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改革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财经类人才培养路径
2022-12-09陈庶平
□贾 丽 陈庶平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等国家战略的推出,为大湾区各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深圳金融业2020 年实现增加值4189.6 亿元,同比增长9.1%,占全市GDP 的15.1%;实现税收1472.7 亿元,占全市总税收的24.2%。数字经济技术与金融、会计等传统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数字金融、智慧财务等新业态,由此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旺盛的人才需求对财经类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以行业前沿为导向,以服务产业为目标,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充分借助校企合作,构筑人才培养新高地,培养德才兼备的技能型人才。
一、产教融合,创新财经人才培养新模式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继续深化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指导方针,在顶层设计上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给予了战略指引。
(一)校企合一,践行“双元”育人思路
1.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提升工学结合培养水平。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及时将新技术、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改革,增加实训内容,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逐步延长为6 个月。
2.打造产业学院,优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特色产业学院,由政校行企多方共同组建教学指导委员会,以培养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财经商贸类技能人才为导向,深入对接深圳财经商贸产业,大力推行专业教学标准及其相应课程标准的改革。
3.扩大“1+X”证书试点,畅通职业技能提升渠道。“1+X”中“1”指的是学生顺利毕业取得的学历证书;“X”指的是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取得的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通过与证书评价组织积极合作,逐步实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三个“全覆盖”:第一,增加试点数量,每个专业均应开发对应的证书试点,实现“专业全覆盖”;第二,提升试点质量,按照行业、技术及其等级构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系,实现初级、中级、高级三个证书“等级全覆盖”;第三,扩大试点影响,面向社会人群开展培训,实现校内、校外“培训对象全覆盖”。在此基础上,将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有机衔接,实现课证融通,提升课程的“性价比”,提高毕业生的含金量。
4.推进学徒制改革,打造双主体育人样板。“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以企业为主体的校企合作,通过加强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联合教学传授,形成“招生”与“招工”于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扎实推进校企协作,实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考证相对应、课程教材和教学内容与考证内容相一致。建立常态化的校企双方教师交流通道,明确校企师资互派互聘机制,全面施行“教师亦教亦工、师傅亦工亦教、学生亦学亦工”的三位一体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二)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1.提升培养层次,输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深化培养层次改革,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专、本、研”全链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培养模式,加强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2.扩大培养范围,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按照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学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开展职业培训,鼓励技术技能人才持续获得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培训证书。
(三)特色鲜明,构建“1234+X”培养模式
“1234”是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一中心、二服务、三全程、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中心”指的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个性成才为中心;“二服务”指的是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服务双区驱动;“三全程”指的是价值塑造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项目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四融合”指的是产教科融合、岗课证融合、智能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技术技能与文化融合。在持续深化“1234”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形成财经学院“一中心、二服务、三全程、四融合、五兼顾”的“1234+X”培养模式。“五兼顾”为:培养主体兼顾学校和企业,实行学校、企业双主体培育;能力培养兼顾专业和职业,实行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技能双核心培养;平台建设兼顾校内和校外,实现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双平台支撑;教学模块兼顾传统和科技,实行传统课程模块和信息化课程模块双模块教学;就业评价兼顾竞争力和满意度,实现高竞争力和高满意度双高就业。
二、对接岗位,共建高标专业课程新资源
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以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实施的基础,因此,课程资源的构建应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配置合理、特色鲜明、共建共享的高标准专业课程新资源,保障教学实施,确保教学质量。
(一)重构模块化课程
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模块化校企联合课堂教学团队,以专业技术与关键能力为基础,开发任务导向的项目化课程。形成专业课程模块,配合学校构建“通识课程平台+专业群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模块”的“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培养学生专业能力、跨专业能力、迁移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
(二)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根据岗位需求,建设覆盖岗位人才素质要求的特色精品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库,面向社会全面共享。按照“内容先进、技术一流、项目驱动、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项目化课程;开发项目化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
(三)推进信息化改革
整合“双师型”师资,组建若干梯度平台课程教学团队,建成集自主学习与教学功能为一体的个性化学习与教学平台。推进“课程+数字化”改革,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全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做到线上有资源、线下有活动、过程有评估,引导学生高效利用、深度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批判性思辨能力,提高学习资源的有效性。
(四)动态更新教学资源
课程设置应适应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注重专业或课程内容的未来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淘汰内容陈旧、过时的课程,开发与当代大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有一定挑战度的课程。每三年修订一次教材,其中专业教材随信息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情况及时动态更新。
三、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作为高职院校,应立足自身特色和优势,多管齐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推动产业升级、助力地区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强国是现代青年肩负的历史新使命,培养具有强国思政素养的专业人才也是高校在新时代义不容辞的新使命。高职教育应当贯彻“专业化+思政化”双元驱动的课程设计思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课程内容,既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培养强国意识、社会担当,做到又红又专,护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