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5-2021年国内体育赛事传播研究述评

2022-12-07林鹏杨长明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受众效果

林鹏 杨长明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1、前言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新时代国际传播要提高“五力”建设,体育赛事传播作为我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2005-2021年国内体育赛事传播的相关内容进行文献梳理及归纳分析,为新时期我国体育赛事传播的良好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对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贡献体育方案。

2、2005-2021年国内体育赛事传播的研究现状

2.1、体育赛事的科技传播

如今互联网通信技术飞速发展,我们已经度过了2G、3G和4G的时代,5G技术不仅正逐渐走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已经广泛应用体育赛事传播中。

逯阳等人(2020)指出5G技术具有高画质、多视角、高速率的特点,大大提升了观众观看体育赛事转播的体验感;黄河等人(2020)不仅提到了5G技术赋能的优越性,对提升传播的真实现场感、智能交互感和实时互通感进行了简要介绍,还强调了5G技术能精准化地推送个性化内容和聚焦数据挖掘衍生内容;谭小丰和宋名芳(2021)对5G时代体育赛事直播的传播内容赋能和传播产业赋能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求证,表明5G时刻体育赛事直播的三大应用场景解决了体育赛事版权纷争不断的症结;雷晓艳等人(2020)表明在体育赛事传播中可以通过5G技术实现“身体返场”,增强感官适配的沉浸效果;李蕾和李玲(2021)与王相飞等人(2018)都介绍了5G技术在体育赛事传播中的广泛应用领域,表达了通过5G技术结合VR设备可以还原比赛全景现场,使受众可以看到现场所有画面,呈现客观真实的比赛场景,减少错误判罚的次数;王祥(2016)通过可穿戴设备对体育赛事传播影响的难点分析,表明智能可穿戴设备是依托信息技术成果和互联网而成为体育赛事传播的平台与重要渠道。

体育赛事的传播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只有提高传播的质量才能吸引受众的青睐,5G技术的低延时、高速率和多视角的特点促进了体育赛事传播的全面升级。科技赋能体育,不仅提高了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感,更昭示着体育公平的进步。

2.2、体育赛事的传播形象

一项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表明该举办地域具有较高的经济水平和良好的治安环境。一座城市或者一个国家在举办体育赛事时,也是通过服务体育赛事来展现其自身的形象,让外界知晓,提高自身知名度。近些年很多专家学者都对体育赛事能够传播地域形象进行了相关研究。

刘子昂(2020)运用效度和信度分析,并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得出天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有效地传播了天津城市形象,扩大了天津城市整体的美誉度和知名度;高萍(2015)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内容分析法得出比赛场馆可以折射现代化城市形象、赛事志愿者可以折射出城市市民无私奉献的形象、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可以展现城市形象的内涵与外延;黄思宇(2019)运用文献资料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指出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可以通过赛事的聚众性和媒介报道的框架来提高城市形象,并将赛事口号和奖牌等物质元素与城市的人文和历史形象相呼应。拿下大型体育赛事的承办权,也是一个国家借机向世界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奇观的平台。特别是作为非发达国家只有通过举办国际体育赛事与世界产生关联,增加其曝光度,是他们融入世界舞台不可错过的一次机会;周凯(2015)中通过阐述国际体育赛事的传播功能,厘清了国际体育赛事与国家形象的逻辑关系,指出国际体育赛事有利于国家公共外交传播、有利于展示国家实力、有利于促进零文化差异接受;焦英奇等人(2015)以符号理论和场域理论对国家形象进行建构,提出通过网络媒介传播来塑造国家形象的解决策略。

上述研究表明体育赛事的举办是对外开放的良好契机,是敞开大门让外界了解自己的机会。获得体育赛事的举办权不仅是该地域体育实力强劲的象征,更是该地区展现自身文化、历史与形象的舞台。借助体育赛事平台,构建城市形象,打造城市名片,为其经济发展带来活力;通过搭建体育赛事,构建国家形象,传播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增强体育国际话语权。

2.3、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

近年来,日益成熟的大数据技术为新媒体传播实践和理论带来巨大变化。随着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大城市的群众体育赛事发展迅速,相对于传统竞技体育赛事报道,新媒体对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传播相对匮乏,不利于群众体育赛事的发展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养成。因此,研究新媒体对于群众性体育赛事的传播特征和传播效果具有理论和实践必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法的搜集,作者发现国内关于体育赛事传播效果的相关研究主要以上海体育学院的张业安教授为代表。

张业安和肖焕禹(2012)对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将大型体育赛事传播媒介效果进行了分层,提出由媒介传播、经济效果、受众效果、社会效果和负面效果等组成的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评估指标;张业安等人(2013)运用媒介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效果的因素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面,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影响大型体育赛事的传播效果;张业安和冉强辉(2016)以框架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中的媒介框架和受众框架,指出大型体育赛事传播效果的实现依赖于框架效应;商晨迪(2021)剖析了体育认知效果、体育态度效果和体育行为效果,通过确立体育赛事传播效果评估指标和确定评价指标的量化,对上海城市业余联赛新媒体传播主体和客体的指标效果进行综合评估;商晨迪和张业安(2021)对大数据时代不同形态媒体体育赛事传播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大数据时代传统的体育赛事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手段存在的问题,最后介绍了大数据时代体育赛事媒体传播效果评估指标数据的获取与评估方法;刘松炜(2020)将体育赛事中存在的语言、动作等传播媒介作为符号来阐述不同的符号行为可以得到不同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体育赛事传播效果的评估指标可以分成多种,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来进行匹配,良好的传播效果有利于受众对体育赛事进行译码解读,只有正确地对体育赛事传播效果进行评估,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更好的指导实践。

2.4、体育赛事的传播模式

体育赛事是人们了解体育项目最直观的传播媒介,也为受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平台,其良好的运营与开展离不开传播模式的支撑。规范的传播模式可以使体育赛事更广泛地传播,服务于运动员、赞助商及观众等不同群体。本节将从体育赛事传播模式进行整理分析。

付晓静(2007)从主办方、媒体和受众这3个主体构成三角关系,对各自角色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只有充分调动这三种角色的力量才能促成体育赛事有效的传播。主办方在体育赛事中承担了救护员的角色,当出现危机事件时要及时地进行公关;媒体在体育赛事中主要承担服务员与监察员的角色,为观众服务的同时也要对舆论进行监督;受众在体育赛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主办方依赖受众的支持,媒体的生存与受众对体育赛事的整体评价直接相关;文春晖(2009)提到体育赛事整合营销模式分为四步:体育赛事营销战略是否基于IMC战略;体育赛事是否进行品牌营销;体育赛事IMC组织整合传播计划;整合营销传播管理者在执行整合传播营销的同时要着手进行营销支持体系的建设。整合营销传播以消费者为中心,重在以传播对象进行沟通,弥补了传统营销忽视与消费者沟通的缺点,在体育赛事的传播中提供了经济支持;李茸和刘辰子(2005)以奥运会报道作为案例,主要从复杂赛事简单呈现、抽象精神具体传播、遍地开花突出重点,这3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和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体育赛事的传播模式并不是固定的范式,有从新闻报道的角度去考量传播模式,也有从赛事的宏观架构上去探索传播模式。传播模式是体育赛事传播的必要前提,只有设定模式,媒介才能按照模式的框架去精准的传播,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3、结语

体育赛事传播是体育传播领域近几年研究的热点。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大量体育科技应用于体育赛事传播中。我国竞技体育已经站在世界的前端,但是我国国家整体形象在国际上依然处于劣势地位,许多欧美国家媒体对中国进行虚假报道,丑化中国形象。因此,我国需要通过承办体育赛事来传播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客观、真实、立体的中国,突出可爱、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

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学术界对体育赛事传播的研究领域还有待完善,体育赛事文化传播也应予以重视。文化是一个国家延续的根基,更代表着身份的认同。2019年《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指出要不断提高体育文化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凝聚力,因此,我们也要通过体育赛事的举办来传播体育文化,特别是富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的体育项目,向海外国家推广,来提高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力。我国正处于由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征程中,面对西方体育文化的渗透,我们更应培植属于我们自己的且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体育项目,如,龙舟文化、武术文化等。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受众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抓住“瞬间性”效果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