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临床研究

2022-12-08张泽荣薛晓婕钱见见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患侧患肢肩关节

张泽荣,薛晓婕,钱见见,伍 庄

(蚌埠医学院附属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安徽 蚌埠 233000)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也称为反射交感神经营养不良障碍,为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脑卒中患者致残的主要因素。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原因为脑卒中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血管运动神经功能受损,进一步造成营养代谢困难及上肢末梢血流异常[1-2]。目前,临床上将康复训练联合其他方式作为SHS的常用治疗手段,但存在一定局限性。近年来,中医疗法在SHS的诊治中体现出一定的优势[3],其中针刺在该疾病的治疗中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还未达到预期,积极探索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观察了毫火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 Ⅰ期的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脑卒中的诊断标准。符合《临床疼痛治疗学》[5]中SHS Ⅰ期的诊断标准:①存在出血或缺血性脑卒中,单侧肩关节、腕、手疼痛、肿胀伴有活动受限,皮肤色泽改变;②单侧肢体瘫痪,生活无法自理;③疼痛症状持续1~3个月。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年龄35~75岁;③病程不超过6个月;④不存在认知障碍,依从性良好;⑤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3 排除标准 ①SHS Ⅱ期、Ⅲ期患者;②其他原因导致的疼痛及运动障碍者;③存在严重基础疾病者;④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⑤存在局部感染及外伤者。

1.4 一般资料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就诊于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的60例脑卒中后SHS Ⅰ期患者,将其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3.57±8.82)岁;病程30~96 d,平均病程(58.87±15.62)d。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8~73岁,平均年龄(64.73±6.71)岁;病程32~99 d,平均病病程(61.97±13.95)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疗法联合常规康复训练。针刺方法:取穴为患侧肩髃、肩髎、肩贞、臂臑、肩前、天宗、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八邪以及肩关节、腕关节附近手三阳经上阳性筋结点(即阿是穴)。操作方法:患者取适当体位,用一次性毫针(0.30 mm×40 mm)直刺进针,针刺得气后,强刺激,留针30 min,其间行针2~3次,每日1次,每周5次,疗程为4周。常规康复训练:①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患肩前屈前伸,避免使患侧肩关节受压,腕、肘、手指伸展,前臂后旋。健侧卧位:健侧肢体在下,肩关节屈曲呈90°,手心向下,腕和肘关节自然伸展,将患肢置于一高度合适的软枕上。②向心性缠绕。采用1~2 mm粗线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快速缠紧患侧手指,而后由远心端向近心端快速缠紧手掌至腕关节,再由远至近解开,每日3~4次。③主被动运动。仰卧位,双手十指交叉bobath握手至胸前,健侧带动患侧上举双臂过头,反复进行;被动活动患侧肩、肘、腕关节,以患者无痛为度;每日1次,每次40 min,每周5次,共治疗4周。训练强度应循序渐进,视患者耐受程度调整。观察组:给予毫火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康复训练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毫火针针刺方法:取穴及患者体位同对照组,常规无菌操作后,用0.35 mm×40 mm和0.35 mm×25 mm一次性毫针,左手用止血钳夹住黄豆粒大小的75%乙醇棉球,点火后放在待刺穴位上方1 cm处,右手持针放在火焰的中外层,倾斜30°~45°,烧红针身的2/3,直腕悬肘,虚掌空怀,以肘为轴,顺势就劲,垂直而下,一插到底,留针10 min,起针后,6 h不沾水,避免感染,保持针眼干燥。疗程同对照组。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1 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 采用VAS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分范围0~10分,0为无痛,10为极痛,得分与患者疼痛程度成正相关[6]。

2.2.2 Fugl-Meyer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分 采用FMA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包括上肢腱反射、肌肉共同运动、伴有共同运动的活动、分离运动、腕稳定性、手的运动及协调性。每项0~2分,总分0~66分,患者肢体活动能力越好则分数越高[7]。

2.2.3 肩手综合征评分(shoulder-hand syndrome score,SHSS) 包括患者的感觉(0~5分)、自主神经(0~3分)、肩外展(0~3分)、肩外旋(0~3分)功能,得分范围为0~14分,得分越高代表肢体损伤越严重[8]。

2.2.4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患者疼痛、肿胀消失,肩关节活动无受限,SHSS减少率>90%;显效:患者疼痛、肿胀明显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不明显,66%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SHSS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SHSS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P<0.05),FMA评分显著增加(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SHSS减少程度和FMA评分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FMA评分、SHSS比较

4 讨论

SHS常于脑卒中后1~3个月发生,临床可分为3期[9]。Ⅰ期:肩痛,活动明显受限,患手手腕、手指水肿;Ⅱ期:疼痛、肿胀好转或无疼痛、肿胀,皮肤、肌肉出现萎缩症状;Ⅲ期:肌肉萎缩明显加重,甚至出现患肢挛缩、畸形。在发病早期及时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改善疼痛、肿胀及运动障碍,能够有效防止患肢的肌肉萎缩[10],因此本研究选择的是SHSⅠ期的患者。SHS在中医学属“中风”“痹证”范畴,多为本虚标实之证,脑卒中后多虚,气血推动乏力,四肢气血失荣,不荣则痛,加之气虚血滞,不通则痛,故中医治疗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治则。《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气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大凡“灸之所宜”者多可使用火针[11]。

毫火针是针灸特种针法之一,是基于传统火针治疗基础上而衍生的新疗法,毫火针将传统毫针和火针的优点相结合,扩展了二者的功能[12]。毫火针是针灸治疗的创新点,也被业界称为“新火针”。毫火针的作用原理为“气得热而散,血得热而行”“气滞血瘀,得热而解”。毫火针治疗分为两个过程:一是烧针,将热量凝聚于针体;二是刺针,在针刺过程中向将针体热能输送至穴位,从而达到“以火之力,焠通经络”,推动气血,使之“通则不痛”,疾病得愈。毫火针对穴位的刺激不仅是针刺达到的物理机械刺激,还存在毫针加热后的温热刺激及生理的无菌性灼伤刺激,多效合一,使刺激强度得到增强。因其材质特点,毫火针烧针温度可高达600~800 ℃[13-14],高热量的针体在筋结病灶或穴位施针,激发机体阳气,舒筋通络,将针与灸高效结合,发挥作用。现代研究[15-16]认为,毫火针能够激发人体免疫力,促进新陈代谢。

康复训练过程中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静脉、淋巴回流,预防肢体痉挛;向心性缠绕通过刺激肌肉收缩,恢复患肢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改善患肢血管的舒张、收缩能力,从而有效增加关节活动度;患者主、被动运动对维持正常的肌张力、有效防止肩肘关节粘连有积极作用[17-18]。

综上所述,毫火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SHSⅠ期患者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患侧患肢肩关节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更 正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偏瘫病人良肢位摆放的秘密
重新认识肩关节骨折脱位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
肩关节生物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