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承调研
2022-12-08张承城王瑞军
张承城,王瑞军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内蒙古包头 014040)
1 传统节日简介
了解传统节日的来源、 历史和内涵才能更好地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有效科学地设置问题,才能了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最真实的想法,为下一步发现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奠定基础。
1.1 春节
春节,在中国至少已经有3 000年的历史。大年以前不叫“春节”,春节习俗以祭祀、祈福为中心,内容丰富、形式喜庆,有发压岁钱、舞龙舞狮、击鼓等习俗。春节处于年度周期与四季循环的新旧交替之时,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伦理情感、审美情趣、行为准则、思维方式。春节也是海外华人的重要传统节日。在美国纽约、加拿大温哥华、日本神户,每年春节都有较大规模的迎春联欢活动。是华人同胞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历史。
1.2 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行清节、踏青节,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日,通常是在春分过后的第十五天,每年公历4月5 号。清明节具有自然节气和传统节日的双重身份,作为自然节气,清明前后万物复苏,草长莺飞,到处一片生机盎然;作为传统节日,它又是人们进行扫墓活动,表达对祖先的敬意,追思逝者的节日。清明节逐渐成为人们郊祭、祭扫的固定节日,有两大传统习俗,一是通过扫墓祭奠,慎终追远,崇敬祖先;二是通过郊游踏青,亲近自然。人们把祭奠祖先和中华民族注重孝道的优良品质联系起来,体现了中国人的感恩思想。除此之外,清明节在加深民族认同方面也有积极的作用,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节日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
1.3 中秋节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月亮节、丰收节。时间是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因为这一天处在秋季的中期,所以叫作“中秋”,也称之为“仲秋”。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对天象的崇拜,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中秋节开展的节日活动也是种类繁多,其中,吃月饼和赏月最为盛行,中秋之夜,明月当空,人们既把月圆当作与家人团圆的象征,又寄托了人们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特别是远在他乡漂泊无依的游子,借此来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圆月蕴含着中华民族历来向往“团圆”,重视亲情的精神。
1.4 七夕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夕节作为拜祭七姐的节日,同时也是爱情的节日,是以“牛郎织女”在民间的爱情传说为载体,以祈福、乞巧、爱情为主题的综合性传统节日。七夕节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宋代。在古代,“牛郎织女”的故事为众多的青年男女提供了爱情的指南。面对忠贞的爱情,两人彼此间的坚守显得尤为重要。现今,每年到了七夕这一天,年轻人都会在一起谈起“牛郎织女”的故事,憧憬着自己未来美好的爱情生活。
1.5 重阳节
重阳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两九相逢故又称为“重九节”。重阳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每到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共饮象征着驱灾辟邪、延年益寿的菊花酒。还有佩茱萸囊、登高、举行感恩祖先的祭祀活动等。1989年以前,重阳节虽然包含着“敬老”这一文化内涵,但并不是节日的重要习俗。直至1989年,中国正式将农历九月初九规定为“敬老节”,这才将其敬老、爱老的诉求上升为国家意志,符合新的社会风尚和道德需要。至2012年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的内涵得到进一步加深。
2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传承中的问题
研究对象为贵州6 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采用调查问卷法,共发550 份问卷,收回512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09%。调查对象包括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硕士研究生,其中男生为271 人,女生为241人,以此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现收回被调查的贵州6 所大学在校大学生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基本符合课题研究的调查目的和基本情况。总人数512 人,其中男女比例、年级分布均能较为准确地反映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农村与城镇数量相等,专科本科相差不大。调查结果基本符合课题研究的样本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对比分析奠定基础。调查结果主要包括高校对传统节日文化引导不足、家庭传统节日氛围日益淡化、大学生个人受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这3 个方面,下面将针对这3 方面所呈现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2.1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内涵了解不足
在问卷“端午节是为纪念哪位历史人物”的问题中,只有74.02%的大学生答对。对于第11 题“请对下列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中元节、清明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能全部排列正确的寥寥无几。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有基本的认知,但对于传统节日更深层次的东西了解不够充分,处于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不够充分。在调查中对问题“主要传统节日来临时是否举办相关的校园活动? ”选择“偶尔举办相关主题活动”的人数最多,占比为52.34%,接着就是“有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占到了29.49%,“完全没举办过”占16.02%。在“课程中老师会融入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的问题中有12.89%人选择“不会涉及”,说明现高校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相关知识课程设置比例上还存在不足,特别就专业课而言其中所涉及的内容相对较少。高校课堂作为传播文化的主渠道,传播或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较少,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深入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对学校举办的活动不感兴趣,也不会去主动地参加传统节日的相关活动,不主动了解相关传统节日的内涵。
2.2 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不高
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较为漠视,参与度不高,缺乏热情。当被问到“是否会主动参与传统节日”的问题时,仅有39.15%的学生表示会主动参与,更有18.66%的学生表示是被长辈强制要求的。更多的学生对于传统节日最大的期盼,是能借着几天假期出去玩一玩。可见,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参与度不是很高,对于传统节日缺乏应有的热情。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部分家长在传统节日假期更多想的是如何放松一下吃喝玩乐,很少有家长注重对孩子进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教育。使得大学生在家庭中从小就缺乏传统节日氛围的熏陶,踏入大学校门就更不愿主动参与传统节日。二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节日的“仪式感”日益淡化。网络拜年、网上祭祖等的出现,使得大学生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感受不到传统节日所带来的氛围,更加缺乏举行仪式时身临其境的感受,错失传统节日期间参与传统仪式的重要机会。
2.3 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西方节日
当部分同学被问到“更喜欢下面的哪些节日”问题时,有46.29%的学生选择“西方节日”,选择“只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占34.77%;由此说明,现阶段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西方节日,从而弱化了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认同感。“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感持续走低,反而对西方的传统节日过度青睐,在大学生群体中掀起一股‘洋节热’的风潮”[1]。如农历七月初七,素有“七夕节”之称,然而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把其称为“东方情人节”,类似为西方情人节的一个替代品,不去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人独有的爱情观。再者,近两年随着电商物流的发展,部分商家为获取利润大肆宣传西方节日,如圣诞节和万圣节,不少大学生为同学准备各色礼物,互相攀比。万圣节来临之际,穿着各色的奇装异服在校园里狂欢。反之,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群体中逐渐沦为一种形式,被大学生漠视。
3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传承的对策
推进当代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高校、家庭和个人,三者缺一不可。高校和家庭要形成合力,个人要主动接受和学习相关传统节日的知识。具体而言,高校要增强传统节日文化的利用率,家庭要言传身教增强传统节日仪式感,个人要自觉抵制西方节日、树立文化自信,这样才能有利于当代大学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
3.1 高校要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2]。高校对于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就目前而言,大学生在高校期间大多依靠自学来获取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这与我国现阶段高校课程设置有着密切关系。高校要在现有课程设置及内容上进行适当的改革,树立正确的国家观、世界观、民族观、道德观,使得大学生能在课堂上学习到更多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的知识,给大学生主动接受传统节日文化的熏陶提供机会。其次,要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活动依托传统节日的周期性,可反复渲染强化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和节日氛围。校园文化可以体现为大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东西,如墙上的一幅关于传统节日的画,过节时食堂门口科普传统节日的一块展板,都是重要的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形式。最后,教师自身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也十分重要,只有教师自觉学习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所以,加强对教师队伍关于传统节日文化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总之,要充分发挥高校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从根本上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
3.2 家庭要言传身教增强传统节日仪式感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完整的节日仪式。但在当代,由于历史、社会等诸多原因,节日中的仪式变得越来越简化,有的甚至遗失”[3]。中国传统节日形成了以家庭或家族为中心的活动单位。因此,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节日活动是一个亲情表达和情感沟通的过程,具有参与性、互动性,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节日仪式感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今,部分家庭由于城市化的影响过节时的仪式感日益简化。如冬至时吃饺子,可以直接从网上购买,缺少一家人在一起包饺子的机会,同时丢失的是加深亲情的契机。仪式的简化,一定程度上使得传统节日缺乏仪式感。像大家嘴里常说的“年味淡了”,就是因为仪式感的缺乏。因此,要增强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家庭就必须要增加节日仪式感。部分家长要主动承担责任,不要因怕麻烦而使大学生错过最好的学习机会。家长应在传统佳节来临时,根据现实情况尽可能地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节日环境。
3.3 当代大学生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作为当代大学生,需要深刻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精髓内涵的继承与弘扬,不仅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更需要树立自己的文化自信”[4]。大学生作为民族未来的希望,有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义务和责任。这就要求大学生应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主动加强自我引导,主动参与到传统节日的活动中来。通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代大学生应自觉积极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
4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价值
“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现实需要”[5]。挖掘传统节日德育价值,形成科学的思想方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既能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又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新载体,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4.1 有助于深化大学生德育理论的研究
挖掘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水平,更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我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十分丰富,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使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更具体更深入的认识,更加有利于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6]。因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要任务。
4.2 为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新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融入并传播运用,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载体形式,有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可见载体的选择对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性,传统节日的周期性有利于增强德育内容的渗透力。传统节日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周而复始,会年复一年定时定期举行。传统节日在时间的安排上形成了“季季有节日”“月月有节日”,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节点进行轮回。传统节日所独具的这种周期性特点,为我们重温节日提供保障,并为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提供定期性契机,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育内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渗透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中。
4.3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丰富的内涵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使得传统文化以传统节日为载体,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弘扬。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格局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成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践行者,推动我国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