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实现探讨

2022-12-07宋文静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双减体育课政策

宋文静

(上海大学体育学院 上海 200444)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双减政策落地为素质教育赢来了政策红利期。

双减政策颁布后,教育部召开教育金秋系列发布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公开了相关数据:全国有67%的中小学生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22%的学校存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时长不够,体育课被占用的现象,2019年,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仅为23.8%。通过其他公布的数据还了解到,我国中小学生肥胖率居高不下,近视率全球第一。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学校体育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学校体育觅得了发展良机。

尽管双减政策落地时间较短,但国内很多学者已对双减政策进行了相关研究。双减政策以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坚持将义务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初心,而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必须重塑基础教育生态。由于学校体育课程的特殊性,学校体育教育是良好教育生态的基础性教育,能够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者们主要关注双减落地后如何提质增效,对于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专题研究还较少,但目前各地对学校体育的发展已从基础理论层面过渡到了具体的实际行为,罗赣认为学校体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校体育的教育主体只有做到价值自觉,坚持价值自觉,坚持在学校体育所产生的一众价值中追求有利于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价值,才能有助于青少年未来的发展。但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能否真正实现呢?若不能,那制约学校体育发展存在哪些难点?针对难点如何寻找突破?鉴于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学校体育视角,通过实地考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以上海市宝山区各中小学为调查对象,探究双减政策落地对学校体育发展的价值;双减政策下实现学校体育价值的难点以及如何突破难点,为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1、“双减”政策对学校体育发展有何价值

1.1、落实双减政策 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近年来,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测得数据表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近年来呈不断下降趋势。这已成为当前学生教育发展的热议话题,双减政策的出台,使学校体育在学生健康成长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双减《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家庭作业质量,减少完成作业时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鼓励孩子参与到音体美等活动当中,在艺术中提高审美,在体育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为积极响应、切实推动双减政策落地,各省市、各中小学已积极出台了学校体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如:上海市从2021年9月起,全市小学将全面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同时也鼓励中学增加体育课时,保证有充足的课内锻炼时间,任何老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活动;重庆市沙坪坝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开设了武术、田径、花式跳绳、足球等一系列体育课程,在校内积极树立起“人人爱运动,个个善锻炼”的良好风气;北京市则要求学生每天要进行不少于1h的体育锻炼,学生当天没有体育课的要在课后服务时间段安排参加体育锻炼等。在一系列措施下,运动在身心健康中的重要性被重新看待,学校体育教育得到重视,随着学生们体育活动的增多,在合理的身体活动下势必会对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绿荫。

1.2、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优化心理状态

在我国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的建设版图中,青少年身体健康是不容忽略的重要部分,这里的健康不仅指体质健康,而是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三者的和谐统一。而体育运动是有效缓解压力的一味良药,运动时伴随着血流量和摄氧量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释放出信号,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能够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不愉快情绪。在繁重的学业中,学生们不论是进行随性的身体活动,还是规律的体育锻炼都可以有效的缓解学生紧张疲累的思想、精神,能够最大程度的优化学生心理状态,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使文化课的学习更加专注和高效。

1.3、促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 营造教育良好生态

学校体育在教育中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全面成长为目的,而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由于不同学校教育的社会承认度有所差别,学生及家长的升学压力逐渐由“升学”转变 为“升好学校”,使其陷入“教育内卷”的深坑,很大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将学习成绩的高低归咎于投入时间的长短。他们认为,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就必须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导致学生们校内校外都在精神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中,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增加了社会焦虑,破坏着教育生态。

“双减”从服务国家战略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一方面,为国家人才战略需求服务,对“唯分数”、“唯升学”的不合理的教育评价导向进行调整,改善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问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另一方面,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将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促进体教融合,为教育提质,对构建良好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1.4、双减政策为学校体育发展觅得良机

双减政策的出台使体育备受关注,学校、社会、家庭对体育的关注度更高更强,诸多学科类培训机构也在深入思考转型发展,体育学科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体育教育迎来了实现快速发展难得的机遇。

目前,很多省、市中小学校都发布了相关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措施,以切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在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这一过程中学校体育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着学校体育的被重视程度提高,势必会增加学校体育的教育投入,包括师资队伍、体育场地、器材的配备以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改变等,必然会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使体育地位和被关注度大幅提升。另外,每年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多达数万人,“双减”的落地会为众多的体育教师提供就业发展机会。如此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下“双减”政策无疑为学校体育发展觅得了良机,学校体育借此次双减的“东风”,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段。

2、“双减”政策下实现学校体育价值的难点

2.1、“双减”政策下学生身体健康水平能否切实提高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不断下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双减《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切实增加课外体育活动,目的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增多,提高学生们的身体活动量,在足够量的体育运动中以达到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效果。但只要有身体活动量就会对身体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方面过小或过大的运动负荷对课业繁重的学生们来讲,前者达不到任何锻炼效果,后者又会增加身体负担,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另一方面,体育活动的增加,无论是加课时亦或是加运动负荷,都要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讨论,因为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固定和有限的,如果学科的负担减不下来,体育活动硬加上去,对学生来讲更是一种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负担,很难在说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了。

2.2、“双减”政策下学校课余时间能否真正合理利用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当前很多省市、中小学校发布了相关措施,以上海市为例,从2021年9月起,全市小学将全面实现每天一节体育课,同时也鼓励中学增加体育课时,保证有充足的课余锻炼时间,任何老师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活动。经过调查,上海市各小学“每天一节体育课”现已落实到位,学生们每天穿着运动服饰上学,为体育活动做准备,但很多学校体育活动基本都是以简单的热身操为主,形式单一、枯燥乏味且无运动负荷的变化,老师们或多或少存在应付、敷衍的现象,学生们在课余时间没有达到锻炼身体效果的同时也并没有享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另外,还有一些学校由于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体育课或课余时间仅以慢跑、跳绳等简单的运动方式进行,如此大负荷和单一的课间活动之后,学生们不仅没有振奋精神,反而更困,更进入不到学习状态了,宝贵的课余活动时间没有被合理的利用,甚至对激发学生们体育兴趣和培养体育习惯产生不利影响。

2.3、“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教育能否质效双增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此次“双减”的重要方面,面临教育质量和效率共同增长的难题。在我国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下,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在为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同时为学生健康成长撑起一片绿荫,双减背景下在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方面能够产生有效的积极影响,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是要尤其关注的效率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体育运动兴趣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重要基础,而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不断积累,双减政策落地为学生培养体育习惯创造了机会。但现在还是在政策发挥效应的初期阶段,尽管很多省市、中小学积极发布了相关措施,但仍然面对难题,一方面虽然学生课业负担减轻了,但升学压力仍然存在,很多家长、学生仍以升学作为第一目标,在学校“玩耍”的时间会在放学后补回来,体育课反而为学生增负;另一方面,由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供给短缺、专业体育教师储备缺乏、体育课缺乏科学运动指导等问题,导致很多学校的体育课运动方式单一,课堂上枯燥无趣,违背了“双减”的初衷,教育质量和效率低下。

所以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教育能否质效双增,需要社会、学校等找到平衡的方法。

3、“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价值实现的突破点

3.1、双减政策下教育观的改革

虽然“双减”政策承载着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冀望,但在应试教育的社会大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重视的依然还是实际分数并非学生的体育技能掌握。所以“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的价值能否实现首先要反思当前应试环境下出现的教育弊端,反思“教育焦虑”现象的根源所在,反思如何保持正确育人方向的定力和信力,是每所学校透过“双减”背后值得深思的问题。另外,作为教育主体之一的学生家长,也被“教育内卷”的漩涡所裹挟,不得不思考,我国应试教育的考试工具、评价方式是否正确、合理。在社会加速发展、人才竞争激烈无法回避的客观前提下,如何克服教育焦虑的关键在于,学校要实质性地推进评价体系改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个性特点获得“适合的教育”,获得人生成功、个性发展、人人出彩的机会,从源头上引导家长、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才能真正地破局。实际上,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

3.2、双减政策落地,切实补齐物质短板

“双减”政策虽然为学校体育拓展了发展空间,但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水平、养成运动习惯还在于学校能提供怎样的体育活动内容。

通过了解因学校的体育场地、体育器材的配备条件相差较大、师资力量也有所差别,不同学校安排和设置的体育课及体育活动也是差距巨大。一些基础设施较完备的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几十种课后体育活动的选项,基本上可以满足所有学生参加不同体育运动的需求,但体育设施配备差一点的学校则只能提供简单的几项体育活动,学生几乎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另外,由于师资力量有限或教师专业水平不够,教师无法在体育课堂中提供科学的运动指导,会使学生们在运动时存在健康风险。

所以“双减”政策下学校体育价值能否实现还需要先保障物质基础,尽快将体育场地、相关器材配备以及壮大师资队伍,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为“双减”落地提供物质保障。

4、总结

“双减”政策对于学校体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双减”落地使体育获得了更高的关注度,但同时也必将承担更多的时代重托和社会压力。尽管“双减”政策出台时间尚短,但全国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并落实,为中小学校的体育发展建立了安全阀。目前,虽然双减政策的效力发挥尚还在初期阶段,但重新确定和强调了学生教育环节中学校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暴露出学校体育发展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但从长远看,双减政策的出现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在未来必定会显示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先进性。

猜你喜欢

双减体育课政策
政策
政策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助企政策
政策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