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分析

2022-12-08王芳珍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赣南文化遗产文化

王芳珍

(江西科技学院, 江西南昌 330098)

赣南是赣州市管理区的通称,这个地方是客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当前国内外最大的客家文化集合地,整个地区的客家文化非常丰富,包含的种类也非常多。赣南自2013年被国家设立成生态保护实验区之后,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并且对当地的客家文化也进行了深入挖掘,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明细、 分类和未来的传承都逐渐形成体系。在国家的推动下,当地非遗文化馆和传承的场所建立都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形成了较好的保护环境,从大方向来看,非遗四级名录项目保护和发展状况良好,且对于传承保护的势头非常强,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客家文化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需要针对赣南客家文化的保护进一步优化对策。

1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及特征

1.1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客家民系的形成经过了从赣南到闽西再到粤东,最后到世界各地的过程,经过了5 次的人口迁移,在土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客家文化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最终形成了一种具有多元文化的环境。赣南地区在长期开发建设过程中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文化,遗留下来的非遗资产尤其丰富,如高贵典雅的赣南客家民居龙南围屋建筑,赣南的采茶戏和木偶戏,传统米酒酿造技艺和竹编工艺,历史闻名的唢呐等,都彰显着客家非遗文化独特的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5 个类型,第一个是口头传说和实际的表现,主要涉及的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媒介,第二个是表演艺术,第三个是社会实践、庆典和礼仪,第四个是关于自然生活的实践,第五个是手工技艺。2008年的非遗普查结果可见,赣南收集的普查线索超过七千条,非遗普查名录有两千多个,其中较多的要数民间文化和传统音乐,从资源分布上看,赣南的非遗遍布于18 个县城,尤其集中在东江源区人口密集的农村地区。赣南的地势在赣州的市区范围内是四周高,中间较低,分支较多的河流和盆地为农耕提供了先天优势,所以赣南地区依靠农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得较好,客家文化在当地居民的心中是属于广泛认同的[1]。例如,传统节日就有四十多个,各种文化艺术节日和节庆已完全渗透到了居民的心中。当地居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认知也较高,所以至今仍然能够在农村看到大量的戏台、祠堂和寺庙等。

1.2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赣南的客家非遗文化拥有独特的地域特性,集中了大量的客家民系,这种地域性质主要得益于赣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变迁,比如说,赣南的采茶戏,因为采茶这个过程带有浓浓的地方特色,所以为了表现出更浓厚的生活气息,人们在采茶的过程中都会进行唱歌、跳舞等活动,由此遗留下了这种文化。还有客家独特的矮子步,是由于客家人生活在大山之中,出门劳作时会上山和下山,肩背通常都是处于弯弓状态,扛着重物时也会蹲着,这才有了矮子步。赣南地区的文化拥有较强的表演性和民间性,每一种文化从起源到现在都渗透在劳作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对客家居民生活方式的表现,所以在民众心中就具有很强的表演性,比如说,各县都拥有较多的文化艺术团体,每个地方举行表演活动也比较频繁,像在中国有美好象征的舞龙表演,场面声势浩大,各种张灯结彩,居民们围在一起为美好的一天进行祈福,这种大型的表演都需要超过200 人的表演团体,有铜锣、彩球等,通过舞龙、舞狮进行抢彩,这就是活动表演为了在节庆日活跃气氛而进行的比赛[2]。赣南地区的非遗文化中,民众的参与性较强,没有参与限制,在非遗文化中的舞蹈、唱歌、戏曲等都具有较强的表演性质,所以外出旅游的游客在游玩过程中不仅可感受客家文化的风俗,还可欣赏各类的表演,游客也可加入到唱歌表演的比赛中,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赣南还有各种竹编技艺、米酒酿造等,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能让游客感受到这种精湛的手工技艺,对于保护和传承这种文化也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2 大数据视域下赣南客家非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认识不到位

国家出台的政策加上当地关于非遗文化的氛围,使得赣南客家在保护非遗文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整体的大局观念有所欠缺。在关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方面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其中,政府对当地非遗文化的商业价值非常重视,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开发非遗文化,各县区也纷纷嗅到了这种商业性质带来的社会红利,每年进行申遗的产业越来越多,甚至在许多地方出现了推出特色农村产业产品就是要进入到非遗名录的现象,尽管出发点是为了保护地区文化,但是愈演愈烈的狂热现象使得非遗的实际产业与保护宣传部门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商业价值被过度放大,对文化的艺术价值的展现越来越少。并且,其中一部分不可再生的文化产品和民俗文化已不能适应现代发展的空间,很多活动和节庆处于消亡的状态,显然很多文化保护宣传机构在这种商业化的发展中看到了更多的经济变化,所以对非遗文化的开发远远大于保护,申遗只是让这种文化被记住,但是现代化进程加快,在农村很多文化是难以被输送到城市的,而类似于竹编、酿造这些手工艺不适合在城市进行推广,城市的快节奏更需要流程化、机械化的生产,随着一代代手工艺者的老去,这种工艺必然会在多元文化交汇中被冲淡,这些都是相关机构过于商业开发而没有重视非遗文化保护的结果。

2.2 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法律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于非遗文化的保护措施、调查措施等都有详细的说明,从法律内容来看,主要是以公法保护为主,对私法保护的内容涉及的非常少,从行政角度确定了行政机关保护非遗文化的行为,但对具体要如何实施,并没有详细说明。并且,法律保护文化的具体落实,仅依靠政府部门,不可能照顾到拥有丰富非遗文化的赣南地区,尤其是关于非遗平等主体间的法律关系,如权利问题、主权保护问题等,越来越多公权力保护不足的现象出现。另外,法律虽然有对相关传承保护单位的维护措施,但是没有规定具体责任人的权利义务的规定,主要还是从行政角度对非遗文化进行现有价值的保护,没有考虑到非遗文化需要传承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越来越多的非遗文化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在知识产权方面,有些当地机构关注度不高的文化产品被国外部分机构抢先注册了商标和产权,赣南地区面对众多的非遗文化,在进行保护和归纳的时候难免会有考虑不到位的地方,加上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并没有形成完整性的规范,所以国外抢先注册的情况较为常见,由此可见保护这种非遗文化首先就需要完善法律法规[3]。

2.3 非遗文化的传承缺乏人才

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不仅是维持现有的形态,更多还要关注文化的传承。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较高,且随着网络浪潮的不断迭代,产品更新速度非常快,很难有有效的措施让某个产品持续在人们的生活中保持热度。对年轻人来说,对于带有浓厚历史文化的产品只能保有一时的兴趣,而文化的传承需要经过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研究,这对年轻人来说存在难度,也使得很多非遗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从赣南地区的农村来看,多数的非遗项目都需要通过老一辈进行口传,然后身教,对继承人的培训需要从多个环节层层递进,但如今的传承人多数都是年龄较高的老人,一旦有传承人离开人世,那么文化直接就面临传承后继无人的情况。另一方面,农村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更多年轻人长期生活在城市,所以在农村的继承人较少,而众多非遗文化需要大量接班人,由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不完善,没能给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成长机会,这也是非遗传承断层的主要原因。

2.4 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经费不足

赣南地区有大量的非遗文化,从文化的保护、后续的维护,到未来的传承都需要源源不断的经费投入,而非遗文化保护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民间资本和政府补贴,政府补贴有中央和地方两个部分,中央的支持非常有限,没有办法针对单个的文化产品投入过大资金。南昌成立了专项基金,专门用来负责非遗文化的保护,并且针对传承人设立了单独的物质扶持,这对于有着丰富非遗文化的地区还是远远不够。而政府补贴虽有一部分是明显划分到了非遗文化的保护中,但补贴项目众多,对非遗文化的补贴份额较少,在实际分配资金的时候也会出现不平衡的情况,日常政府部门与民间保护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并不多,多数还是通过民间资本进行融资,这其中存在较大风险,不透明的环节较多,政府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融资的过程到使用的过程可能会被操控,最后用于传承保护非遗文化的资金越来越少,缺少监管,加上拨款额度的限制,使非遗文化传承受到较大阻碍。

3 大数据视域下赣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策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的财富,在具体的传承过程中需要有完善的法规体系作为支撑,为了让非遗文化的保护能规避更多的风险,当前乃至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完善法律法规都是提升非遗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措施。赣南虽然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也有些政策作为支撑,但非遗文化的不同类别需要不同的保护措施,所以法规的制定无法针对具体的非遗项目进行详细要求[4]。基于此,赣南地区更要依据遗产法中生态保护建设意见和管理方法,再结合当地地方性法规,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制定详细的实施规则,并且要明确相关保护部门的具体职责,如出现问题时一级响应部门应由谁来负责。非遗继承人很多受到文化限制,所以对于知识产权的认识存在很多不足,难免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需要成立专门的文化传承法律咨询部门。当出现不明确的法律问题时,能快速得到法律援助,并且对传承人实际知识维护的过程要进行全程跟踪,以确保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准确无误。同时,专项的保护基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当涉及一些纠纷需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解决时,必要的咨询费和收集材料所需要的资金都是临时性的支出,保护基金能够更加方便给予其支持。

3.2 对非遗文化进行分类保护,针对性建立保护措施

非遗文化因为传承方式、内容的不同,统一管理存在一定难度,所以要坚持分类保护的原则,其中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以问题为导向,不管是分类还是针对性建立措施,目的都是为了让保护传承的过程更加顺利,所以以问题为导向的方式能够快速锁定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用问题来推动发展。其次是坚持活态保护的原则,传承的基本环节需要通过人来实现,人在工艺就在,所以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活态保护原则。对民间文学类的项目应进一步挖掘,开展更多的展览,或出版书籍进行宣传;而传统表演项目应结合现代资料进行编排,让文化的传承更具有多元性,符合新时代的发展;美术类的项目应注重对传承人和美术所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保护,并且面向社会收集更多的美术作品,激励更多年轻人加入其中;中药类项目要注重对已有原材料的保护和种植中药技术的保护; 民俗体育类项目应该要注重对体育项目开展环境的保护,强调对外宣传的重要性[5]。

3.3 振兴传统工艺,用生态性保护助力脱贫攻坚

赣南地区有许多是贫困县,大量的非遗资源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没有找到有效的渠道利用非遗资产来达到脱贫的目的,其中还有一部分传承者拥有精湛的技艺却没有地方施展,文化传承停滞不前。所以要针对不同类别的非遗资源进行评估,比如说,其中发展良好的资源,可转化为当地文化产业,用来发展旅游业的附属品,如果制作的产品具有一定观赏性,那么完全可利用网络平台通过直播、影视、广告和节目的方式进行传播。对于一些具有生产性、实用性的非遗资源,可以以打造手工艺为重点,借助生产、销售、营销等方式,将这种文化转化为产品,流通到各个地区; 对于一些生产耗费时间较长的工艺产品,可用现代化设备进行创新,往大众审美方向靠,让非遗资源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4 设立传承机制,培养更多的传承人才

赣南非遗文化涵盖的种类较多,并且需要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首先要引入一些非遗文化学者,可与学校建立联系,在学生范围内传播,然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设计高校研究院,借助学者的力量进行研究。其次建立关于非遗的传承激励机制,首要就是要对传承人的生活给予保障,鼓励他们进行开课教学,然后整理出视频、资料等进行出版,建立考核制度,如带教多少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加活动的次数等按照重要程度进行分层,按照不同的比重计算出传承人的考核成绩,给予奖金发放,通过这种鼓励的方式让传承的接班人保持不断[6]。

4 结语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上千年的发展,具有非常浓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当前非遗文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分析,从法律、传承人、保护机制方面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通过法规的完善,加上政府的扶持,赣南的非遗文化传承能够与现代化接轨,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利用网络,结合当代年轻人的喜好进行文化创新,让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不断传承,才是对非遗文化最好的保护。当前非遗文化的保护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但针对不同的非遗资源设立特有的保护机制,能够让赣南客家非遗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

猜你喜欢

赣南文化遗产文化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