;患者取站立位,指导其以健侧腿支撑,患侧足轻轻抬起踩球,以踝关节为中心,脚前掌轻轻拨动球,使球向内匀速转动30 s,之后再使球向外匀速转动30 s,训练中需保持足对球的控制,每日重复训练5次;指导患者进行重心转移、患肢负重、靠墙下蹲等训练,每项训练15 min。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共治疗4周。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关节松动训练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1)小关节松动训练法:首先由医师指压患者患侧跟腱10 s或弹拨患侧跟腱60 s,用滑动手法对距上关节、距下关节、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行松动治疗,每个关节5 min;之后固定胫腓骨远端,对患者患侧踝关节屈伸终末端分离牵拉10 s左右;再指导患者于踝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行屈伸、内外翻方向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每个方向60 s。每日训练1次,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5 d后休息2 d,之后可进行下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4周。(2)本体感觉训练:初期时指导患者睁眼健侧单腿站立、睁眼患侧单腿站立、闭眼健侧单腿站立、闭眼患侧单腿站立,每项均坚持60 s,上述项目均每日练习4次;中期时指导患者在弹簧床上睁眼健侧、患侧单腿垫脚站立,每项均坚持60 s,上述项目均每日训练8次;后期时指导患者在弹簧床上闭眼健侧、患侧单腿垫脚站立,每项均坚持60 s,上述项目均每日训练10次。训练强度依据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共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判定标准:以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可正常生活为治愈;以症状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的80%,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为显效;以症状有所缓解,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范围的60%~79%,对日常生活有所影响为有效;以症状无明显缓解,仍对患者日常生活构成不利影响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关节活动度: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通用量角器测量患者踝关节主动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角度。
(3)踝关节功能: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使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估,共8个维度,包含疼痛、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异常步态、前后活动等,满分100分,评分越高则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越好[6]。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组间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关节活动度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述活动度均大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对比[(±s),°]
表2 两组关节活动度对比[(±s),°]
组别对照组(n=39)研究组(n=39)t值P值背伸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4周后5.12±0.63 5.19±0.67 0.475 0.636 9.84±1.05 11.38±1.14 6.205 0.000跖屈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4周后内翻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4周后23.75±2.48 23.96±2.52 0.371 0.712 32.63±3.72 36.94±3.81 5.055 0.000 10.24±2.85 10.39±2.87 0.232 0.818 13.77±2.16 15.30±2.04 3.216 0.002外翻活动度治疗前 治疗4周后8.82±1.18 8.75±1.20 0.260 0.796 10.38±1.97 12.03±1.83 3.832 0.000
2.3 踝关节功能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对比[(±s),分]
表3 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对比[(±s),分]
组别治疗前治疗4周后t值 P值对照组(n=39)研究组(n=39)t值P值51.34±3.82 51.67±3.96 0.375 0.709 72.69±6.13 80.45±7.02 5.200 0.000 4.068 3.690 0.000 0.000
3 讨 论
踝关节是人体活动时的主要参与关节,骨折后将会导致患者活动受限,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7]。手术能够有效恢复关节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减轻关节功能障碍,是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的重要手段[8]。踝关节周围组织存在大量本体感受器,骨折术后若未对患者进行相关康复治疗,可能会继发关节僵硬、关节韧带损伤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本体感觉障碍,影响踝关节功能及稳定性[9]。
常规康复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但各项措施的制定均未重视本体感觉的参与,且受关节疼痛等影响,部分患者难以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疗效有限。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踝关节背伸、跖屈、内翻、外翻活动度均大于对照组,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小关节松动训练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疗效确切,可提高关节活动度,恢复踝关节功能。分析其原因在于小关节松动训练法属骨科康复技术,采用滑动、分离牵拉等手法,能够有效促进关节液的流动,调节血液循环,还能够增加本体反馈,阻止脊髓和脑干致痛物质的释放,提高痛阈,减轻关节疼痛程度,有利于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小关节松动训练法通过对患侧足部小关节进行松动,并在踝关节活动允许范围内行屈伸、内外翻方向的主动运动、抗阻运动,能够有效增强足踝部肌力,提高关节活动度,促使踝关节功能尽早恢复[10]。本体感觉训练开始前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在不同时期采用针对性的本体感觉训练,循序渐进改善本体感觉,可提高神经肌肉控制能力,增强踝关节的稳定性,促进踝关节平衡能力恢复。小关节松动训练法与本体感觉训练联合进行,可优势互补,从提高关节活动度、改善关节本体感觉多方面协同发挥作用,从而增强临床疗效,最大限度地促进关节功能恢复。但本研究仍存在观察时间短、样本量小等局限性,临床后续仍需延长观察时间,增加样本量的纳入,以进一步证实小关节松动训练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对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小关节松动训练法联合本体感觉训练应用于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中的疗效确切,能够提高踝关节活动度,加速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