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优化创新举措研究
——以成渝地区高校为例

2022-12-07李鲁云冉建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办学专业体育

李鲁云 冉建

(成都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新时代”中国社会实现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生产的自动化和生活服务社会化,进入了“强起来”的时代,更加重视体育活动特别是群众体育活动,习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时代的发展,经济的进步,人们闲暇时间增多,消费能力提升,个性化沉浸式体验的追求,“互联网+”、“旅游+”等多元文化于体育市场的融入,使得社会体育市场结构发生改变,促使社会对体育人才的结构需求跟进变化,体育产品开发与应用、体育资源配置、体育技术指导、体育场馆服务、体育中介服务等专业人才需求极大幅度增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和来源。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应与社会经济结构变化、地方发展趋势与定位相适应。

1、成渝地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人才需求社会机遇

2021年10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提出,强化重庆和成都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引领带动成渝地区统筹协同发展,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校集聚,推动成渝地区形成有实力、有特色的双城经济圈,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2017年成都提出“赛事名城”打造,2021年9月《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纲要》全球发布,宣告成都将着力打造“两都四中心一极”的世界赛事名城体系。到2025年建成世界赛事名城;到2030年建成世界体育名城;到2035年建成世界生活名城。2020年成都体育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成都在世界知名体育情报服务商Sportcal全球赛事影响力城市榜单排名由第89位跃居至第28位,进入全国前三。2022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及北京冬奥会的即将举办,势必将刺激一波新的社会体育产业群体入市。

成渝地区未来体育产业潜力巨大,社会体育专业具有强大的经济社会机遇,人才需求空间巨大。高校应抓紧机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争取为社会和地方培养出高知、精技、实用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为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2012年教育部将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社会体育专业)。数据显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从1999年的20余所发展到2020年的284所。这一数字既反映了社会体育专业强劲的发展势头,也反映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办学院校数量的增加并不等同于办学质量的提高。近年来,不少社会体育专业办学院校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学生就业等方面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甚至有的办学院校陷入了办学迷茫。因此,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明确专业定位、如何进行课程设置、如何办出专业特色等已成为社会体育专业的热点问题及其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关于高校体育人才培养、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较多,关于体育人才应用能力研究的也有,还有从产教融合角度进行剖析,但是深入程度还不够。本研究将以新时代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通过已获批社会体育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的高校为引领、精细化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持续跟踪社会需求等全方位途径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最终实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为步入社会就业岗位,做好保障。

3、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

偏离《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人才培养定位。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某些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缺乏顶层设计与过程化有效监管,并疏于对就业市场行情的分析,对学生的知识能力要求不明确、不细化,过于宏观笼统,缺乏系统科学的管理与评价指标体系,应付办学,致使学生能力不专亦不精。

3.2、专业课程“同质化”严重

部分高校培养方案与体育教育及休闲体育专业存在较大 “同质化”,任课教师重合度、课程安排类似度、教学设计重合度、培养目标重合度较高,致使专业建设缺乏特色,学生能力呈现不能体现差异性与独特性。同时,学生就业渠道狭窄,“抢饭碗”、“争岗位”现象较普遍,致使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3.3、课程设置“理论化”现象较严重

很多学校因硬件环境与条件有限,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比例偏少,所学理论不能及时得到实践,不能巩固—改进—提高而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致使学生在课程所学与就业岗位能力所需呈现偏差,不能及时胜任岗位需要。

3.4、信息闭塞,闭门造车现象仍存

一些高校尤其是三四线城市所在高校,闭门办学现象较普遍,管理层不够积极走出校门与政府及企业建立合作联系,不能与时俱进,结合市场分析行业情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办学过于传统,课程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不高,致使市场缺人,学生就业情况不佳现象较为严重。

3.5、专业课程形式单一,特色不突出

课程设置主要存在实践课程少、术科课程单一、术科特色不突出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社会体育人才需求方向与专业性也在不断更新,由传统项目的指导与管理,向新兴休闲项目的指导与管理过渡,对于培养单位的培养要求也在更新变化,对课程的设置、师资的配置、课程特色化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有些高校仍然存在术科项目不足,过于单一,特色不突出的问题。

4、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愿景

以已获批社会体育专业一流专业建设的高校为引领、精细化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持续跟踪社会需求等全方位途径,深入落实产教融合,打造“多渠道引领+全方位培育+就业市场跟踪”的应用型人才创新培育体系,最终实现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使高校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客观、学生对自我能力培养认识清晰,使学生毕业即能为社会所用,很好地实现学校培养与社会需要无缝衔接,保障学生自由择业,安稳就业。

5、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优化创新举措

5.1、紧抓政府社会经济推动趋势,提前进行人才培养预判

合理指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根据市场经济形式,以人才需求为驱动,从产教融合的视角,定期进行社会体育发展趋势调研,对于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预判,同时对于学生就业反馈进行多维度、多角度评估,审视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做到知己知彼。

基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评价,分析各社会体育开办院校首先应准确定位,提出,学生能力培养是应用型专业人才而非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应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使学生能够胜任体育行业相关职业,同时制定明确的技能培养规格。

5.2、“校—企”联动培养企业所需实用型社会体育人才

结合市场结构需求,细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安排,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创建课内与课外延伸型培养结合模式,调整学时分配,双师型教师配置。

引入与企业合作孵化平台形式的“工作室进阶循环”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使学生及时进行“学中练,练中进”,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反复打磨、演练,培养其扎实的专业能力。

5.3、“校—协”联动培养学生能力水平认证

学校积极与各级体育协会加强业务合作,为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提升创造机会,在赛事志愿服务、执裁、组织、策划、管理等方面培养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体育服务能力。并提出学生本科期间至少取得2个主攻方向,多个能力认证的“2+X”证书获取的激励举措。

5.4、条件创设,多渠道实习实训路径铺设

除丰富跟进校内教学与实践环境条件的创设,如,创新创业项目、社团、竞赛孵化等,还应丰富化校外学生实习实训企业类型合作,为学生营造丰富的认知环境。提升学生对于社会体育的全面认识,并能参与其中,帮助学生对于专业就业未雨绸缪,提前规划。

5.5、学生把握机遇、提升综合能力水平

通过项目引领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计与参赛等手段,培养学生体育IP开发设计能力。利用新技术进行赛事组织、策划、运营,项目规划等的“亲产业”型技术服务能力。

学生进行“体育+人工智能+旅游”等多元融合及新技术在项目中的应用,从而培养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从而优化学生的就业实力。

猜你喜欢

办学专业体育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