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洋知识里遨游
2022-12-08周永俐
周永俐
海洋知识包括海洋生物、海洋国防、海洋科技、海洋环境、海洋文化等方面,开展海洋主题实践课程不仅能让青少年汲取海洋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还能培养他们守护“海洋国土”的意识和观念,提升其保护海洋、探索海洋奥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国海洋教育资源丰富,但有关海洋课程的空白点较多,特别是在海洋主题实践课程方面相对薄弱。我通过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开展师生访谈以及问卷星调研等工作,确定了海洋主题实践课程建设的五条路径,对学生全面发展,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促进作用。
一、创作、传播科普作品
科普剧汇集生物、化学、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在提高学生海洋意识,树立其海洋国土观、权益观,形成正确的海洋价值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在国家海洋博物馆(以下简称海博)老师的指导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次排演了一部由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出演,以治理海洋污染为主题的科普剧——《寻找海洋之心》。不论是参与创作的文学社、理化生兴趣小组的小作者,还是舞台上的演员,亦或舞美、道具组的成员甚至观众,都能被激发起学习海洋科普特色课程的热情。
从开发实践的历程来看,科普剧与传统舞台剧最大的不同是,科普剧必须做足“科学内核”。首先,通过剧情传递海洋科学知识,不止于为观众讲解“知识点”,更要激发其了解海洋科學的兴趣——这是科普剧的基础。其次,用艺术手法提出“课程问题”,将观众带入剧情和主创设定的海洋科学探究情境中,在“头脑风暴”的互动中品读海洋、思考海洋的奥秘——这是科普剧的魅力。最后,海洋科普剧体现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给人以科学启迪和人文关怀,为科学传播服务——这是科普剧的灵魂。
二、设计劳动基地的实践活动
在泰达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海洋主题实践课程把“劳”字做足,带领学生在动动手、出出汗中做“海的儿女”。其中,“渔绳结”实践活动和旗语课程是典型的代表课程。
绳结是一种古老的手工技能,绳结课程以了解海洋经济、文化和社会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成为“一带一路”的见证者、海洋强国之梦的承载者。此课程既能引领青少年继承和发扬人类文明成果,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又能为民族产业打造企业文化提供元素支撑。
旗语是世界各国海军通用的一种语言。旗语课程通过带领学生参观舰船,让学生感受海军战士保家卫国的艰苦,学习海军战士的奉献精神,从而培养其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此外,还有海洋运动与安全、海洋急救等主题实践课程。
三、开展特色场馆项目式学习
借助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相关海洋场馆和企业资源,带领学生走进海洋产业实地和科普场馆开展项目式学习,了解企业生产与生活实践的关系。特色场馆项目采用“核心学科+主要场馆”合作研发的方式,例如“理化组+天津滨海科技馆”“生物、地理组+国家海洋博物馆”“历史组+天津滨海新区博物馆”等。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场馆进校园活动中还开展了“小讲解员机制”和“海博小使者”选拔大赛、博物馆展览进社区、博物馆流动展览讲解等特色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由“受众”变为“主讲”,从信息接收者变为传播者,其演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锻炼。
疫情期间,海洋主题实践课程开辟了线上推进与线下部署相结合的模式。此外,海博讲堂等平台还利用寒、暑假开设海博营,在实践中摸索开发馆校课程的路径,在支持学校课后服务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
四、建设海洋科学社团
海洋文化特色教育不仅是海洋科普教育平台重要的一部分,更是将海洋精神与全面育人目标融合的重要路径。卓彧尔雅博物馆社团是一个以多学科教师为主体,由学生志愿者组成,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海洋科学社团。社团开展的“走近永久黄”、再遇大沽炮台等体验活动,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家精神。
五、组织海洋主题研究性学习
海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气象学、地质学、水文学、生态学等在高中阶段很难找到对应度较高的学科。因此,海洋主题研究性学习以跨学科融合推进为主要建设形式。学生通过学习系列海洋主题实践课程,增强了爱国意识,培养了对海洋建设和保护的意识。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生态保护”课程充分体现了跨学科融合,使学生打破学科的壁垒,领悟到科学的广阔。
“深蓝体验,创想实践”科技探究活动整合了天津经济开发区的水下机器人企业课程资源,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了解、学习了简单的电路设计、连接,并从拆装水下机器人、电子元器件入手,逐步到修改设计、组装制作装置、创意设计各类机器人等,将物理、地理、综合实践活动等进行融合。
此外,海洋主题实践课程还向家长、社区、场馆志愿服务对象进行辐射,以提高公众爱护海洋、参与海洋开发利用和海域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为海洋科普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栏目编辑 方郁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