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双导师制选聘标准的启示与借鉴

2022-12-09□陈

人才资源开发 2022年5期
关键词:导师制学历导师

□陈 瑶

(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

“双导师制”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和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双导师制”的核心所在,通过多年的实践,“双导师制”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表现出了“双导师制”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双导师制”的推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尽管“双导师制”在我国提出并推行已十余年,就如何选聘合格的校内外导师,如何加强校内外导师的培养与管理,其基础性条件显得薄弱。人才培养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内外导师的教学水平,所以需要企业与高校建立健全校内外导师的选聘流程,推进以人为本的理念,保障导师的合理利益,注重其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

一、国内外“双导师制”的发展

“导师制”最早出现于14 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当时牛津大学推出的本科生导师制带有自由主义教育的色彩,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批量生产专业人才,而是鼓励大众发挥自身的潜力,得到心智的启发。美国的“导师制”源于20 世纪初,美国的“导师制”没有专门区分导师类型,成立了导师团,共同指导教育教学,涉及内容非常广,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美国的“导师制”是借鉴于英国“导师制”而形成的,但也具有自身的特色,首先提出了学分制的概念,学生在第一学期学习通识课程,接下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个时候需要导师提供一些建议。德国的“双元制”发起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当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大,“双元制”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所谓的“双元”就是指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在学校进行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去工厂进行实际操作演练。德国“双元制”的教师也是由校内教师和校外教师组成,前者主要来自于高等院校,后者主要是来自于企业单位。德国的“双元制”在学历层次上以中职、高职为主,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才运用于应用型大学当中,进入高等教育的范畴,进而演变成了“双导师制”。

我国“双导师制”这一概念最早提出于1993年,可大致划分为以下3 个阶段。一是萌芽期。早期研究数量较少,且大多为探索性研究。1993年李喜田、芦建生首次提到研究生导师制培养方式以及要求,抛出了“单件小量”导师制生产的培养方式如何解决大量研究生教学工作的难题。二是转型期。这一时期我国“双导师制”研究取得巨大的成效,研究成果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和关注。2014 年,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专兼职师资共同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解决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难以兼顾的问题。这一套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实现了企业、学校、师生密切联系,同时促进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三是成熟期。“双导师制”的应用主要集中于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相比于前期而言有很大进步。研究文献的类型包罗万象,如“双导师制”的历年政策分析、国外“双导师制”经验借鉴、建立新型“双导师制”协同评价体系等。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双导师制”的核心所在,通过多年的实践,“双导师制”的应用已经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为该领域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导师的选聘标准

英美国家聘用研究生导师最看重的是导师个人的能力和指导经验,原则上是比指导的学生高一级学历,但可以根据导师个人的情况放宽学历要求。学校的讲师、副教授、教授都有资格申请指导研究生,但是校内导师一般任命为正式导师,也称为首席导师。通过高校和研究生院的层层筛选,然后再对导师进行民意检测,如果得到六位以上的提名,则可以最终确定。他们认为善于科研的教师不一定善于指导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管理经验,最好是有成功指导一两位研究生的成功经验。相比于松散的选聘要求,英美国家有更为严格的管理方式和淘汰制度,对任期的导师定期进行评估,如果导师长期离岗或停滞不前,将会收到学院的解雇通知,这种方式虽然不近人情,但可以很好地发挥激励作用。与英美国家相反的是,德国的导师上岗较难,一旦选上就拥有终身任期。德国发布了关于导师选聘和资格任用的规章制度,规定了所有导师都需经历职前培训和职后进修两个阶段,还明确规定教师要终身学习,每隔两年就开展大规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州和政府共同组织并制定考查内容。而我国校外导师的选聘主要以学历和项目课题为主,校内导师学历层次较高,均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但导师整体年龄偏高,一般都超过了45 岁。校外导师主要是从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家科研机构中聘用的专家,他们常年从事专业性的工作,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验和实训的场地。

三、国内外“双导师制”的启示

一是校内外导师的管理体制,主要解决如何进行校内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评价等。关注校内外导师的相处关系,两者共同努力完成研究生的培养;提高校外实践导师的地位,让校内外导师拥有平等的待遇和权利;加强校内导师的合作交流,邀请校内导师去参观实训基地,由导师共同制订培养方案,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校内外导师的责任感,采用研究生教育的全程评估监督导师,使校内外导师明确自身的任务与使命。

二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教育教学,如何培养拥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解决生产、管理中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应考虑学生个人的需求,学生都希望通过实质性的科研工作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学生实践后的反馈渠道比较单一,在实践过程中的任何情况都可以汇报给学校、企业、导师,并不仅仅是班主任。

三是“双导师制”中的校企合作,如何带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项目合作,进行“双导师制”的实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达到双赢的效果。要使校内导师走进企业、校外导师走进学校,需要学校和企业的通力合作。身处象牙塔的校内导师和从事工作岗位的校外导师存在很多不同,沟通联系较少,最多是在必要时进行几次接触,为此高校和企业可以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利用QQ、微信、定期会议等加深导师之间的了解。另外,由于企业导师对于教育教学方法不太熟悉,指导水平不足,高校也可以开展校外导师的培养工作,侧重于教育教学规律、教学基本能力、专业研究前沿等,提高校外导师的实践指导能力。

四、结论与展望

基于国外“双导师制”的概括性描述,我们认识到“双导师制”不是一项应急式、蜻蜓点水式的工作,而应该作为一项常抓不懈、持续推进的重要任务去对待。国外“导师制”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尽管校内外导师选聘标准不同,但也具有学历和实践经验等要求,特别是导师自身的职业感。在“双导师制”的实施中,英国自由教育理念以及师生交流讨论的集会,美国独特办学特色的社区学院和导师淘汰机制,德国对于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教师岗前岗后的培训、考核、评价系统的体制,为解决我国“双导师制”实践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借鉴。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高校“双导师制”的举措并结合自身特色,有利于培养出更适应社会要求的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猜你喜欢

导师制学历导师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践行“三全育人”理念,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业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精准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新工科的本科生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证研究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V eraW an g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