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背景下临终关怀的实践发展分析
2022-12-07杨海龙
杜 爽 杨海龙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引言
我国目前所存在的人口总量增多以及老龄化严重的双重压力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我们在应对这种现象时没有成熟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同样在国际上也没有相应的模式供我们借鉴,所以我们要做的是自己探索研究,走出适应我国当前人口构成模式的发展道路。由于老龄化的增加,使得我国慢性病、癌症等疾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这些都导致我国需要临终关怀的对象在增加,使得我国的临终关怀任务大大加重。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的增加,对于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种关怀事业需要得到大力发展。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临终关怀的供需情况以及在老龄化背景对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的影响,找出发展阻力并提出针对性的原因。
一、我国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现状
1.我国临终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1.1老龄化的加剧扩大需求
从2013年开始,我国的老年人口以800万的速度增长,在未来几十年我国的高龄人口将急剧增长,这也将大幅度地拉动了我国临终关怀的需求量。由于对于失能失智等现象治愈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们能做的就是提高对这些老人的整体照护,例如临终关怀和缓和医疗等措施。此外,我国的癌症和肿瘤的患病率也大大增加,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年人,为了提高他们后期的生活质量,临终关怀,在这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研究显示我国每年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可以达到750万人,并且我们不仅只着眼于当前的老人,还要着眼于未来的老人,所以需要临终关怀的病人基数将更大,而其中能享受到临终关怀服务的不足1%。这给我们反映出的现象是我国对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大增加,而临终关怀的供给情况确实为不乐观。除此之外,由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竞争压力很大,很多老年人的子女也是上有老下有小,而且工作时间非常繁忙,空闲时间较少,这样使得他们对于老年人也疏于照顾,所以对于老年人的临终关怀,主要依靠社会工作者。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在表明,我国的临终关怀需求量大大增加[1]。
1.2人口死亡质量低下
由于人们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对于所有的事物都提出了高质量的要求,甚至包括死亡。经济学人智库在其所发布的死亡质量指数中明确提出,高质量的死亡应被视为一种人权,而我国在该报告中的临终关怀情况排名却非常不容乐观。我国人口的死亡质量低下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水平的低下,临终关怀的实施可以让很多人能够在走向生活的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疼痛。而我国老龄化的存在使得临终关怀不仅需要提高其在数量方面的承担能力,同时也要做好高质量的服务,这样就使得我国临终关怀的任务大大加重。
2.我国临终关怀供给现状分析
据2015年经济学人智库报告指出,我国仅在400多家专业的肿瘤医院设有临终关怀的服务。其余只有减少量的慈善机构和社区提供一种关怀服务。而且这些临终关怀服务的分布特点就是集中于一二线城市,分布范围非常的局限。设有关怀服务项目的地区,他们的临终关怀服务也没有国家层面的专业指导,所以临终关怀的开展质量非常低下。通过调查发现很多的养老机构并不提供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原因是成本高,而且对于工作人员专业要求高,除此之外,临终关怀项目的开展风险也非常的高。对于一个专业工作人员的培养不仅是金钱的问题,时间也是需要重要考虑的一方面。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重,很多疾病的患病率大大增加,使得医院内的床位非常的紧张,从而使得原先设置的临终关怀服务的相关床位被迫让出。除此之外,除了一些公立的医院外,一些民营医院虽然是有一种关怀服务项目,但是由于其费用较高,使得很多的家庭并不愿意接受这项服务。所以不论是社会因素、医院因素还是患者因素都使得我国临终关怀服务严重的不足。此外,我国目前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不完善,非常缺少相应的高医学水平和知识储备的专业人员,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机构更是少之又少,这都使得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存在很大的漏洞。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急需解决,也是做好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的必要措施[2]。
二、我国临终关怀供给存在的问题
1.发展缓慢缺乏活力
我国临终关怀在1948年兴起的时候,虽然它的速度很缓慢,至今有30家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所涉及的机构约有近百所,但是这些临终服务的场所都集中在一线、二线城市。我国至今为止还没有比较完善的相关国家政策指导以及资金协会支持,这就使临时关怀发展的速度极为缓慢,甚至出现发展进度滞后。相比于美国来说,我国的发展进度极为缓慢,美国自1971年就建立起第一所相关院所。然而我国第一所国临终关怀院1988年才在天津建立,我国临终关怀事业所以说有必要对其他国家的临终关怀发展企业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和借鉴,进一步加快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3]。
2.存活困难举步维艰
众所周知,我国的老龄化严重,在这个背景下,这一系列问题都会与临终关怀的发展相关联,这就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需要来解决,所以说临终关怀机构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很多的难题,发展尤为艰难。我国的临终病人护理工作者一般都是在医院工作的,即使国内的ICU护理一定的发展水平,但是医院也会劝离临终病人离开医院。有些也开始了专门的临终关怀、企业病房,但是最后都是因为赔钱而倒闭,如果现阶段在养老院开设临终关怀相关护理,但是设备不完善,会存在一些潜在的技术问题,那么就不能够有足够的资格去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所以说在养老院开设临终关怀机构是不合适的。要想开设完备的临终关怀,机构要有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条件,才可以设置相关的临终关怀服务,我国存在不少的医疗养老机构,但是很少有设有临终关怀机构等,因为临终关怀机构存在高风险、高成本等问题。
3.临终关怀机构性质改变
临终关怀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要为生命即将到尽头的患者提供优质的服务,使其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能够减少不必要的痛苦,提高死亡质量。由于目前年轻人的工作压力很大,空闲时间很少,这就使得很多的子女将其老人送往临终关怀机构,让其父母长期受到优质的照顾。因为临终关怀机构也不是一般的养老院,由于养老院内的老人较多,所以工作人员压力很大,很多的老人并不能得到很好的照顾。然而临终关怀机构内的工作人员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而且其提供的服务质量远高于养老院。临终关怀机构的费用比养老院高,但是由于目前经济的发展,很多子女能够负担得起高昂的住院费,所以很多生活条件较好的子女就会将其老人送往临终关怀机构。这就使得临终关怀机构的性质改变,这样不仅阻碍了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还会误导人们对临终关怀的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群众对于临终关怀的了解甚少,也与我国医院以及养老机构的床位紧张有很大的关系。
三、临终关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运作模式僵化陈旧
独立的临终关怀医院它不属于公共的服务设施机构,一般它的规模不太大,在临终关怀独立机构的运行中,它不能够得到政府的相关补贴以及相关法律的支持,独立临终关怀医院也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的完善,除此之外还要配备相应的相关人员以及专业人员,大众也对临终关怀的概念认识层次很低,大部分都缺乏相应的知识培训,对于这个机构的接受度低,且受传统的伦理观念影响,大部分的病人的家人不愿意将老人送进临终关怀院。另一种临终关怀院是设在一个医院的专门的病区,它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和法律维护,也有相应的资金支持,这是它所存在的优点,但它一样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以及耗费巨量资金来进行建设基础设施,相应的,医疗技术也需要雇佣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能够让病人得到更专业的服务,还能够保障关怀的质量。所以说临终关怀医院的存在非常的艰难,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以及相应的资金支持和高技术的基础设施完备,因此,对医院来说,开设临终关怀医院不仅仅技术难度高,而且还面临着赔钱的风险,想要在各大医院普及难度相当之大[4]。
2.资金匮乏不到位
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大医院的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我国的大多数城镇居民具有医保保障,相关的医疗医院也纳入了医保系统,但是临终关怀医院却未纳入其中,原因可想而知,因为临终关怀院所需要的资金巨大,病人无法承担起巨额资金的束缚。
3.服务项目不完善
临终关怀院所面对的是高龄的老人,他们大多数具有疾病或者是相关的不健康条件,然而,临终关怀医院却没有生前预嘱这个项目,这使病人与家人之间的临终愿望不能够实现,看似是一个没有必要的项目,但是却具有不平凡的意义,这能够尊重人们的个人生活方式,以及让病人有拒绝和接受治疗的权利,也有选择死亡的权利,而临终关怀所最终的目的是让病人在临终前得到相应的心理保护,临终前,无论患者的意愿如何,最终还需要家属来进行决定,临终遗嘱使死亡成为一个有价值的最后文件。
四、临终关怀发展机制的完善对策
1.健全相应的资助
临终关怀院所需要的资金巨大,则需要一个稳定的资金补助场所,也就是政府,政府需要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相应的法律维护,从而要临终关怀医院能够得以具有充足的资金补贴来完善其基础设施,以及不断地进行技术完善。除了对临终关怀医院本身的资金补贴,还需要考虑到临终病人的医疗资金进行补助,要对其进行相应的补贴,从而避免高龄病人承担巨大的医疗费用,医保政策仍需要继续完善,将临终关怀项目加入其中。让需要关注的临终老人都能够加入临终关怀医院的期限照料,而不是仅限于有钱人的享受,医疗保险服务要不现贫富,让更多的临终老人都能够享受同等的待遇。
2.服务项目多元化
要添加生前预嘱的服务项目。据统计发现,人们在临终前的清醒时刻,仍然需要对自己的尊严进行维护,大部分人愿意自己具有尊严的离开,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自己的痛苦。生前预嘱是这个过程中最具有意义的项目,这个文件虽然不具有法律的意义,但是能够照顾到临终老人在生前清醒时刻所做出的选择,能够充分地照顾到每个人的尊严,并希望得到这个尊严希望能够让自己的家庭看到。因此,生前预嘱这个项目需要在各个开设临终关怀医院的各大医院进行健全,政府也需要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进行签署,从而实现项目的尽快建成。
3.教育培训普及化
要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应的死亡教育知识,让医护人员在职业生涯中关注到临终前病人的心理问题,并能够应用死亡教育知识对病人进行心理的保护,从而达到让病人了解死亡在科学意义上的真正意义。除此之外。还需要进行临终关怀教育的宣传,让更多人不会对临终教育这个机构产生顾虑,从而实现临终关怀教育的更多推广宣传,可以通过新闻报纸以及电视网络方面的资源进行推广,让这个临终关怀项目推广到世界各地,让真正的临终关怀教育在大众面前进行发扬。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临终关怀的普及和实践[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老龄化严重的大背景下,做好我国临终关怀的发展实践分析是每个科研人员迫在眉睫的使命。本文以老龄化背景下我国临终关怀实践发展为研究对象,按照分析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研究思路,展开写作。了解了老龄化对我国临终关怀需求与供给的影响,以及当前我国供给现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发展缺乏活力,服务项目不完善等,然后对此提出了相应的突破对策,例如更新关怀模式、创新服务项目等,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我国的临终关怀发展实践提供一定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