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防治要点分析
2022-12-08王伟
王 伟
(河北省张北县农业农村局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北 张北 076450)
0 引言
在规模化养殖中,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是一种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危害严重的疫病。除了影响鸡的健康外,还会对免疫功能产生抑制作用,出现免疫力降低,甚至是免疫失效的情况,许多病鸡因为出现继发感染而大量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提高对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防治效果,必须要了解每一种疫病的免疫抑制机理,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切实维护养殖户的利益。
1 常见类型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通过破坏鸡的B淋巴细胞前体细胞进而引起免疫抑制。不同日龄的鸡,感染IBDV后的免疫抑制程度也存在明显差别,其中1日龄雏鸡感染后免疫抑制作用最为明显,7日龄雏鸡感染后表现为中度免疫抑制,而21日龄雏鸡感染后抑制作用十分轻微。另外有研究表明,雏鸡感染IBDV后对于病毒病、细菌病的敏感性有明显上升。采用层析技术分离得到法氏囊T淋巴细胞、SIgM淋巴细胞、SIgG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分别与IBDV人工感染,并进行细胞敏感试验,结果表明SIgM淋巴细胞感染后细胞性状变化最为明显,即SIgM淋巴细胞为IBDV的主要靶细胞[1]。通过病鸡解剖发现,患有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死鸡,法氏囊淋巴滤泡、淋巴细胞出现大量坏死或变性,局部免疫组织IgG、IgM等抗体生成细胞数量大幅度减少,血液、肠液等体液中抗体含量显著下降,使病鸡全身或局部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1.2 马立克氏病
该病是因为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其中MDV分离株的致病能力,是决定病鸡免疫应答抑制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病鸡出现免疫抑制后,由于免疫应答受到抑制,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明显提升,最终因为继发感染增加鸡群的发病率和鸡的死亡率。研究表明,体液免疫、细胞介导免疫都会因为MDV感染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T细胞功能发生改变、B细胞大量减少,鸡感染球虫病和患有胸腺萎缩症的概率大幅度提升。按照毒株的毒性强弱,可以将马立克氏病病毒分成低毒毒株(MDV)、超强毒毒株(VVMDV)和超常强毒毒株(VV+MDV)3种。其中,超强毒和超常强毒毒株感染引起的淋巴组织渐进性损伤,会使正常的T淋巴细胞在受到攻击后转变为癌变细胞,在癌变细胞迅速增值后使病鸡死亡。
1.3 鸡传染性贫血病
该病是一种多见于2周龄以下雏鸡的病毒性免疫抑制病。1日龄雏鸡感染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后,胸腺和脾脏中的T淋巴细胞会显著减少,并且在雏鸡生长过程中,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也会明显降低,雏鸡由于无法建立起成熟的免疫系统,通常表现出对各种常见病毒病、细菌病的易感性。通过设置健康鸡与染病鸡的对照试验,发现感染了CIAV后的鸡,体液免疫中枢法氏囊和外周免疫器官中IgG、IgM、IgA抗体生产细胞的数量大幅度减少,同时B细胞增殖反应减弱,全身体液免疫功能受到抑制。另外有研究表明,病鸡的气管液、胆汁等体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说明CIAV能够对雏鸡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产生损伤。1日龄雏鸡感染CIAV后,在7~10 d胸腺衰竭达到峰值;随着雏鸡逐渐长大,对CIAV的抵抗能力也相应上升;通常超过14日龄的雏鸡,感染CIAV后也不易表现出明显的病症。
1.4 鸡淋巴白血病
该病是一种常见的禽白血病,鸡感染禽白血病病毒(ALV)后表现为机体消瘦、冠子苍白,蛋鸡产蛋能力下降,病死鸡解剖后可发现肝脏、法氏囊有明显肿大现象。该病多见于2月龄以内的鸡,其中5~10日龄雏鸡发病率最高,病情最为严重,同时母鸡的易感性要高于公鸡[2]。如果蛋鸡受到ALV的感染,则产出的蛋中带毒,孵化后的雏鸡也会终生带毒。ALV进入机体后,会直接破坏鸡的免疫系统,由于免疫系统紊乱,免疫力会大幅度降低。这时如果鸡受到其他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威胁,有较大概率出现继发感染,患病率和死亡率都有明显上升。
1.5 鸡病毒性关节炎
该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一种鸡传染病,鸡感染该病毒后表现为关节肿胀、发炎,喜卧厌立,进食减少,雏鸡生长减缓。呼肠孤病毒属于免疫抑制因子,感染该病毒后鸡的免疫器官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鸡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会出现降低,造成免疫抑制。虽然呼肠孤病毒并不会引起全身性免疫抑制,但是能够对鸡的脾脏、肝脏,以及公鸡的睾丸等器官造成严重损伤。雏鸡对该病毒的易感性强,一旦病毒入侵,鸡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病率可达100%。呼肠孤病毒除了会导致鸡患有病毒性关节炎外,还有可能引发其他疾病,例如心包炎、心肌炎、胸腺及法氏囊萎缩等。
1.6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
该病是由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病鸡多表现为贫血、消瘦、生长停滞等一系列症状。病死鸡解剖后可以发现胸腺、法氏囊有不同程度的萎缩,心脏、肝脏等器官出现淋巴瘤,这也证明了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能损伤鸡的免疫系统,产生免疫抑制。该病毒为低温病毒,因此在冬季、初春发病率较高。病鸡的口、眼分泌物以及粪便中都携带有病毒,可造成传染。雏鸡染病后免疫抑制表现尤为明显。
2 防治难点
2.1 疫苗免疫失败率高
接种疫苗是提高鸡群免疫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疫苗毒株进入机体后,要依次经过免疫细胞识别、呈递、信号处理、产生炎性物质以及发生免疫效应等过程,最后得到该疫苗对应的抗体,并在机体内产生新的效应B细胞、T细胞,获得新的免疫防御体系。但是患有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鸡,其免疫系统被病毒攻击之后,免疫过程会受到阻碍,例如抗体产生周期长,甚至不产生抗体,或者是效应细胞、记忆细胞不能达到合格标准,这种情况下鸡接种了疫苗,也有很大概率会出现免疫失败的情况。尤其是对于规模化养鸡场,由于饲养密度高,免疫接种工作量大,一旦出现疫苗免疫失败的个例,鸡极易感染病毒性免疫抑制病,进而在养鸡场内传染、蔓延,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2 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除了直接影响鸡的健康外,还会产生继发感染。这是因为免疫抑制病毒作为首感病原进入机体后,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应答,表现为免疫力降低。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不当(如饲料污染、温度突变等),或者有外来病菌,都会有较大概率发生继发感染。另外,引起继发感染的病原往往有多种,不仅导致病情更加复杂,而且治疗难度也更大,许多病鸡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
2.3 治疗成本较高
免疫抑制病毒不同于细菌、放线菌、支原体,它的结构较为简单,在进入宿主体内后可以快速、大量地复制,这一特性决定了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成本更高。事实上,目前尚未研制出能够彻底清除病鸡体内免疫抑制病毒的特效药,而对于病鸡的药物治疗也还是局限于抗感染方面。以目前常用的蛋黄抗体、免疫血清等为例,其效果也只能是阻止病情继续恶化,但是并不能彻底治疗。除此之外,养殖场大批量地使用抗生素和配套药物进行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治疗,也会增加用药成本,损害了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3 防治措施
3.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防治
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在自然环境中表现稳定,因此常规的鸡舍消毒或鸡群隔离等措施,对该病的防治效果并不理想。现阶段比较有效的方法仍然是接种疫苗,对21日龄雏鸡接种中等毒力的灭活疫苗,能够显著提高雏鸡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抵抗能力。接种油佐剂灭活苗有助于增强或延长鸡的免疫力,特别是对于感染过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雏鸡效果良好。雏鸡接种油乳剂IBD灭活疫苗后,可以刺激机体产生大量的母源免疫力,保护时效最长可达1个月[3]。有研究人员用病死鸡的腔上囊组织制作成油乳剂组织灭活疫苗,给10日龄雏鸡接种,免疫应答效果良好,对病毒的抵抗能力大幅提升。除了接种疫苗预防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外,加强鸡舍内部环境管理也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冬季、初春,要注意做好鸡舍保温工作,并且选择晴朗天气的午后进行鸡舍通风,保持鸡舍温度适宜、空气良好,可降低鸡患病的概率。夏季可以向饮水中加入5%的糖、0.2%的盐,并保证水质良好、供水充足。对于已经染病的鸡群,首先要立即将病鸡隔离,然后选用2倍量的中等毒力活苗紧急接种,同时减少蛋白质的摄入(蛋白质含量降低15%~20%),向饲料中添加2倍于平时用量的维生素。若鸡群中发生新城疫混合感染,还应接种新城疫疫苗;若鸡群中发生球虫病等感染,也要对症用药。对于发病早期的雏鸡,肌肉注射1 mL高免卵黄液不仅可以减轻症状,还能有效预防继发感染情况。
3.2 马立克氏病的防治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做好鸡舍内部消毒,是预防雏鸡感染马立克氏病病毒的有效方法。育雏室在引进雏鸡之前,必须要进行一次彻底的清扫与消毒。通常是用福尔马林进行熏蒸,1次/d,连续3 d,之后将育雏室放空7 d,然后引进雏鸡。在引进雏鸡的前14 d,一般选择封闭式饲养,养殖人员进入育雏室前要穿好消毒后的防护服,防止外来病菌引起雏鸡感染。在饲喂方面也要引起重视,可以在正常投喂饲料的间隙,增加3~5条/d黄粉虫来增加鸡的蛋白质摄入量,有助于提高机体抵抗力,对于预防马立克氏病有良好效果。对于规模化养鸡场,必须执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不同日龄的鸡不得混养,对减轻管理压力和降低该病的发病率也有一定帮助。实践表明,通过加强养鸡场内的环境管理和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对预防马立克氏病效果良好。如果在养鸡场内发现发病,病鸡要立即扑杀,其他鸡要隔离观察,同时鸡舍彻底消毒,空置7~14 d后再引进新的雏鸡。研究表明,1日龄雏鸡接种CV1988/Rispens毒株疫苗5 d后,即可发挥保护作用;雏鸡在14日龄重复接种该疫苗,相比于未接种疫苗的鸡,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率可降低20%左右。因此定期接种疫苗也是预防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3.3 鸡传染性贫血病的防治
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CIAV)对于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一旦鸡舍中发现病鸡,常规的鸡舍消毒难以消除病毒,在鸡舍引进新的雏鸡后有较大概率重复染病。因此,预防鸡传染性贫血病必须要做好日常的卫生管理,例如养殖蛋鸡时,要求蛋鸡必须接种疫苗,防止子代鸡发病。在饲喂管理中,可以将自然感染CIAV的病鸡的组织,研磨成浆液,均匀混入饮水中,利用弱毒株感染种鸡,促使种鸡体内产生抗体,从而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同样的,使用SPF鸡胚培养CIAV后,将其混入饮水中感染种鸡,也能取得类似的效果。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要注意蛋鸡首次产蛋前1个月内不得使用该方法,避免种蛋传播病毒。除此之外,在育成SPF鸡群时,应特别注意做好CIAV检查,确保鸡群中没有病鸡、鸡舍内无传染源,保证CIAV疫苗的实际应用效果。
3.4 鸡淋巴白血病的防治
蛋鸡感染ALV后,可以将病毒传染给子代鸡。因此,要想预防该病的发生和扩散,必须要做好定期检测,如果发现阳性鸡要及时淘汰。尤其是养鸡场从外地引进鸡种时,必须要先隔离、后检测,确定没有携带病毒后方可混入鸡舍饲养。目前常用的ALV检测方法为血清学诊断,采集鸡的血清后放入ELISA试剂盒中,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说明鸡受到感染。利用该方法可以筛选出感染鸡,从源头上降低鸡群的感染率。另外,由于不同鸡对于ALV病毒的敏感性存在较大差异,养鸡场还应做到分区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例如雏鸡易感,应当与成年鸡分开饲养;母鸡易感,必须与公鸡隔离饲养。现阶段还没有治疗鸡淋巴白血病的特效药物,对于病鸡要立即扑杀、及时止损。
3.5 鸡病毒性关节炎的防治
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治疗鸡病毒性关节炎,因此养殖户要想降低因为呼肠孤病毒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做好预防工作尤为关键。预防接种是预防此病的有效方法,常用的弱毒疫苗有S-1133弱毒株,对于10~15周龄的种鸡,可采用肌肉注射接种;对于20周龄以上的种鸡,可饮水免疫。或者使用p-100完全减毒疫苗,适用于21日龄以下的雏鸡,接种方式为皮下接种,在雏鸡生长期内能够有效抵于同源病毒的侵袭。除了接种疫苗外,做好养鸡场内部的卫生管理也有助于预防鸡病毒性关节炎的发生。每更换一批种鸡,需要对鸡舍进行一次彻底消毒,避免上批感染鸡留下病毒。
3.6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防治
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也无有效疫苗,因此一旦发现病鸡必须立即淘汰。做好日常的卫生管理能够降低鸡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的发病率。规模化养鸡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防止携带外来病菌引起感染。不同批次的鸡要进行隔离饲养,不得混养。用于鸡舍消毒的药剂,每隔一段时间需要更换新的品类,扩大杀菌谱,防止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在饲喂方面,可适当补充维生素和蛋白质,增强鸡的抵抗力,对降低感染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风险也有一定效果。
4 结语
做好疫病防治工作是提高养鸡场经济收益和家禽养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是鸡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疫病,病鸡由于免疫应答受到抑制,无法发挥正常的免疫保护,更容易发生继发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会有明显上升。根据病鸡感染病毒的不同,该病又可细分为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病以及鸡病毒性关节炎等若干类型。养殖管理人员要做好养殖场日常的卫生管理、饲喂管理,提高鸡的自身免疫力,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降低患病概率。还要明确各类鸡病毒性免疫抑制病的症状表现,并且在判断疫病类型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才能将损失降至最低,保证合理的养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