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大数据相关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2022-12-07阎海玲

华东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文/阎海玲

数据科学的提出以及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基于此,本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施不科学等问题,尝试将大数据思维融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深化本科高校学子对个性化教育理念的认知;在课程设置中补充大数据相关理论,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科学实施创新创业教育,以提高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和成效。

当前,我国高校主要可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技术型三种。相较于其他两类,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要职责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而不同于主要从事科学理论研究和发展客观规律工作的学术型人才的是,应用型人才更加强调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更注重锻炼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及数据科学的大数据思维模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向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自此,“创新能力”有了更宽泛的定义范围。除了上述能力外,基本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也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因此,应用型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有义务引导学生建立大数据思维,增强其大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此前,蓝荣聪等人在《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中分析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并基于分析结果总结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互动机制缺失、教学内容与方法单一、人才培养环境欠缺这四个方面的问题。郭秀晶在《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评估研究》一书中也指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体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创新创业教育大赛时效和创新创业教育保障机制等方面仍有待改善。王珊珊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以“工匠精神”的培养为视角》中总结道,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与体系相对滞后、创新创业教育过程实施不够科学、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不够健全。

通过对上述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深刻意识到,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促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

二、大数据的发展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

(一)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

现阶段,仍有不少高校并未正确认识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创新创业教学观念滞后是这些高校普遍存在的基本问题。部分高校甚至将就业率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估指标,它们的创新创业教学观念大多停留在把大学生培养为社会普通就业者的层面,并且排斥大学生创业,认为创新创业对大学生来说就是“死路一条”。

我国在大数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数据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也将越来越深入。可以预见,未来大数据相关的岗位将越来越多,并将渗透到各行各业。也就是说,大数据的应用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创新思路,也给创新者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它甚至可以把“求职”的工作者转化为“创造职位”的创业者。

(二)促进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除计算机专业外,其他各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此举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高校教师可以将大数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加入当前课程的教学计划中,以帮助大学生建立大数据思维、初步掌握基本的大数据处理技术,并为后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奠定理论基础。

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时也应与时俱进,并积极开发具有新意、具备时代特色的课程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课程质量,其次是教学课程要有量的保障,以便学生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对此,高校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各专业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分析,之后再根据数据分析结果来调整课程内容、重新规划课程设置。例如,对于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最为关键,那么针对大一新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就应帮助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促使他们具备创新能力及相关基本素质。而大四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压力,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正是他们迫切需要的,故大四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以此为重点进行合理设置。

此外,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在表现形式上主要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其中,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计划和课程方案中明确规定的,包括通识类、专业技术类和实践类等内容。隐性课程则是指在开课计划中没有明确列出的,但是在学校各种教育形式中均有所体现的部分。例如,校园人文环境、班级环境、学生社团等承载着创新教育主旨和目的内容。高校可以通过宣传栏、广播等设施设备来营造创新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也可以将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融入显性课程,从而真正做到在课程中体现创新,在创新中融会课程学习。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通识类、专业技术和实践教学等显性课程中的具体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显性课程的类别与教学内容

(三)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

当前,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一不和网络息息相关,诸如网购、电子商务、网络学习平台等几近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描述,对人、事物等动态信息的记录共同组成了海量的数据。对此,有条件的高校便可通过在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完成“学生用户画像”的绘制。如此一来,在后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校便可以根据“学生用户画像”来制定更加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者基于提取信息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平台”(见图1),以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科学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疑为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与新的思路。未来,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数字化建设将加速推进智慧校园的建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