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前的不正确
2022-12-07李松蔚
我有很多朋友都认为做心理咨询师很辛苦。因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试过改变身边的人,每每费尽唇舌却徒劳无功,搞不好还会落得一身埋怨。
常见的场景就是“劝分”。看到自己的朋友陷入一段伤害性的关系,站在局外人的立场,明智的建议就是劝其分开。“这样的人不分还留着过年吗?”道理没错,对方也听得热血沸腾。然而折腾一大圈,还是不分。
其实,心理咨询师反倒不用这样工作。
一般来说,只要不涉及人身伤害等必须制止的风险,咨询师往往是听从来访者自己的选择。来访者打算做什么,我们就支持他做什么。想离开一段关系,就走;如果还没做好准备,再等上一段时间也无妨,哪怕不舒适,只要是你自己的选择。这在心理咨询中是如基石一般牢固的工作原则,叫中立。
说到这儿,有人会质疑:有些问题明明有是非对错,为什么还要由着来访者?你心里当真没立场吗?
我诚实地说,有些事我是有立场的。我不否认自己的立场,有时在咨询中还会直接说出来。我会说:“我个人是有担心的,我认为这段关系在剥削你、消耗你,甚至会扰乱你的判断能力(例如PUA),你可能会受伤。所以讲实话,我想建议你离开这段关系。”
但说完之后我又补充道:“这只是个人的建议,我也理解很多人处在一段关系里是没办法说走就走的。所以你暂时不想改变,也很正常。”
为什么要加后面这段喪气话呢?因为我知道,“看到”和“做到”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看到却做不到,本来就是一种人间常态,二者间仿佛存在一道巨大的鸿沟,但我们往往没法接受这道鸿沟。因此,当一个人看到正确的事却做不到的时候,就容易陷入自我怀疑,从而攻击自己。
其实我们最怕的就是自我攻击。
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过程,从“做不到”到“试着做”,需要时间的酝酿。在此期间知错犯错,再正常不过。做不到不代表想不到,只是暂时没有那样的力量行动而已。那就再等一等,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攻击没有意义。不仅不会缩短犯错的过程,反过来还会带来更多的挫败。“做到”会变得更困难。
我女儿的英语老师曾告诉我,不要在孩子读英语时频繁纠正她的发音——首先让她有信心开口。道理我懂,但她会养成错误的习惯呀,不纠正行吗?老师说:“没关系,跟着我做——微笑聆听,鼓励她,然后你用正确的方式读一遍,重复几次,等她注意到你们的差异,就会向正确的发音靠拢。”原来如此!有了这样具体的指导,我就知道该怎么为孩子的“错误”留出空间。
所以,现在我会更具体地指导别人:想给朋友提建议吗?跟着我学——先说出你的建议,然后加上“这只是我的期待,实际上你要按自己的节奏来。有时你理智上知道应该这样,现在还是没信心没勇气,这很正常”。
对方只要听到一句“很正常”,就会少一点自我怀疑,这有助于他们的改变。
所以,再有人做出一个你并不看好的选择时,你不妨缓一缓,别急着拽对方往正确的方向走,给对方一个缓冲的空间,从“看到”过渡到“做到”,是一段需要自我调适的过程,而你最需要做的,就是给予对方自由和自信。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众号,小黑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