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2022-12-08何丽娟侯玉龙
何丽娟,侯玉龙
(新疆理工学院经济贸易与管理学院,新疆 阿克苏 843100)
新疆棉花的种植面积和单产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位。2014—2016年,国家在新疆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2017年,国家将棉花目标价格由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2020年,又一轮棉花目标价格持续实施[1]。与此同时,2018年新疆部分地区启动棉花价格保险+期货试点,建立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补贴新途径。上述两种补贴方式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新疆阿克苏地区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优质棉花生产之地,全国棉花产量的六分之一来自于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是阿克苏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其产业发展对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3]。本文通过分析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现状,分析棉花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促进该地区棉花产业健康、稳定发展,为新疆经济发展、长治久安保驾护航。
1 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产业现状
阿克苏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西北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
阿克苏地区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地形平坦、日照持续长、土壤肥沃、日夜温差明显,无霜期时间长,自然条件较利于棉花种植。阿克苏属于戈壁滩上的绿色城市,全区耕地面积7.75万hm2,是新疆重要的轻纺工业聚集地、优质棉生产地[4]。
从表1可以看出,2018年,阿克苏地区棉花总产量为102.21万t,单产129.06 kg/667 m2,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同比分别增长0.14%、1.77%和1.62%。2019年地区植棉50.0万hm2,总产量100.94万t,单产130.18 kg/667 m2,单产同比2018年增长了0.87%。2020年棉花种植面积在50.0万hm2,总产量101.33万t,单 产135.41 kg/667 m2,单产同比2019年增长了4.02%。地区棉花平均单产逐年增加,棉花质量不断提高,各项指标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
表1 2018—2020年阿克苏地区棉花生产情况
2018年,阿克苏地区机采棉面积12.00万hm2,占植棉面积的22.73%,2019年机采棉面积达到22.11万hm2,同比2018 年机采棉占比增加了21.49%。2020 年,机采棉面积占地区棉花种植面积的46.66%,同比2019年机采棉比重增加了2.44%。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地区机采棉面积逐渐增加,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水平发展加快[5]。
2021年,新疆阿克苏地区种植陆地棉43万hm2,长绒棉4.33万hm2,机械化采收面积约35.33万hm2以上,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
2 棉花产业存在的问题
2.1 棉花品种多、杂,质量不一致
棉花品种不同,相应质量也不相同。棉花品种过多,影响棉花产业发展。当前,市场上棉种种类多、杂,品种有转基因抗虫棉、常规棉、杂交棉等,其中,部分是本地培育的,部分从外地引进。棉花种植面积大,植棉区不同,棉种适应能力不同,棉花种植品种也就不尽相同。部分生产体系不完善、生产规模小的棉花加工厂或者企业收购棉花时混等级、混品种收购现象依然存在,使得棉花品质没有保障,存在很多异性纤维。某些棉纺企业在资源紧缺的时候抢购棉花,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时依据重量和籽棉轧花后皮棉占籽棉重量的百分比结账,导致棉花加工质量下降,棉花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质量不一致。
2.2 棉花生产成本高
棉花需通过种植、生产、加工等过程,才能销售,生产过程环节多,种植成本高,包括棉种费、灌溉费、地膜费、农药费、水费、土地承包费及机械费用等,而所有生产环节尚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还存在很多中间费用。土地承包费逐年上升,加重了棉农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植棉成本。虽然播种技术不断进步,播种时用种量也越来越精确,但棉种价格逐年上升。部分棉农为了提高收入,仅关注棉花产量,植棉过程中不能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肥料,不注重棉花品质,肥料投入过多,降低了农药、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增加了植棉成本[6-7]。随着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棉农从事其他产业,但是部分种植环节仍然需要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也相应增加。
2.3 产业链上下游主体联动性弱
产业化程度低,棉花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多个环节没有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本地区棉花各个生产环节比较分散,没有紧密联系,还没有形成风险共担机制。棉花产业链上,各主体只注重自己的利益,使得整个产业链缺少良性互动,不能产生规模优势,形成上游棉花质量与下游棉花纺织业所需不匹配,造成上游劣质棉花多,而下游缺乏优质棉花的现象,减弱了产业面对风险的能力、产品供给能力,无形中削弱了棉花产业竞争力。
2.4 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者老龄化问题逐步加重
棉花生产过程中,在播种、放苗、灌溉、加工、销售等环节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大幅度增加,人工急需的时候,每天人均工价超过200元。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的很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8]。通过调研发现,植棉者年龄大多都在45岁以上,适应新技术能力弱,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种植棉花过程中效率低,种植收益有限。劳动力成本增加,植棉者老龄化问题加重,是棉花产业发展急需考虑的问题。
3 促进棉花产业健康发展的策略
3.1 培育优质棉种,制定棉种经营行业标准,提升棉花品质
棉花品种多、杂,质量不一致,因此培育优质棉种,提升棉花品质是当前棉花产业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植棉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水资源等生态环境条件,积极培育优良品种。为了确保棉花品种的一致性,遵循一主一辅的原则选用品种。在植棉过程中使用的药剂种类要科学、合理,用量要适宜,把握好采摘时间,提高棉花质量。进一步提高棉纺企业、加工厂的管理水平。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培育抗性强、产量高、周期短的优质棉种。进一步加强种业经营体制改革,完善补贴政策,制定棉种经营行业标准,完善机采棉加工工艺,提高加工设备智能化水平和优质棉花的比例,重点扶持龙头种业企业,提升棉花品质[5]。
3.2 降低投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棉花种植投入成本高严重影响棉农植棉积极性,阻碍棉花产业发展。棉花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应建立完善机制,建立稳定的产业链,减少中间费用。土地承包费应制定相应的标准,减轻棉农经济压力,降低农民植棉成本。植棉过程中,不盲目使用农药、肥料,提高农药、肥料利用率。引进农业技术人才,加强农民棉花种植技术培训,广泛宣传科技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提倡棉农加入合作社进行规模化经营,农业合作社要经常与科研院所、涉棉技术企业合作,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指导,提供科技支持,培育适宜的机采棉棉种,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采摘遗漏的现象,增加经济效益,加快棉花产业进一步发展。
3.3 加强棉花产业体系建设
加强棉花产业上下游联系,提升棉花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产业组织、棉花加工厂、收购厂、专业合作社等将棉花种植、收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上游依据下游需求生产棉花,使得整个产业链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发挥规模优势,避免上下游产品不匹配而使得棉花结构性过剩,降低劣质棉花供给量,增加优质棉花供给量,使得产业链上主体之间形成风险共担机制,促使每个环节提质增效。加大科研投入,提高棉花抗病虫、防灾害能力。缩减轧花厂,建立棉花收购、加工、生产、储藏、运输为一体的棉花集团。重视棉花龙头企业的培育,积极发挥模范作用[9-10]。
3.4 提高棉花从业人员技术素养,建立棉花大数据平台
随着棉花规模化种植的发展趋势,阿克苏地区机采棉面积逐年增加,整个植棉过程中,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技术含量逐渐增加,因此对棉花从业人员的技术涵养要求越来越高。可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组织有关棉花生产专题讲座,使得棉花从业人员掌握理论知识。与植棉企业合作,加强植棉技术指导,提高棉花从业人员的实践能力。构建稳定的棉花产业链,引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改善产业链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使人们愿意从事棉花产业,减缓棉花生产者老龄化现象。棉花生产产业链将多个主体联系起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构建棉花大数据平台对产业链上每个利益主体均具有重要意义,对棉花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提供棉花产业全面的数据和经营活动平台[11-13]。农业服务机构或专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平台指导棉农植棉,棉花种植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棉花电商平台获得棉花生产过程中一系列相关信息,享受农业互联网技术服务,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