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全媒体记者的转型研究

2022-12-07青岛日报社刘成龙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2年10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信创作

■ 青岛日报社:刘成龙

在融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创作和传播都一反常态,从平面式的传播转变为复杂的网状传播,创作者也从专业的媒体记者扩大到全体网民。为了加强专业媒体传播的影响力,实现不同媒体传播方式之间的跨越,按照专业划分的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以及网络记者等,都要承担起更多的传播职责,从专职记者升级为“全媒体记者”,也就是全能记者,做到“一专多能”,应对全媒体的信息传播。尤其在5G技术普及后,各类新媒体平台、社交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出,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通过打造全媒体记者,来实现全媒体传播渠道,建设融媒体信息传播链,是当前传统媒体的融媒体转型必经之路。

1.全媒体记者的素养提升必要性

不论是传统媒体记者还是新媒体从业人员,面对融媒体的深入发展,必然要面对多种形式的内容创作和传播,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载体,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与时俱进,成为合格的全媒体记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技能升级以适应岗位需求。传统媒体的融媒体转型,主要提现为设置新媒体部门和岗位,让记者编辑承担一部分新媒体传播的智能,尤其对视频类的栏目,作为传统媒体中写稿拍照的记者,往往不具备摄像和剪辑的能力。但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以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记者必须要实现技能升级,满足新岗位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要求,提高新闻创作的效率。

二是思维优化以顺应传播潮流。新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论是新闻事件和导向,还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读角度,都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巨大的变化。同样,新闻从业人员的固有思维,很容易成为新闻传播的“绊脚石”,作为全媒体记者,必须要熟练掌握网络思维,在受众皆为网民、渠道多为网络的当下,新闻从业人员要擅于利用网络思维,解决新闻解读和判断带来的问题。

三是触类旁通以丰富新闻内容。新闻从业人员被称作“杂家”,需要掌握多种专业知识,触类旁通,这样在新闻创作中才能避免知识黑洞,写出专业、符合常理的新闻稿件。在融媒体时代,记者对专业知识的触类旁通有了更高要求,在一专多能的基础上,还要全方位地了解更多新兴行业和专业的常识,并且这种学习是不间断的。

四是坚持学习以应对新兴媒体。当前热门的新媒体形式是短视频,但纵观近二十年的新媒体发展,经历了门户网站、博客、社区/BBS、交友网站、微博、微信、直播、短视频平台等,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不可控的,只有记者心存全媒体记者的成长心态,才能及时应对新兴的传播形式和平台,让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融媒体转型永远不掉队。

2.融媒体环境下全媒体记者转型策略及建议

2.1 练好扎实的“基本功”

面对纷乱的互联网传播环境,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应对的各类新闻素材,这里所说的“基本功”,要从两个层面去理解:

一是要具备良好的新闻敏锐度,能够发现新闻的内在价值,辨别出虚假新闻和错误信息,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基本功,应对不同行业的新闻采编工作,并具备一定的编辑能力及新媒体特长。比如在近几年的青岛两会报道中,由于摄影记者人数有限,大多数位置记者都携带相机拍摄图片、录制视频,为新媒体部门提供了大量素材,个别具备后期制作能力的记者,还即时发布了视频新闻,展现出一线最新鲜的新闻。

二是要具备较好的政治素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观。在新闻采访和创作中,各种凌乱的信息很容易让记者不知所措,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做好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尤其在社会新闻的创作中,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准则,维护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各级政府部门的利好民政政策,既要做优质的新闻,也要做方向正确的新闻。

2.2 熟练掌握新媒体相关技术

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分工明确,记者、编辑分别负责新闻采访创作和后期排版,对记者说来说,又分为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但伴随着采访节奏的加快,大多数文字记者具备了摄影能力,提高了采访和创作效率,甚至文字记者中也不乏优秀的摄影师。但到了新媒体时代,仅仅会摄影已经难以满足融媒体传播的需求。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记者,都要在自己最擅长的技能之外,学会更多的新媒体技术,除了文字创作能力和基本的摄影外,视频拍摄与剪辑、微信公众号设计排版、动图制作、配音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新媒体传播技能,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个新闻事件做到多平台的多层次发布。

在“一专多能”的原则下,记者要掌握全面的新媒体技术,面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短视频平台传播,都能够从容应对,其中最核心的是短视频和微信公众号设计,前者需要高超的爱舍和剪辑技术,将零碎的视频资料整合成适合阅读和传播的短视频新闻,并擅长从网络视频资料中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充实传统媒体的短视频转型,以数量带动质量,推动媒体短视频新闻品牌的形成;微信公众号的设计制作,首先要擅于创作风格独特的微信新闻稿件,做到简洁明快、风趣幽默、文图结合,言简意赅地阐述新闻本质,其次要有良好的设计效果,充分利用各种设计要素,比如新闻图片、插图、动漫及动图、小视频等,围绕新闻核心做好微信公众号的包装。

2.3 形成新媒体平台的管理能力

随着传统媒体实现了全方位的融媒体转型,电视、广播、报纸等经历了创建新闻网站、注册社交媒体账号、自建新闻客户端的基本过程,并不断积累经验,试图获得新媒体环境中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笔者统计发现,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新媒体账号、平台和客户端,数量已经达到近百个,类型包括短视频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门户网站、手机报、电子报、H5等,不同的传播渠道在新闻传播方式上截然不同,粉丝说看和参与传播的特点也差别巨大。因此,新媒体平台的管理也成了一个难题,应该让新媒体团队尽可能高效率做好平台和账号管理,实现新闻策划、信息发布、新媒体矩阵互动和粉丝互动,有的放矢地发布不同类型新闻,实现新闻传播的最大价值。可以看到,新媒体平台管理本质上是内容和粉丝的管理,内容要恰如其分地与平台、账号契合,符合受众的阅读需求,同时还要积极与粉丝开展互动,将粉丝的反馈集中分析,了解更深层次的阅读需要,并形成稳定的粉丝社群。

2.4 善于策划专题新闻报道

传统媒体具有较强的新闻策划能力,尤其是专题新闻节目和深度新闻栏目,都需要新闻从业人员具备较强的策划水平。融媒体发展过程中,一开始需要依赖传统媒体“输血”,大量的内容经过改头换面或直接转载,成了新媒体传播内容。但随着自媒体、政务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的繁荣,简单的转发新闻已经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作为全媒体记者,融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必须要根据平台和新闻素材的特点,融入更多人为元素,将客观元素充分调动起来,既要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又要多角度地展现新闻细节。策划专题新闻报道,对全媒体记者是一项十分严峻的考验:一方面,记者要充分了解特定的新闻领域,成为专家型记者,并利用不同行业之间的信息互补,实现新闻素材的重新挖掘和整合,将新闻全貌以各种巧妙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新闻策划要利用多媒体手段,比如短视频拍摄,要充分利用手机、摄像机和航拍设备,全方位、多角度、充分调动相关人员,以小角度实现大制作。青岛电视台2019年创作的海军献礼节目——青岛首个儿童版大型MV《我和我的祖国》,便是近几年青岛媒体少有的专题大制作,全网点击率当年度破八千万。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的融媒体转型过程中,离不开全媒体记者的支撑,作为基础的媒体人才建设,打造全媒体记者的“一专多能”,是传统媒体适应新时代信息传播发展的必要手段。搭建科学的新闻从业人员团队,需要持续关注和提升记者的思维和创作能力,坚守媒体人的底线,掌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术,围绕核心业务加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新闻专题策划,充实新闻传播内容,拉动粉丝做好新闻互动,形成粘性较强的社群,推动新媒体信息的社群传播,打造网络舆论的圈子传播,形成融媒体影响力持续提升的传播氛围。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微信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微信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创作随笔
微信
微信
微信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