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互生共荣
2022-12-07河南工业大学王妍
■ 河南工业大学:王妍
2021年4月16日,第七届中国数字阅读大会发布了《2020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报告》中指出,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产业规模超300亿元,增长率达21。8%;且用户平均单次电子阅读时长比纸质阅读时长多出10分钟。从调查数据来看,数字阅读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传统阅读产业受到不小冲击,在此影响下,人们进行数字阅读的时间也远高于传统阅读。那在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选项中,左右人们选择的因素有哪些呢?这样的选择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该如何发展呢?
1.数字阅读之“悦”
所谓数字阅读,一是指阅读产品的数字化,即读者使用新型电子产品,而非是传统纸质书籍来进行阅读,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kindle等产品;二是指阅读内容的数字化,即读者所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传统阅读时期的书本文字,也包括电子地图、数码照片以及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以及客户端)上所呈现的更广泛的内容。
技术的变革给阅读带来了全新的面貌。正如《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说的“科技产品的出现为人们解决了不少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哪种意义上的数字阅读,都凭借着阅读的非线性、内容的全媒化、连接即阅读等优势,解决了传统阅读的场域、时域和内容上的限制,获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追捧。
1.1 .内容全媒化
陶渊明曾评价“天下第一奇书”的《山海经》,给予它“流观山海图”之美誉,可见,传统书籍的图文并茂已是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如今,数字阅读的内容全媒化绝对是陶渊明无法想象的,这是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带给人们最直观的变化,也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数字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阅读下,读者所接收到的只有图文,并且是静态的平面的,因此读者需要调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换言之,如王船山和伽达默尔在大视域的历史观中提到的,用内在参与或体验的方法来感受作者呈现的世界,而数字阅读是一种动态阅读,载体多媒体化,内容多元化,集文字、音频、视频等众多元素为一体,以及VR、AR等黑科技的加持,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书中之景状溢目前。
1.2 阅读非线性
传统阅读方式下的读者更像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虽然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解码,但读者是在按照作者的逻辑和章节安排阅读,总体来说是作者指向读者的单向活动;但是在数字阅读中,读者的能动性大大提高,有了更多的自我发挥空间,读者既是受众,又可以是新的创作者。万物互联时代,读者可以将自己的观后感分享在社交平台上,寻找到相似观点的朋友,进一步探讨交流,增进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阅读也从私人活动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超链接文本的出现,实现了读者的跳跃性阅读,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来安排阅读顺序,这时的阅读更像是自己再创作的过程,不再受作者的思路限制。
1.3 连接即阅读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我们与书籍的距离由从前的家与书店的距离,缩减到触手可得,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电子产品里。数字阅读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连接上互联网即可,于是出现了我们所看到的在乘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或餐馆等餐时在低头阅读的人,随时随地可阅读是数字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的一大特点。连接即阅读带来的更大优势是可容纳海量的信息,如我们所见,纸质书籍少则上百页,多则上万页,由此带来了携带不便和存储有限的问题,而互联网平台上可供阅读的内容最不是用之不竭,但也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取之方便。
2.数字阅读之“伪”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这样写道:“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当下的阅读环境也是如此,既是好的时代,又是坏的时代。好的时代体现在数字阅读的便捷,让人们随时随地可阅读,全民阅读的风气愈来愈浓厚;再如内容的丰富多彩,开阔着人们的视野,不用行万里路便可知世界之美。坏的时代便是数字阅读在侵蚀着人们的思考能力,工具理性不断地消解着人们的价值理性。
2.1 注意力下降
早在2015年,加拿大的一家研究所与微软合作,对人的注意力时长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人们的注意力时长已经下降到了八秒;而2000年,人们的注意力还保持在12秒左右,15年的时间,人们的注意力时间下降了近三分之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有些人的生活是和电子产品捆绑在一起的,早上睁开眼睛后和晚上闭上眼睛前进行的事情都是看手机。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主的电子产品没有被用来沉浸阅读,而是进行的碎片化阅读,在这样的一个极速刷刷刷的过程中,消耗掉的是时间,更是我们的注意力,长久沉浸于快节奏的阅读中,势必会更没有耐心来探索传统阅读式的深度。
2.2 读假书,假读书
在“死活读不下去的经典名著”的投票中,曹雪芹“十年呕心沥血制成,字字看来皆不寻常”的《红楼梦》首当其冲。这也反映了当下的阅读风气,读者不喜欢静下心来“啃书”,阅读读的不是内容,而是流于形式,尤其是一些难懂的古文、论文,更是走马观花式的“欣赏”“浏览”,就连应该潜心钻研的知识分子,都在伪阅读的边缘频频试探,不断爆出的学术造假等问题都是由伪阅读留下的后遗症。一言以蔽之,伪阅读一大特点就是假读书,读假书。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几千年前,南宋大家朱熹便用象征的手法,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来启迪人们要多读书,所谓的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置于当下的数字阅读浪潮下,对源头活水的定义要更为严苛,即唯有经典原著才是“源头活水”。不知从何时起,经典原著经常是带着精美的包装放于书架橱窗上被观赏或收藏,鲜有人取下阅读,反倒是一些解读的教材这类第二手资料更受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明确表示,如果想要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靠第二手资料是无法解决的,必须要回到经典原著上。
提及先人留下的较为有名的兵书,《孙子兵法》榜上有名;提及使用率较高的兵法策略,不少人会想到“走为上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走为上计”并不是出自《孙子兵法》,而是出自于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三十六计》。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当代人的通病,仿佛读过,似懂非懂,这样的模棱两可的状态来求知,必然是是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3.平衡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
英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一书中指出:“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数字阅读是技术进步的产物,数字阅读的优势是传统阅读无法企及的,所以轻视技术,必定会被技术抛弃。数字阅读的浪潮已经从大众的生活中普及到学习教育中,尤其是疫情影响下,学生们正是靠着数字阅读和数字化学习,来解决停课不停学的问题,在未来的生活中,数字阅读依旧是大势所趋,但问题是辩证的,先前所提及的数字阅读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如果任凭数字阅读浅显化碎片化等问题发展下去,那结果将是弊大于利。在此情况下,平衡好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让传统阅读返回人们的生活是必要之举。
3.1 内化于心
传统阅读的地位下降是当前的趋势,要让读者自觉地回归到传统阅读上任重而道远,但又不是不可达成。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数字阅读和深度阅读对立起来,科技产品的出现是为了服务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促进发展的,即便数字阅读含有大量碎片化信息,这也不是阻碍我们深度阅读的一个主要原因。究其根源,传统阅读的缺乏不是数字阅读的冲击所致,而是长期以来人们对阅读本身的淡漠所致。南国书香节媒体顾问陈小庚认为,如今的人们之所以缺少传统阅读,就是小时候没有培养阅读习惯所致,深度阅读应从小便开始培养,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积沙成塔的过程。阅读不等于学习,应试教育下的大部分孩子重视学习,轻视阅读。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依靠着良好的校园氛围、充足的课余时间、优质的资源条件,都不去培养阅读习惯,那在长大以后,面对快节奏的工作、家庭的重担、物欲横流的社会,更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深度阅读。所以简单地把传统阅读的缺失归结为某个因素,比如手机、电脑等科技产品的出现,或者数字阅读的兴起,是流于表面的观点,也不能解决深度阅读不足的问题。
要让读者自觉地回归传统阅读,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院长项裕荣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表示,这也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发挥政府的公益广告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地铁公交、站台、图书馆、商场等公共场所,可以更多地引导传统阅读。二是营造知识与金钱并重、强化知识教育的氛围,阅读并不是在内耗时间,而是在补给能量,在这样的氛围中,养成勤读书、勤动脑、勤思考的习惯,自己便是最大的受益者。西美尔曾指出“都市社会中,一端是城市的繁华,一端是人精神的凋零。”在这样的一个向“钱”看齐的时代,社会需要担当舵手,转变方向,引领人们朝“前”看,金钱带来的物质财富是一时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才是恒久的宝藏。
3.2 外化于行
在数字阅读的潮流中,绝大部分的人选择的是手机作为阅读的载体,一日三餐、一年四季手机都伴随左右,手机是无聊时打发时间的首选,日复一日,人们对于手机越来越上瘾,新型病—手机依赖症就是由此而来。对于没有自我控制力的人来说,数字阅读不是阅读的最佳方式,放下手机,捧书阅读才是正确之道。国书香节媒体顾问陈小庚也分享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帮助读者来培养传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比如,带本薄书在身上,每天制定目标计划:今日完成几页阅读或者读书时长。“我们为什么能进行数字阅读?原因在于我们还是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的,带一本薄书在身边,也可以利用这些碎片化时间阅读,长期坚持下来,自然而然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了。”佛山市南海区图书馆馆长陈渊的观点也是一针见血。“处理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比如说必须将长时间的数字阅读对眼睛的伤害纳入考虑范围之内,所以可以限定每天使用时间不超过两小时;为了提高阅读质量,将碎片化时间集合起来阅读纸质书籍,这些都是可行的,数字阅读与传统阅读能否平衡好,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的选择。
数字阅读浏览的是碎片化、浅显化的信息,会使得我们置于“信息茧房”之中;驳杂没有营养的内容,会使得我们成为“信息新穷人”。但如果在浏览之余,带着脑子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辨别所浏览的内容,调动思维积极思考,甚至养成记笔记、整合分类、反复研读的习惯,也会受益匪浅。也就是要用批判地眼光看待所阅读的内容,即使不动笔,思考依旧是让人通往进步的阶梯,有了思考,有了把握外界信息的能力,在数字阅读中,也可以抵抗信息茧房带来的负面影响。
令人欣慰的是,在部分城市,政府等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并重视起来,,如张家港、常熟、苏州等地率先建设“书香城市”,其重点有意倾向于传统阅读;辽宁省在2019年便落实了“深入推动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相融合”,定期在城市广场、公园举办惠民书展,给广大市民免费发放惠民文化消费电子券;组织建设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指派专家服务小分队到实地开展阅读指导活动。在人们通过数字阅读徜徉书海之时,不忘积极鼓励人们回归传统阅读,让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全面了解数字阅读,清楚数字阅读的利弊得失,保持传统阅读的优势,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与此同时,数字阅读要突破“浅层壁垒”,以更优质的内容、更丰富的形式、更深层的角度引导读者进行有效阅读,让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取长补短,互生共荣。
4.结语
当下,数字阅读因其方便快捷、内容丰富的优点,深受读者喜爱,但出现的内容浅显化、碎片化甚至是低俗化的问题,引发人们担忧。而传统阅读仪式感强、内容有深度、带给人无穷的精神滋养这些优势,也是数字阅读望尘莫及的,同时又因受时间、场地的限制,逐渐被一些读者抛弃。所以在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较量中,二者均有长处与短处,到底谁更胜一筹?这是难以用一句输赢解释得清的。不可否认的是,在以往的传统阅读中,也会出现阅读浅显低俗的问题,无论是哪种阅读方式,最终都取决于人是如何使用它。书籍的生命在于阅读,无心之人即使是置于书海之中,不愿捧书阅读,那些书籍在他们眼里就是一堆废纸;而有心之人即使在嘈杂的车厢中进行数字阅读,也可以屏蔽干扰、沉下心来深度思考、反复研读。因此谈及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的发展时,不能仅仅关注形式本身,更要引导人们,无论如何阅读,都要在阅读中去发现挖掘“颜如玉”和“黄金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