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路基边坡病害治理思路与方案分析
2022-12-07张宏伟申铁军
张宏伟,申铁军
(1.山西路桥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忻州 034000; 2.山西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0 引言
2021年入汛以来,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降雨持续时间长、累计降雨量大、强降雨范围广、降雨时段集中,从而引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致使道路中断,客货运停运等,交通系统受到严重影响,严重影响沿线居民基本出行,更无法满足舒适、快捷的服务体验。在路基边坡病害治理过程中,针对不同边坡病害类型补充了每个水毁路段的病害缺陷类型、相应调查和检测内容、病害原因分析及相应的处置方案,且每段病害应附平面图或照片和至少一个横断面图[1-3]。
1 路基边坡病害治理设计思路
1.1 路堤边坡病害治理思路分析
填方路基边坡亏坡、填方路基掏空、路基冲垮均属于边坡病害中的局部坍塌,病害原因分析与修复思路如下:
亏坡路段多为半填半挖路基,由于填挖交界处雨水下渗而导致边坡失稳,失稳原因分析仅考虑地面水的影响不妥,还应对挖方侧坡体地下水影响进行分析。应进一步核查填挖交界段原始地面横坡是否陡峻,对于碎落台低于边沟的路段,应结合现场实际,调整碎落台或边沟高度,确保挖方边坡水流进入边沟,并应将边沟水引至填方段排水沟或自然沟渠,避免冲刷路基。沿河路基边坡坡脚受水流冲刷而导致边坡坍塌的路段,应分析受冲刷的原因,进而确定再次恢复路堤还是需要增设相应的防护工程。应明确路面结构层无明显变形的标准,通常情况,填方路基掏空路段很难保证路面结构层无变形。因此,应结合路基脱空的位置(仅路肩部分脱空、路基脱空及桥涵台后脱空等)、范围及原因等合理确定填补、挖除路面重新填筑或注浆处理等恢复方案。无法采用机械进行压实的路段,设计采用片石墙或石笼的方案,只能解决边坡防护问题,用于路基填筑不尽合理,应采用小型人工夯实的方法确保路基的压实质量[4-6]。
1.2 路堑边坡病害治理思路分析
挖方路堑岩性以土质及泥岩为主,边坡出现坍塌、防护工程开裂破坏等病害,设计以清除坍塌物,恢复原路堑墙为主要设计思路,但应注意土+泥岩二元结构边坡的稳定性问题。由于泥岩是相对隔水层,下渗水极易在土岩界面处滞留而导致土体软化,进而引起边坡失稳。要对该类边坡加强工程地质勘察,进行稳定性分析与验算,必要时,应按滑坡进行防护及支挡。降水导致边坡土体富水只是边坡破坏的原因之一,应结合边坡地质、水文条件、岩土体特性、原有边坡设计方案及防护工程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确定边坡破坏类型及处置方案。对于滑坡路段,应进行独立工点设计,通过地质调绘及工程地质勘察手段,查明滑坡范围、滑面位置、滑坡类型、规模,分析其产生滑动的原因,通过不同工况下滑坡稳定性分析与验算,确定滑坡处置方案。设计采用设置拦渣墙、护面墙、路堑墙及挂网等方案对边坡坍塌进行处置方案较合理,但规模较大,应结合现场实际,通过卸载、放缓边坡、综合排水设计等细化处置方案,节约造价[7-9]。见图1、图2。
图1 砂岩、泥质砂岩路堑边坡治理
图2 粉质黏土路堑边坡治理
2 路基边坡病害治理方案分析
(1)K64+185-265段边坡。该段边坡采用桩板墙进行边坡支挡,坡脚下清理河道,增设挡墙的处置方案。设计说明中,该段破坏原因为水毁,但水的来源以及如果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并没有分析清楚,进一步补充完善。补充原上边坡设计方案、路堤填筑方案及相关的支挡防护措施,并对原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以便合理确定水毁后的路基设计、防护支挡措施。在设计说明及横断面图中补充岩土体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由于没有相关的地勘基础资料,现有桩板墙位置、长度、锚杆等设置合理性无法判断。仅从横断面看,桩板墙设置位置不尽合理,现有位置既不能降低桩长,也不能减少填方,还可能由于桩顶土体较陡而产生越顶破坏。因此,要在路肩位置设桩板墙,减少陡坡上填筑路基及填方路堤下滑越顶的风险,同时可以减小工程规模,降低造价[10]。
(2)K91+160-+245段边坡。该段边坡采用衡重式路肩墙设计方案。根据设计说明,对该段边坡进行了测绘及详细的地质钻探,补充地质勘察内容及相关评价结论。补充了原路堤填筑方案及相关的支挡防护措施,并对原设计方案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合理确定水毁后的路基设计、防护支挡措施。原设计说明中,该段破坏原因为水毁,但水的来源以及如果影响路基的稳定性并没有分析清楚,且从照片及横断面看,该段路基为半填半挖,原始地面横坡较陡,应加强路堤破坏原因的分析论证,并对其稳定性进行验算。挡墙底采用微型桩,说明微型桩是用来改善基底地质条件还是抵抗坡体下滑的作用,并根据稳定性分析与验算确定微型桩是否能满足设计要求[11]。
(3)K95+330-+410段边坡。该滑坡为小型土质滑坡,设计采用微型桩+挡墙+排水的滑坡治理方案。已经发现的最远处裂缝标高为918.2 m,距离路基中线约22 m,根据横断面图,T9501钻孔标高为915.28 m,滑坡后缘高于T9501,由此推断,现横断面上滑坡范围有误,初步推测滑坡范围大于目前确定的范围。第四系土层与下伏安山岩界面陡倾于路基,进一步核查土石界面以上土体的稳定性,是否存在土石界面深层滑动的可能。现有微型桩+挡墙的方案可以保障滑坡上部土体的稳定性,但下部滑体一旦失稳,会导致现有防护工程失效而引起路基坍塌。从横断面看,上部卸载+下部反压的方案更有利于滑坡的稳定,要与现有方案进行比选论证。现有渗沟+截水沟的方案难以解决地下水位高的问题,要结合现场调查[12]。
(4)K0+500-K0+757段边坡。该段存在上边坡坍塌及下边坡水毁问题,设计采用增设下挡墙、清理上边坡坍塌物的设计方案基本合理,补充上边坡岩土体特性、原边坡设计及支护方案,分析上边坡坍塌原因,以便确定清理方案是否能满足边坡稳定性要求。
(5)K3+738-K3+758段边坡。该段采用衡重式路肩墙+片石混凝土护墙+强夯碎石墩地基处理方案,设计方案较为复杂,规模较大,补充该段病害类型及原因、基底地质条件、河流冲刷深度等内容。高夯击能压填碎石形成强夯碎石墩的方案会影响旧路的稳定。地基采用碎石桩处理后,仍设置了钢筋混凝土扩大基础,地基处理规模大,明确设计原因。设置支撑墙的路段,新旧挡墙之间设置锚杆连接,以保证其整体性。
(6)K48+560-+650段滑坡。补充滑坡工点设计说明,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情况、滑坡范围、规模、类型、滑面位置、滑动方向、滑坡失稳原因分析及不同工况下滑坡的稳定性分析与评价。补充原边坡设计方案及防护支挡工程,并分析其有效性。横断面图中示出滑面位置。从现有资料看,该滑坡有两种滑动可能,一是表层碎石土沿陡峻的土岩界面下滑,二是层状灰岩的顺层滑动。设计采用卸载方案较合理,但由于卸载范围有限,卸载后上部碎石土临空后仍会产生滑动,全部卸载,若全部清除有难度,放缓最上一级边坡,并在全坡面采用锚索框架梁的方案。
(7)K49+880-980段、K51+090-110段、K51+170-190段均为二次坍塌,K59+168平交出现4次坍塌。设计采用清理松散坍塌体的方案,由于边坡出现多次破坏,要加强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查明边坡岩土体特性及多次失稳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支挡措施,避免再次出现破坏。
3 病害治理设计注意事项
采用的技术标准多为新建公路设计规范,对于灾后恢复工程并不完全适用,要补充技术规范和标准,并按补充后的规范标准进行文件编制与设计。按原设计恢复支挡防护工程时,结合破坏原因,分析原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有效,若原设计方案欠合理,简单的恢复可能导致边坡再次失稳。路基沉降段工程数量表,路基开挖部分均为石渣,核查补充原路基填料是否均为石渣。回填石渣路段若铺设土工格栅,明确土工格栅上下10 cm范围内采用砂砾填筑,避免石渣刺破格栅而导致其失效。为保证路床压实度,对路床石渣的最大粒径、压实度进行明确。明确路侧填平区(弃渣场)发生水毁的原因,如果土层松散,需进行压实补强后恢复防护、排水设施。若填平路段原始地面横坡较陡而发生滑移变形,需进行稳定性分析与验算,并加强防护支挡。路基沉降路段均采用翻挖路面下一定厚度的土层,采用石渣回填压实的方案,明确翻挖深度的确定依据[13]。
4 结束语
此次灾后恢复设计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调查研究和分析论证工作,拟定的设计思路与方案基本符合有关公路技术标准、规范的要求,内容构成基本完整,提交的设计文件内容全面。该项目为水毁工程,要补充原有过程采用的标准与规模、设计原则、布设位置等相关说明、现场交通安全设施损毁的照片等资料,修复工程实施后达到了原设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