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现象及规避措施

2022-12-08宾晶晶

畜禽业 2022年4期
关键词:鸡病病鸡用药

宾晶晶

(横州市云表镇农业水利站,广西 横州 530306)

0 引言

在鸡病高发的背景下,鸡病治疗用药不合理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如盲目用药、配伍不合理、用药方法不当等,不但影响鸡病的治疗效果,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另外,因不合理用药而导致鸡肉、鸡蛋中药物残留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影响禽类产品质量安全,危害消费者健康,因此如何避免当前疾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的问题,成为行业内的重要问题。

1 鸡病治疗中常见不合理用药现象

1.1 硫酸庆大霉素用于雏鸡开口料

雏鸡喂食开口料时,往往需要在饲料内添加维生素、抗生素,提高雏鸡抵抗力,减少应激,但是雏鸡各个器官发育尚不完全,如选用抗生素不当则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如部分养殖人员在雏鸡开口料内加入一些硫酸庆大霉素,会对雏鸡肾脏、肠壁绒毛造成损伤和毒害,危害雏鸡的健康生长[1]。

1.2 青霉素治疗细菌性腹泻

青霉素价格低,抗感染效果佳,毒副作用低,但是在鸡病治疗中,滥用青霉素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部分养殖人员在治疗鸡细菌性腹泻时选用青霉素,虽然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会延长治疗时间。治疗鸡细菌性腹泻时,应优选新霉素、硫酸黏菌素等药物。

1.3 青霉素治疗慢性呼吸道病

鸡慢性呼吸道疾病也被称之为支原体病,支原体无细胞壁,如果使用青霉素治疗则无效。建议养殖人员在治疗鸡呼吸道疾病时选用氟苯尼考、泰妙菌素等药物。

1.4 有机磷酸酯类药驱虫

寄生虫病是鸡的常见病,养殖人员在驱虫时,往往会选用有机磷酸酯类药物驱虫。该类药物对猪、牛等驱虫效果佳,而鸡体内胆碱酯酶贮备不足,如使用此类药物驱虫则效果不佳。建议使用左旋咪唑、构椽酸哌嗪等药物驱虫。

1.5 解热镇痛药治疗热应激

夏季气温高,圈舍通风不佳时,鸡群易产生热应激中暑。鸡无汗腺,呼吸频率加快,此时如果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治疗热应激,效果并不理想。如使用氯丙嗪和降温药虽能够降低死亡率,但极易造成血压、血糖下降,严重的会导致蛋鸡停止产蛋。治疗热应激时建议采用物理降温法,并在饮食中加入适量的VC、小苏打及氯化钾等药物[2]。

1.6 用苦味健胃药治疗消化不良

鸡味蕾少,味觉、嗅觉不敏感,若使用苦味健胃药治疗消化不良等疾病,则无法对器官形成刺激,无法达到反射性健胃效果。建议使用芳香性健胃药,如助消化可选用大蒜,健胃可选用稀盐酸。

1.7 使用药物影响蛋鸡生殖机能

产蛋鸡养殖中,盲目使用肾上腺素、新斯的明等药物,会对其子宫机能产生影响;使用己烯雌酚、丙酸睾丸酮等药物,会对其繁殖性能产生影响,降低产蛋量。

1.8 使用催吐药治疗中毒

鸡不会出现呕吐现象,部分养殖人员在治疗鸡食物中毒等疾病时,错误使用催吐药,如硫酸铜等,则无法实现对有毒物质的驱除。建议鸡群有机磷药物中毒时,可在饮水中加入阿托品,并用软管投服0.1%高锰酸钾解毒。

1.9 防治球虫病不添加维生素

鸡养殖中,球虫病有着较高的发病率,部分养殖人员在防治球虫病时,不重视维生素的添加,极易造成鸡VA、VK缺乏症。添加VA、VK有助于治疗鸡球虫。但需要注意VB有利于球虫的无性生殖,因此不应添加。

1.10 肉鸡驱虫超量使用氯苯胍

肉鸡饲养时,垫料中会滋生大量寄生虫,增加球虫病等疾病发生率。部分养殖人员为了防治该病,在饲料中超量添加氯苯胍等药物,久而久之导致鸡出现异臭味,降低鸡肉品质。因此在使用氯苯胍等药物时,应控制好用量,严格执行休药期制度,防止造成药物残留[3]。

1.11 使用膏剂、糊剂药物杀灭体外寄生虫

鸡羽毛丰富,个别养殖人员在防治体外寄生虫时,会使用一些膏剂、糊剂,不仅效果差,而且易于沾染污染物。建议使用沙浴杀虫法、药浴杀虫法。

1.12 维生素和抗生素用热水稀释

人在服用药物时,大多是温水送服,部分养殖人员受到这一习惯的影响,会使用热水稀释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但水温过高会破坏药物活性,影响用药效果。如VC受热后功效下降,青霉素受热后则会降低抑菌效果。

1.13 补盐不当导致中毒

鸡味觉功能弱,无法准确鉴别饲料中的钠盐以及其他矿物颗粒。鸡群在进食大量的钠盐后,极易导致食盐中毒。而服用硫酸钠等药物时,如药物浓度大于8%,会增加肠道逆蠕动,造成肌胃痉孪、中毒。一般建议将硫酸钠等药物浓度控制在5%以下。

1.14 长期大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

目前,鸡肠炎、传染性鼻炎、霍乱等疾病呈现高发趋势,在治疗上述鸡病时,磺胺类药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养殖人员在使用磺胺类药物时,存在长期大剂量使用的现象,久而久之极易出现毒性反应。一般情况下,磺胺类药物主要应用于青年鸡,并且要对用药量、时间、次数等予以严格的控制,禁止长期当作添加剂使用。

1.15 用违禁药物防治病毒性疾病

近年来,鸡禽流感、鸡痘等病毒性疾病呈现高发趋势,抗病毒药物的使用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抑制效果,但是也极易产生毒副作用。如鸡禽流感治疗时,金刚烷胺效果颇佳,但却会导致蛋鸡产蛋量下降;治疗鸡痘时,病毒唑可起到显著效果,但会产生毒害作用。目前上述药物已被列入违禁兽药目录,但不少养殖人员仍在偷用、滥用[4]。

2 鸡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现象规避措施

2.1 明确用药原则

鸡病治疗时,为保障用药的科学、合理,必须明确用药原则。

1)科学性原则。养殖人员应结合发病症状、流行特点、剖检变化等因素,科学判断病鸡病情,并在此基础之上选择适宜的药物予以治疗,保证用药符合安全标准。要严格控制好用药量,保证用药效果,禁止长时间使用同一类药物,防止出现耐药性现象。保证用药科学性,是确保鸡病治疗效果的关键。

2)经济性原则。鸡病治疗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死亡率,减少经济损失,因此应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尽早治疗,用药时优先选择性价比高的兽药,降低用药成本。养殖人员应对比分析同类型、同规格的兽药,并结合鸡病类型选择高效经济的药物,帮助病鸡恢复健康。

3)安全性原则。鸡病治疗用药时如用药量过大,用药过于频繁,用药时间不当,极易产生毒副作用。所以应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严格控制好用药量和用药频率,优选安全高效的兽药,保证配伍合理性,确保用药安全性。养殖人员应从正规途径采购兽药,认真检查药物信息及证件,确保所采购的药物处于有效期内,禁止使用过期药物,禁止贪图便宜采购“三无”兽药和假冒伪劣兽药,避免延误病情导致病鸡死亡造成经济损失。

4)简便性原则。鸡规模化养殖背景下,鸡病传播速度更快,危害性更大,传染性更强,因此在用药治疗时,应选择高效便捷的药物,确保药物直达病灶,帮助病鸡尽快恢复健康。一般情况下,在用药时一般先口服,再肌注,后静注,具体应结合鸡病类型选择高效便捷的给药方式,将药效最大化,提升疾病治疗效果[5]。

2.2 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

鸡养殖过程中,养殖人员应明确预防工作的重要性,树立“防大于治”的理念,有效降低鸡病的发生率。鸡病预防时,要加强喂养管理,保证饲料营养均衡,适口性好,定期在日粮中添加维生素、蛋白质、微量元素、矿物质等,提高鸡群抵抗力。要做好饲料的储存保管工作,防止发霉变质,有效降低患病率。

要重视卫生清洁管理,合理控制饲养密度,保证密度适宜,避免过度拥挤,注意通风,及时排出圈舍内的有毒有害气体。夏季做好避暑工作,防止产生热应激,冬季做好保暖工作,防止造成冷应激。为鸡群营造健康舒适的圈舍环境,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的关键。

要强化消毒工作,选用高效、安全、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高锰酸钾、过氧乙酸、氢氧化钠等,轮换使用消毒药物,防止出现抗药性,达到最佳的消毒效果。

应落实免疫接种工作,制定完善的免疫接种计划和程序,严格控制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接种时间、方法和剂量,接种前后2周禁止使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对免疫效果造成影响。养殖人员应定期检测免疫抗体,若发现有失效现象应及时补免,实现对鸡病的有效防控。

2.3 选择适宜的给药时间

目前,市面上的兽药种类繁多,不同兽药的给药时间不同,所以要结合实际情况控制好给药时间。驱虫类药物一般在7日龄、30日龄、60日龄、120日龄分别给药1次,最好上午用药,并且要轮换使用驱虫药,防止出现耐药性。

维生素类药物,如VA、VB、VD、VE等,应尽可能现用现配,并控制好用药量,保证满足鸡群需求即可。

抗菌类药物大多采用饮水、拌料等方式给药,用药疗程3~5 d,持续给药,禁止中途停药,轮换使用抗菌药,避免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

健胃消食类药物,如酵母、枯草芽孢杆菌活菌制剂等,应在喂食前给药,或者拌在饲料中投药,禁止和抗生素类药物合用,避免影响药物活性。

2.4 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法

给药方法是否科学合理,是影响用药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鸡病治疗时,应结合疾病类型、药物性质等方面的因素,选择合理的给药方法。目前,常用给药方法为口服、注射等,见效快,效果佳。采用饮水给药法时,须将药物充分溶解后再给鸡饮用。此法要注意的是,饮水给药法容易形成沉淀,因此要尽快饮完,并且给药前2 h禁止饮水。采用拌料给药法时,须将药物和饲料充分拌匀,避免用药不均。采用注射给药法时,要严格控制好刺入深度,不可过深或过浅。在治疗体外寄生虫病时,大多采用药浴法;治疗局部创伤时,大多采用外涂法或喷雾法。结合病鸡实际情况选择合理、适宜的给药方法,是提升鸡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方式。

2.5 严格控制给药剂量

给药量是否适宜,也是影响鸡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养殖人员应结合病鸡病情、体质等因素,对给药量予以严格的控制,以达到最佳的用药效果,同时也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磺胺二甲基嘧啶,混饲浓度为0.2%,连用3 d,混水浓度为0.2%,连用3 d;新霉素,混饲浓度为0.02%,混水浓度为0.01%;庆大霉素,混水浓度为0.01%,肌注按照5 mg/(kg体重)使用,如剂量过大极易出现水泻等毒性反应。

2.6 把控用药疗程

治疗鸡病时,要对用药疗程予以严格的把控,确保取得最理想的用药效果。无论是西药还是中药,均要控制好疗程。一般情况下,应持续用药3~5 d,病鸡康复后继续用药1~2 d,起到巩固疗效的作用,可有效降低复发率。禁止用药刚刚见效就停止用药,禁止随意更换药物。土霉素在防治鸡白痢、副伤寒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治疗时一般用量为0.2%,混入饲料中,内服,连用5~7 d;链霉素是鸡霍乱、大肠杆菌病常用药,治疗时一般按0.2%比例混入饮水内,连用3~5 d,现用现配。

2.7 注意药物配伍

近年来,鸡病混合感染病例明显增多,单纯使用某一种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往往需要联合用药治疗。如药物配伍不合理,则会对用药效果产生极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毒害。因此养殖人员在联合用药治疗鸡病时,应密切注意药物配伍,保证配伍科学合理。养殖人员应明确不同药物的特性,了解配伍禁忌,做好科学配伍,合理用药。青霉素和四环素、磺胺类药物有配伍禁忌;红霉素和盐霉素、莫能菌素有配伍禁忌;罗红素和红霉素存在交叉耐药性;林可霉素和卡那霉素、链霉素、青霉素等药物有配伍禁忌;庆大霉素和红霉素、碳酸氢钠、磺胺嘧啶钠等药物有配伍禁忌;卡那霉素和VC、头孢曲松钠等药物有配伍禁忌;土霉素和红霉素、氨卡青霉素有配伍禁忌;甲砜霉素和四环素、泰乐菌素等有配伍禁忌;氟苯尼考和氨茶碱、磺胺类药物有配伍禁忌[5]。

2.8 及时处理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治疗鸡病时,在用药过后,养殖人员应密切留意鸡群反应和变化。当前的饲料中大多添加了抗生素,因此极易和所服用的药物产生拮抗作用,一旦发现有不良反应,应结合实际情况予以针对性的救治,避免造成经济损失。如抗球虫药物和泰妙菌素合用极易中毒;治疗鸡白痢、禽霍乱等疾病时,若超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则极易引起中毒。中毒病鸡会出现明显的异常症状,不愿进食,喜饮水,精神萎靡不振,腹泻,鸡冠呈苍白色,头部肿大呈蓝紫色,这是因局部充血、出血导致的,严重的会出现神经型症状,如痉挛、麻痹等。蛋鸡中毒后产蛋量下降,蛋壳变薄,下软皮蛋。中毒致死的鸡,剖检后可发现肾脏、脾脏以及肝脏等部位明显肿大。养殖人员一旦发现病鸡有上述情况,应及时进行解毒治疗,如2%碳酸氢钠溶液,让鸡自饮;在饲料中加入0.05%VK,VB的用量增加1倍,内服VC对症治疗出血,连续用药3~5 d后,病鸡基本能够恢复正常[6]。

2.9 其他注意事项

治疗鸡病使用内服药物时,要考虑到喂食的饲料也会对药物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管理。如麸皮属于高磷低钙饲料,其含磷量是含钙量的4倍,所以在治疗鸡因钙、磷失调所引发的软骨病、佝偻病时,应暂停喂食麸皮等饲料;大豆是常用饲料,但容易与内服的土霉素、强力霉素等药物形成不溶于水的物质,降低药物效果;血粉富含蛋白质,在服用半夏、何首乌以及补骨脂等中草药时禁止使用,防止出现不良反应;食盐在治疗鸡肾炎等疾病时会造成病鸡水肿,加重肾炎症状;而在使用链霉素等药物治疗鸡大肠杆菌病时,食盐会对药效产生影响,因此要及时停用。

3 结语

鸡病高发背景下,鸡病治疗中不合理用药的现象越来突出,针对这一问题,要高度重视起来,制定针对性的规避措施,实现规范化、合理化、标准化用药,提高鸡病治疗效果,减少死亡量,降低用药成本,推动养鸡业健康有序发展。

猜你喜欢

鸡病病鸡用药
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治措施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联合用药与单一用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有效性对比
散养户鸡病治疗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鸡维生素B1缺乏症的诊治分析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鸡病毒性产蛋降低症的药物治疗效果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鸡病治疗过程中的难题及对策分析
鸡病主要流行特点与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