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万圣节与中元节价值内涵对比研究

2022-12-08王紫怡叶文静杨家琴李晓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鬼节万圣节祖先

王紫怡,叶文静,杨家琴,李晓雪

(湖北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节日是文化一脉相承的载体,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世界节日不胜枚举,“鬼节”是其中一个独特的存在,对于传统节日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西方“鬼节”中较为著名的是万圣节,在世界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在中国,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该文将中西代表性“鬼节”——中元节与万圣节进行对比研究,挖掘两个节日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希望引起人们对于节日文化的重视,推动中元节乃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让传统节日文化焕发时代魅力。

1 节日来源之比

万圣节和中元节的形成受到宗教信仰的影响,其中蕴含着人们的精神寄托。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又名诸圣节。关于万圣节的由来,至今没有定论,传说繁多。其中流传较广的是: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将10月31日视为夏季的结束,新年的开始。他们认为逝去之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重返人间,在原住地徘徊,寻找生灵,达到再生。与此同时,活着的人为了不被夺魂,也会采取相应的措施——他们会把炉火、烛光熄灭,让亡魂没法找到他们,同时又装扮成妖魔鬼怪来吓走亡魂。在公元1 世纪,罗马帝国攻占了凯尔特人居住区域,罗马的丰收节与凯尔特鬼节相互交流、融合,最终合二为一。与此同时,基督教在欧洲广泛传播,“鬼节”又吸收了基督教的文化特性。欧洲的基督教会将11月1日确立为万圣节,以纪念基督教中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前驱。现如今万圣节已经演变成充满现代气息的欢庆节日。

中元节集儒教、佛教、道教三家思想于一体。在《中国古代节日文化》一书中,中国民俗学会首席顾问宋兆麟认为较为可信的是中元节起源于一个与祭祖有关的节日。祭祖是儒家孝老近亲的重要传统。后来佛教与传统习俗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儒家特色的佛教孝亲节——盂兰盆节。而“中元”则出自道教的“三元说”——“天官上元赐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传统节日》一书中,作者李慕南提到,民间认为七月十五这一天,逝去的祖先会回到人间看望子孙,其他孤魂野鬼也会到处游荡,于是把这一天称为鬼节。人们集中在这一天举行超度亡魂活动,并会烧纸钱供阴间的祖先使用以换取安宁,后来成为祭祖的习俗。而对祖先鬼的孝敬,也正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因唐朝君主推崇道教,自此道教的中元节受到朝廷关注,并逐渐将“中元”固定为节名,节期设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至今,但民间仍更加重视盂兰盆节,超过皇家支持的中元节。直到北宋时期,中元节才逐渐取代盂兰盆节,从皇宫走向街巷,祭祀对象也从高僧神仙重新回归为自家祖先,宗教色彩逐渐淡化。北宋文人王仲修曾于《宫词》中写到“六宫最重中元节,院院烧香读道经。”这一诗句就描写了当时宫廷中人对中元节的重视以及共度中元节的盛况。但不论是从哪一个宗教角度去看,中元节都是祭祀祖先,追忆亡灵的重要节日。

总而言之,中元节与万圣节具有相似的宗教性。万圣节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基督教的深度影响,中元节则是汇集了儒佛道伦理的大熔炉。但两者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万圣节成为了喜悦的庆祝仪式注重全民欢庆; 中元节则是庄严肃穆的传统节日更注重仪式。

2 节日习俗之比

在发展长河中,中元节和万圣节的风俗文化受到其地理位置、 宗教信仰、 人文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而呈现出显著差异。

万圣节有两大重要习俗,一是人们穿着鬼怪的衣服扮成恐怖的样子以吓走鬼魂,保佑平安;二是小孩子们提着南瓜灯挨家挨户索要糖果,嘴里还喊着“Trick or treat(不给糖,就捣蛋)”。南瓜灯起源于爱尔兰,原是在打洞的萝卜中放炭火以照亮,后来爱尔兰人就用马铃薯或者大头菜做成灯笼。爱尔兰人随着新美洲移民到了美洲大陆之后,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象征之一。不给糖就捣乱的习俗始于公元九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当时的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现在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挨户讨糖吃的习俗。见面时,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打着“不给糖,就捣蛋”的口号,而主人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口袋或篮子里。父母则会与子女一同制作服饰、南瓜灯、面具等节日用品,总之,所有人都会参与到这场狂欢盛宴中。除此之外,在爱尔兰,人们还会举办篝火晚会。最初人们通过篝火来祭祀众神,并将祭祀动物的骨头扔进火里,以保佑漫长寒冷的冬天过后,大地仍有太阳照耀。篝火(bonfire)据说就来源于骨火(bone fire)。

中元节有四大习俗,一是从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民众会备上水果、糕点等祭祀魂灵,祈求来年顺遂;二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天,民众会将祖先牌位请出放在供桌上,后辈们早、中、晚插香祭拜,烧纸叩头,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希望祖先保佑全家人健康平安;三是七月半时祭祀土地和庄稼。家家户户都在家门口烧香祈祷,祈求来年获得大丰收;四是在中元夜放河灯。让祖先的亡灵和游荡的鬼魂都可以借着河灯回到阴间,借此寄托民众对祖先的牵挂。还有民间的吃鸭、放鞭炮、跳天灯等都是孝道至上的伦理观的缩影。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差异致使中西“鬼节” 的习俗截然不同。万圣节的宗教性已经慢慢淡化,传统的节日风俗已经融入现代生活,万圣节成了狂欢盛宴;中元节则有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其节日活动也在宗教层面进行,比如,体现儒教思想农耕文化的祭祀土地,体现道教“中元”理念的放河灯等;在节日氛围方面,万圣节更多的是种类众多的欢庆活动,畅快欢庆具有娱乐性;中元节具有丰富的祭祀活动,严谨肃穆具有神圣性。除此之外,不难发现中西“鬼节”的习俗中有着一处相似的地方,即河灯与南瓜灯,这两种物品皆为火元素的载体,表达远古时期人类对于火的敬畏。

3 价值内涵之比

万圣节与基督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节日的宗教色彩在逐渐减弱,并且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等各种带有强烈人文主义色彩的思潮,奠定了西方国家自由平等的思想基础。他们看重个人的人生价值,张扬个性,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现在的万圣节早已失去了恐怖色彩,成为了全民狂欢、展现自己个性的娱乐性节日,驱鬼的习俗也变成了肆意狂欢的活动。在万圣节前夕,大人和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做南瓜灯、画节日妆容、准备糖果等,尽情玩闹。除此之外,万圣节狂欢、戏谑的整体氛围,与西方直面死亡的生死观也是紧密相连的。相比较中国文化中死亡的多种委婉表达,如“走了”“没了”等说法,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采取回避,委婉的方式,而是选择直面死亡,将死亡视为灵魂的解脱,更注重灵魂的永恒,因此对于鬼神西方文化中更多展现的是戏谑的态度。

从古至今中元节的主题是祭祀,是中国人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仪式。在七月十五这天人们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放鞭炮、 放河灯等活动拜祭和缅怀祖先,祈求逝去亲人的庇佑,以保子孙后代平安喜乐、人丁兴旺、家族昌盛。站在儒教伦理的角度,祭奠先人是孝道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孝”文化。

论起“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篆体孝字云:“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是会意字,“孝”字上部为“老”字的省写,下部为“子”,意为子女要尊敬父母,承扶年老的双亲,时刻保持敬爱之心。《论语·学而》有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敬父母,敬爱尊长不仅是于家庭、社会层面上的美德,也是立人之本、仁义之本。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孝道被当作所有道德的根本和中心,经过长时间的实践与教化,孝文化渐渐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内涵体系,涵盖了从个人到家庭、社会、国家的众多方面。

中华传统孝文化弘扬孝亲敬长,精忠报国,光耀门楣。中元节祭祀祖先的习俗也充分体现了孝文化中尊敬长辈的良好品德。孝文化以中华民族传统的农业经济为培育土壤,获得了长足发展。拥有无尽智慧的中华人民在广袤的土地上劳动,创造劳动工具,总结劳动经验,使得农耕文明逐步发展完善。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掌握生产经验的长者逐渐成为家庭的中心,受到尊重和孝敬,长此以往孝道成为农耕文明背景下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与道德风尚。在宗法制社会中逐渐形成以孝文化为风尚的世道民风,成为凸显中华民族独特性的身份象征。

中元节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祖作为中元节的重要活动,是维系血缘宗亲的纽带,是实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孝文化的重要方式。孝文化作为中元节重要的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教育价值。在个人层面,传播孝文化有助于提高孝老、敬老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在社会层面,弘扬孝文化是形成尊老、敬老和爱老和谐氛围的重要助力,有利于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孝老近亲的时代接班人,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时,传播孝文化更是对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促进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首先,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也极为丰富,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累累硕果。留存至今的传统节日经历朝代更迭和代际传承,已经深深地印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是中华文化的价值凝练: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家庭和睦、孝老爱亲等,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值得继承与发扬。其次,传统节日的风俗和内容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让生活更有仪式感,拉近与家人、好友之间的距离,更是融合全国各族人民的润滑剂,是连接全国人民情感的纽带,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最后,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潜能,能够保障国家安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总的来说,万圣节与中元节具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万圣节重视个人自由,表达出对于个性的尊重;相较而言,发达的农耕文明和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组织结构,催生了中元节“孝”文化的价值内涵。中元节通过祭祀活动,在对生命表示敬畏的同时,表达了缅怀先人,传达敬祖尽孝的精神理念,蕴含丰富的人文内涵。

4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发现中元节和万圣节的形成发展过程都涵盖有各自地域主流宗教的色彩,中元节与佛、道、儒三教联系紧密,万圣节则受基督教影响较大。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鬼节在节日习俗、文化内涵方面也存在差异。中元节以祭祀、祭祖为主神圣肃穆,而万圣节则以狂欢欢庆为主,热闹愉快。各自背后的节日文化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重孝道仁义和西方人重个人自由的文化特点。

然而,由于当今生活的高度信息化,外来文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喜爱,万圣节已经潜移默化地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中元节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传统节日的地位正在受到威胁。在庆祝万圣节的同时,也不能让国人遗忘了中元节祭拜祖先、怀念先人的历史传统。因此,在多元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让中元节焕发时代魅力,让孝文化深入人心的任务刻不容缓。社会、学校、家庭需三位一体,营造尊老爱幼的和谐氛围,落实孝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品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水平,从而焕发孝文化在新时代的精神内核,让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走向世界。

猜你喜欢

鬼节万圣节祖先
祖先与吹牛
科学家发现了萤火虫祖先 等
万圣节狂欢派对
Sundry Features of Halloween 杂谈万圣节
中元节“冷”知识
谁说我们一定要像祖先一样过
鬼节
万圣节大猜想
鱼儿是人类的祖先吗
采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