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综合康复技术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

2022-12-09苗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15期
关键词:面肌眼轮肌电图

苗妙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康复科,山东 青岛 266000)

周围性面瘫属于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多是面部神经非特异性炎症造成面部肌肉出现异常活动,可表现为口角歪斜,无法完成闭眼、鼓嘴等动作,对患者外貌及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综合康复技术从康复医学角度锻炼面部肌肉,可缓解肌肉僵硬,提升肌肉运动功能,但单纯采用该项技术难以迅速改善患者面部症状。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多为机体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入侵造成经络阻塞、经筋失养所致,故临床需注重益气活血、祛风通络[2-3]。针灸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采用针灸、艾灸等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滋养经络、调节气血之效[4]。基于此,该研究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该院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对象,通过随机分组对照,探讨针灸联合综合康复技术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7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5]中周围性面瘫相关诊断标准;(2)首次发病;(3)单侧发病;(4)精神状况良好;(5)认知、语言功能正常。排除标准:(1)合并全身性严重感染者;(2)孕妇;(3)外伤、肿瘤所致面部神经麻痹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男19例,女17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8.59±4.27)岁;发病侧别:左侧20例,右侧16例;病程2~8 d,平均病程(4.16±0.78)d。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58.72±4.30)岁;发病侧别:左侧22例,右侧14例;病程2~7 d,平均病程(4.12±0.74)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已经该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患者及家属对该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综合康复技术。(1)冰刺激及按摩: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冰敷受损面部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鼻肌横部、笑肌、口轮匝肌、颈前肌群等,并在冰刺激后快速推按受损面部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鼻肌横部、笑肌、口轮匝肌、颈前肌群等,二者交替进行;用冰棉签刺激患侧舌部,边刺激边快速按压。(2)面肌手法康复疗法:用拇指从下至上缓慢牵拉患者患侧咬肌至耳前听会穴处,以面部皮肤微微发红为宜;食指中指呈Y型置于口轮匝肌向上牵拉肌群,20 min/次,1次/d。(3)面部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抬眉、闭眼、微笑、露齿、鼓腮、耸鼻等训练,每项训练时间为30 min/次,2次/d。持续治疗1个月。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灸治疗。(1)针刺:选足三里、太冲、外关、合谷、下关、四白、百会、风池穴,对于无法抬眉者,加攒竹;对于味觉受累者,加廉泉;对于人中沟歪斜者,加水沟;对于眼睑下垂者,加阳白;使用无菌针灸针针刺上述穴位,其中足三里直刺1~2寸,太冲、合谷直刺0.5~0.8寸,外关直刺0.5~1寸,下关平刺0.5~1寸,四白直刺0.3~0.5寸,百会平刺0.5~0.8寸,风池直刺0.8~1.2寸,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2)艾灸:选取阳白、地仓、牵正、翳风、足三里、风池穴位,点燃大小合适的圆锥状艾柱对所取穴位行艾灸,灸13~15柱/穴,1次/d。持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面部神经功能: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运用House-Brackmann(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评估,Ⅰ级,正常,各区面肌运动正常;Ⅱ级,轻度功能异常,轻度面肌无力,静止时面部正常,运动时皱额正常,口角轻微不对称;Ⅲ级,中度功能异常,明显面肌无力,静止时面部正常,运动时皱额减弱,口角轻度不对称;Ⅳ级,中重度功能异常,明显的面肌无力和(或)面部变形,静止时面部正常,运动时皱额不能,口角用最大力后不对称;Ⅴ级:重度功能异常,静止时面部不对称,运动时皱额不能,口角轻微运动;Ⅵ级:完全麻痹,无运动。

(2)面肌肌电图变化情况: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用肌电诱发电位监测仪(湖南安百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BN-JCY-100,湘械注准20202071473)测定口轮匝肌、眼轮匝肌波幅。

(3)面部症状: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Portmann评分进行评估,共20分,包括张大鼻孔、噘嘴、抬眉、闭眼及安静状态时面部状态,评分越高表明面部症状越轻。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面部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面部神经功能比较[n(%)]

2.2 两组面肌肌电图变化情况及面部症状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口轮匝肌、眼轮匝肌波幅,Portmann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波幅均大于对照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面肌肌电图变化情况及面部症状比较(±s)

表2 两组面肌肌电图变化情况及面部症状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36)t值P值口轮匝肌波幅(mv)治疗前 治疗后眼轮匝肌波幅(mv)治疗前 治疗后1.79±0.38 1.81±0.35 0.232 0.817 1.96±0.31 2.12±0.28 2.298 0.025 1.92±0.34 1.91±0.33 0.127 0.900 2.18±0.29 2.35±0.24 2.710 0.009 Portmann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7.39±1.02 7.58±1.06 0.775 0.441 11.87±1.45 14.69±2.14 6.546 0.000

3 讨 论

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感染、微神经管宽度改变、炎症反应、微循环障碍等相关,会引起单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口角歪斜等,若临床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则病情进展,面部神经功能损害加重[6-8]。以往临床针对周围性面瘫多采用综合康复技术治疗,通过冰刺激、按摩、手法牵拉、面部活动等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可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受损肌肉功能。但综合康复技术会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患者的个体差异性,导致部分患者恢复效果不佳。

该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的H-B面部神经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口轮匝肌和眼轮匝肌波幅均大于对照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针灸联合综合康复技术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分析原因在于,中医学认为周围性面瘫的发生与机体正气不足相关,加之风寒、风热邪气入体,造成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瘀滞,以致筋失濡养,肌肉纵缓不收,从而引发面瘫,故临床需以散寒通络、调节气血为治疗原则。针灸风池具有壮阳益气、祛风散寒的作用;太冲为头面部五官至要穴,针灸太冲具有通络止痛、清热利湿的作用;针灸合谷穴具有散风活络、清热解表的作用;下关为足阳明胃经的面部经穴,针刺下关具有通关利窍的作用;针灸足三里具有燥湿健脾、调节气血的作用;针灸外关具有理气止痛的作用。诸穴配伍,可共奏祛风散寒、疏通经络、调节气血之效[9-10]。针灸还能够通过刺激受压的面部神经使其兴奋,增强表情肌纤维收缩,增大口轮匝肌、眼轮匝肌波幅,改善面肌电信号,从而促进面部神经再生,对于加速面部神经功能恢复意义重大。艾灸方法选取穴位阳白属足少阳胆经穴,地仓属足阳明胃经,配合牵正、翳风、风池等穴位,可祛风泻热、舒筋活络,有效缓解口眼歪斜等面部症状。将针灸和综合康复技术联合应用,可协同增效,有效改善患者面肌肌电图,促进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加快面瘫症状缓解。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综合康复技术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中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面肌肌电图,缓解面部症状,有利于面部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面肌眼轮肌电图
改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改良眼轮匝肌缩短术治疗退行性下睑内翻伴眼睑松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眼皮乱跳警惕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如何护理
327例腕管综合征患者的肌电图分析
甲钴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面肌痉挛,试试微血管减压术
关于腰骶神经根病变与下肢周围神经病变的肌电图检查
下睑眼轮匝肌悬吊的中面部除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