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用柴油机连杆的喷丸强化工艺及性能研究

2022-12-07张雷雷马玉亮张晓云

材料保护 2022年10期
关键词:喷丸试片弹丸

张雷雷,马玉亮,张晓云,杨 平,唐 豪,焦 凯

(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陕西 兴平 713100)

0 前 言

连杆作为柴油机八大件中的关重件之一,是衡量柴油机安全和寿命的重要指标。在柴油机的运行工作中,连杆两端分别与活塞和曲轴相连接,活塞的往复运动通过连杆传递到曲轴,从而使曲轴转动输出动力;在运动过程中,连杆与曲轴、活塞之间会产生复杂的内应力,除受周期性的拉、压应力外,还受一定的弯曲应力;通常,连杆的失效形式主要为疲劳断裂[1,2],在生产上为了防止此类现象的发生,往往需要对连杆进行喷丸处理,来提高其疲劳强度和使用寿命。

刘保权等[3]实验研究了40MnV非调质钢连杆锻后空冷和正火2种工艺对连杆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锻后空冷可以延长连杆的疲劳寿命。李启鹏等[4]利用激光对连杆进行了冲击强化,研究了它的疲劳寿命,研究表明:使用激光冲击强化后,连杆的疲劳寿命延长为原来的5.24倍,有效降低了连杆疲劳断裂的风险。

喷丸强化是用大量的金属、陶瓷或玻璃等丸粒来持续轰击材料表面,使材料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会使材料表层组织发生一定程度的晶粒细化,从而提高材料表面的强度和耐磨性,同时,塑性变形会给材料表层组织植入一定的压应力,表层压应力的存在能够有效地抑制和延缓裂纹的生长与扩展,从而延长材料的疲劳寿命。相对于其它强化技术,喷丸强化是一种成本低、效率高的表面强化手段,已广泛应用于船舶、航空、航天、汽车等工业领域[5,6]。

在工厂的生产加工过程中,喷丸工艺参数的选取多以试验和经验为主,生产效率低,随着弹丸类型、弹丸大小、喷丸强度等喷丸要求的改变,现有的喷丸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生产需求。因此,本工作通过工艺实验,绘制出喷丸强度的饱和曲线,对现场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喷丸后的试样进行硬度、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压应力测试,最后成功对某型号柴油机的连杆进行了喷丸处理,结果满足要求。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用基体材料为42CrMo4,热处理状态为调质状态,化学成分见表1,将基体材料切割成100 mm×20 mm×10 mm的小试样,清除表面异物后待用,弧高试片采用购买的标准Almen试片,弹丸材料选择φ0.58 mm的铸钢丸。实验用KXS-3000P型数控喷丸机,喷丸过程如图1所示,喷丸时,将一定量的弹丸以一定的角度、速度和压力向基体进行喷射,从而使基体表面产生一定的变形与压应力。

表1 42CrMo4钢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 1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42CrMo4 steel(mass fraution)

在现有喷丸工艺的基础上,保持弹丸流量、压力、喷丸距离与喷丸角度不变,通过改变喷枪移速来测定不同喷丸速度下的Almen试片弧高值,进而计算出喷丸过程的饱和曲线及饱和强度,喷丸工艺参数见表2。

利用TSP-3型喷丸试片量规检测喷丸后Almen试片的弧高值,喷丸前后各测试同一Almen试片的弧高值,其差值即为喷丸后的弧高值,每种工艺下测量3个Almen试片,取其平均值。使用HVT-1000A型显微硬度计测试喷丸后试样的硬度,加载载荷0.98 N,停留时间10 s,沿深度方向从喷丸表面间隔0.05 mm进行硬度测试。使用ISR-C300粗糙度测试仪检测喷丸后试样表面的粗糙度。利用μ-360s型X射线衍射仪测试喷丸后试样沿深度方向的残余压应力,测试方法为COSα法,测试条件为Cr Kα射线,管电压30 kV,电流2 mA,衍射晶面(211)。

表2 喷丸工艺参数Table 2 Shot peening process parameters

2 结果与分析

2.1 Almen试片饱和曲线绘制

按表2所示的4种工艺参数对Almen试片进行喷丸处理,喷丸后使用弧高测试仪测试其弧高值,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当喷丸时间从4 s增加到8 s时,Almen试片的弧高值明显变大,说明此时Almen试片还未达到喷丸饱和状态;当喷丸时间从16 s增加到32 s时,Almen试片的弧高值变化很小,说明此时已达到试片的饱和状态。

表3 Almen试片弧高测试值Table 3 Almen test piece arc height test value

以横坐标为喷丸时间,纵坐标为Almen试片弧高值,做出弧高值随喷丸时间变化的曲线并进行拟合,得到喷丸过程的饱和曲线,结果如图2所示。由Almen10%理论可知,当喷丸时间增加1倍,Almen试片弧高值增加少于10%,则达到饱和状态。因此,从图2可以得到,当喷丸时间t=12 s时,试片已经到达到饱和状态,此时的喷丸强度为0.38 mmA。为了满足覆盖率≥125%的技术要求,将喷丸时间适当增加,调整为t=14 s,调整后喷丸强度为0.39 mmA,覆盖率也满足要求。通过以上调整,得到喷丸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弹丸流量10 kg/min,距离120 mm,喷枪移速9 mm/s,喷丸时间14 s。

利用最佳喷丸工艺对试样进行喷丸处理,喷丸后进行硬度、粗糙度和残余压应力检测。

2.2 喷丸后硬度分析

利用上节得到的最佳喷丸工艺对试样进行喷丸处理,喷丸后使用维氏硬度计进行硬度检测,加载载荷0.98 N,停留时间10 s,沿深度方向从喷丸表面间隔0.05 mm进行硬度测试,同一位置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得到的硬度曲线如图3所示。

从喷丸后的硬度曲线可以看出,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硬度呈下降趋势,从最大408 HV逐渐降低到346 HV,最终在334 HV处趋于稳定,接近于未喷丸基体材料的硬度,即此处已超出喷丸硬化区域,已到达基体部分。因此,在最佳喷丸工艺下,喷丸硬化层深约为250 μm。喷丸后硬度的提升主要是由于材料表面发生塑性变形,晶粒得到细化,晶界增多,形成了一定的加工硬化区域,阻碍了位错的运动,相当于对材料进行了细晶强化,因而硬度有所提升[7]。表面硬度的提升可以提高材料的耐磨性,延长零件的使用寿命,对工件是有益的。

2.3 喷丸后粗糙度分析

使用粗糙度测量仪对喷丸前后试样表面的粗糙度进行测量,测量时选取3个试样分别在两端和中间3个位置进行粗糙度检测,每个位置测量3次,取平均值,测得的粗糙度数值如图4所示。喷丸后粗糙度的大小主要与弹丸直径、压力、喷丸距离、喷丸速度与时间等有关[8],粗糙度过大会影响零件的使用效果和精度,甚至会使零件表面出现裂纹,因此选择合理的喷丸工艺显得尤为重要。由图4可知,未喷丸试样的表面粗糙度约为0.26 μm,在最佳喷丸工艺下,喷丸后试样表面的粗糙度最大值为2.68 μm,最小值为2.11 μm,粗糙度整体较小,符合技术要求,喷丸试样两端与中间的粗糙度差值也较小,说明喷丸的一致性较好,也反映出喷丸工艺较为合理。

2.4 喷丸后残余压应力分析

使用μ-360s型X射线应力测定仪对喷丸后的试样进行残余压应力检测,从表层向内部进行深度剥层测量,每层间隔16 μm,每层测量4个点取平均值,深度剥层采用电解腐蚀方法,电解腐蚀液为饱和的NaCl溶液,测得的残余压应力曲线如图5所示。由残余压应力曲线图可知,通过喷丸处理植入试样表面的残余压应力呈下降趋势,表面残余压应力最大,约为-554 MPa,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大,残余压应力逐渐减小,这是由于在喷丸过程中,携带一定能量的弹丸首先接触的是材料表面,与其发生碰撞,产生塑性变形,从而植入一定的压应力,随着弹丸对表面的持续撞击,植入试样表面的残余压应力逐渐积累,在慢慢变大的同时逐步向内部延伸,最终残余压应力表现出由表面向内部逐渐减小的现象。表面残余压应力的存在能够抵消工件运行时产生的部分拉应力,从而提高工件的疲劳强度,延长使用寿命。应力曲线下降整体较为平缓,且测得的应力数值误差相对较小,从侧面反映出喷丸效果较好。

2.5 连杆实物喷丸处理

使用上面得到的最佳工艺对某型号连杆大端孔进行喷丸处理,对喷丸后的连杆进行喷丸强度和覆盖率检测,结果均符合技术要求。改变工艺后,单件连杆的喷丸时间相对减少,效率有了明显提高。将喷丸后的连杆精加工后,装机并进行实验,在累计运行80 h后,各项性能均能达到指标,实验结束后将连杆拆下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连杆大端孔表面完好,无磨损痕迹出现。

3 结 论

(1)通过绘制喷丸饱和曲线和覆盖率的要求,得到了喷丸过程的最佳工艺:弹丸流量10 kg/min、压力0.5 MPa、喷丸距离120 mm,喷枪移速9 mm/s。

(2)在最佳工艺下,喷丸后试样表面硬度由334 HV升高到408 HV,硬化层深约为250 μm;喷丸后试样表面的最大粗糙度为2.68 μm ,相比于基体提高了约10倍;喷丸后试样表层的残余压应力最大,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残余压应力逐渐减小。

(3)利用得到的最佳工艺成功对某型号连杆进行了喷丸,各项指标均满足技术要求。通过改变工艺,喷丸效率得到提升,为工厂节约了成本。

猜你喜欢

喷丸试片弹丸
S30432 不锈钢喷丸强化工艺研究
页岩气集输管道生物膜的形成及腐蚀行为研究
神秘的『弹丸』
干、湿喷丸强化对TC17 钛合金喷丸强化层的影响
一种基于多电极体系的新型顶部腐蚀监测传感器
激光喷丸与机械喷丸复合强化对2124-T851铝合金疲劳寿命的影响
秦山核电厂海水管道内壁阴极保护系统有效性评价
高温高压水化学环境T22材质均匀腐蚀行为研究
空化槽对弹丸水下运动特性的影响
复杂边界条件下弹丸热力耦合模型的挤进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