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交大科技园:大学校园到市场的联结“桥梁”

2022-12-07蔡雨彤

华东科技 2022年11期
关键词:科技园智能网科创

本刊记者/ 蔡雨彤

孵化培育

大学科技园不同于通常定义的孵化器和高新区,它依托大学,连接市场,服务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通过专业化运营发挥创新策源的重要功能。

2019年1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调研了本地大学科技园建设并主持召开座谈会,李强指出:大学科技园是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策源地和承载地,要按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上海工作的指示要求,把做大做强大学科技园摆在重要位置。同年12月,在赴上海交通大学调研时,李强书记进一步指出: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要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的尖兵,聚力打通基础研究的“最先一公里”、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交大科技园(以下简称“交大科技园)是2001年5月由科技部、教育部联合认定的全国首批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部、教育部2011年、2020年开展的两次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绩效评价中均获评A类(优秀)。20多年来,交大科技园秉持推动科技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开放协同发展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初心和使命,锐意进取,已经成为上海交大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基地、师生校友科技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孵化培育了东方财富网、恒为科技、柏楚电子、饿了么、乐言科技等包括多家上市公司的校友领军企业,树立了业内著名的“慧谷”品牌。

“大学科技园不同于通常定义的孵化器和高新区,它依托大学,连接市场,服务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通过专业化运营发挥创新策源的重要功能。”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总经理杜松宁说道。

“环交大”成为创新驱动重要力量

2019年以来,上海交大与上海市、闵行区积极协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为加快推进“大零号湾”核心区建设,校地企合作共建的交大科技园闵行园区于2019年正式揭牌。科技园依托学校优势资源,开展多方合作,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拓展了总计11.4万平方米的多个空间载体,建立起人工智能、光电量子、机器人、智能光学、新材料、新能源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科创+文创”孵化基地,建立了大学科技园与研发转化功能平台联动、技术转移与科技金融投资叠加的专业服务体系。

交大科技园积极发挥创新策源功能,与学校科研院(产研院)密切协同,实行科技成果转化专员“首问制”,为教师启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前伸服务;与学校图书馆合作为教师和园区企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为节卡机器人、霖鼎光学、术锐医疗、奕目科技、图灵量子、崟冠智能、治臻新能源等一大批交大“硬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常态化举办“科技加速营”“科技产业创新沙龙”“金融投资赋能科技创新产业论坛”等高端专业服务活动。“环交大”科创和产业生态焕然一新,辐射溢出效应开始显现。“环交大”科创带建设正以燎原之势在发展内涵上不断深化,在服务体系上不断延伸,成为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力量。

聚焦战略性新兴领域

2017年以来,交大科技园在深耕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孵化服务的同时,积极服务上海和学校创新战略,参与上海全球科创中心“四梁八柱”重大工程建设,代表学校出资,参与建立了智能制造、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海洋高端装备、军民融合前瞻创新等多个研发与转化功能平台,并提供运营管理和转化孵化支持。科技园与功能平台一道集聚行业创新资源,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和中小科技企业,众多“交大系”功能平台已成为区域发展新兴科技产业和集聚国际领军人才最重要的创新驱动源之一。

上海市智能制造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是上海市为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设立的首批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由上海交大联合临港管委会、临港集团、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发起组建,交大科技园代表学校出资。功能平台设立的“上海交通大学弗劳恩霍夫智能制造项目中心”是国内首个由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官方认定的研发与转化机构,已建成一条全球领先的智能制造示范线——“未来智造体验中心”,功能平台与英国未来计量联盟建设中英智能测量与质量工程中心;与瑞士斯达拉格集团开启共建航空技术高端智能制造联合研究中心。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承担功能平台重点项目“汽车动力总成智能制造测试验证线”的成果转化企业,已获得多项企业智能制造生产线订单,完成首套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智能制造成套装备的客户交付。治臻新能源、唐锋能源、氢晨新能源等细分领军企业已形成极板、模电极、电堆等比较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核心产品链。

为支撑上海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中心,上海交大与临港集团、奉贤区合作共建上海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科技园代表学校出资并推动技术中心与各方达成战略合作。技术中心承接了“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奉贤区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等多个上海市重点项目建设,集聚了上海知而行、上海交飞、上海奕勤等多个上海交大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已成为奉贤区打造“未来空间”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城的核心支撑平台。

为支持上海履行好国家赋予的发展人工智能先导产业的重大使命,上海交大联合闵行区政府、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同组建了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研究院聚焦智能网联、链网协同、智慧医疗、智慧能源、融合创新五大重点领域,致力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赋能垂直领域应用。科技园代表学校出资并为落地在科技园闵行园区的研究院推动落实闵行区的政策支持,支持研究院建立产业转化、公共服务和协同创新生态三大体系。科技园学校成果转化企业志唐健康科技与研究院开展了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从早期到中晚期全过程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在糖尿病眼底病变智能筛查与辅助诊断等医疗领域的应用。

资源最大化的链接“纽带”

交大科技园在不断提升创新策源功能的基础上,积极推动跨区域科技与经济协同发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科技园与上海、江苏、浙江和四川等多地政府共建孵化加速载体,协同整合人才、技术、项目、金融和政策资源,推进校地、园地合作。在目前已建立的十个园区中共设有2个国家级孵化器、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基地和多个省级孵化器、众创空间。各园区与上海交大技术转移中心的分支机构密切协同,共同构建起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创新支撑网络。

上海交大嘉兴科技园作为秀洲国家高新区重要的创新支撑平台、嘉兴市孵化器协会的理事长单位,为区域导入上海交大优势资源,与院士牵头的学科团队共同在嘉兴开展高端结构胶技术及工程示范,助力机器换人战略实施,促进传统加工业转型升级;建立了秀洲慧谷L.A海外孵化器,与日本立命馆大学、法国中法大学共建慧谷立命中日孵化中心、中欧慧谷里昂海外创新孵化中心,积极为秀洲和嘉兴集聚国际创新资源。

党的二十大指明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方向,强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国家大学科技园使命更加重大。交大科技园正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的部署,积极支撑学校与地方政府和领军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布局未来能源、智能机器人产业培育,搭建“硬科技”技术熟化和产业培育体系,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和孵化高地。

“二十多年来,交大科技园始终不忘初心,坚持履行好国家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今后我们也将在学校、政府和各界伙伴的支持下继续不懈探索,不断提升内涵,努力成为新时期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杜松宁总经理说道。

猜你喜欢

科技园智能网科创
交通运输部:扩大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应用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南师大玄武科技园“图书馆”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智能网联硬实力趋强
迎战智能网联大爆发
迈向“两聚一高”——苏州国际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