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运用
2022-12-07沈阳广播电视台霍其峰
■ 沈阳广播电视台:霍其峰
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效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并作出了具体部署。《意见》指出要以新技术引领推动媒体融合为基础、以坚持正确舆论引领方向为支撑、以尊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规律为前提坚持一体化创新发展,从而有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优势互补,在渠道、经营、内容、宣传、技术等方面全面整合发展,进而达到“信息通融、手段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最终实现1+1>2的发展效果。基于此,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内容,应积极发挥网络技术的价值效用,深化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的时间运用,从而借助网络技术优势推动广播电视现代化发展。
1.网络技术与广播电视工程概述
1.1 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最早被用于军事、国防等领域,随之在学术机构兴起,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基于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深入,当前网络技术已经融入于社会各领域,并基于自身能够整合互联网资源、实现资源储存、便于资源传输分享等价值优势成为现阶段广播电视工程现代化、智能化发展的核心技术之一。
1.2 广播电视工程
广播电视主要划分为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是当今社会群众了解社会信息、收听与观看节目,从而放松身心的主要形式,也是传播国家大事与政策信息的主要途径。广播电视工程具有显著的宣教功能、教育功能、监督功能,伴随着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深化应用,其生产与传递信息的功能效用愈发完善与多元。
2.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技术热点
2.1 5G无线通信技术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应运而生,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5G的三大类应用场景,即增强移动宽带(eMBB)、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和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而5G的八大关键性能指标中,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成为5G最突出的特征,用户体验速率达1Gbps,时延低至1ms,用户连接能力达100万连接/平方公里。这些都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下,观众通过移动网络直接收看高质量广播电视节目提供了基础条件。依靠5G等新一代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促使超高清品质视音频信号传输更加快捷、顺畅,也可以为用户提供基于VR、AR技术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同时通过5G网络传输也可以提高用户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进行交流互动的能力,让广播电视节目更符合现代年轻用户的个性化要求,实现发展的新转型。
2.2 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实践是现代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与网络技术强强联合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数字音频技术与广播电视的有效融合过程即是融合双方优势,扬长避短的过程。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运用过程依旧可以保留传统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音频切换技术,同时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入先进、高效、便捷的数字化音频转化技术,从而在广播电视节目观看中,将原节目音频转化为杜比数字、DTS、THX等数字音频,进而提升用户视听体验。
2.3 广播直播间技术
基于现代化网络技术不断深入,为实现广播领域行业复兴发展,应借助网络技术优势,积极与互联网技术相融合,从而打造以导播为聚合,直播调音台为出口的开放式广播直播间运营模式,进而基于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促使新时期广播功能现代化创新发展,实现全媒体内容快速收录、编辑、审核、播放。
3.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实践
3.1 5G无线通信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
3.1.1 信号传输
当前,5G技术在广电工程中最主要的应用构建信号传输系统,补充和替代传统信号手段。例如,2020年沈阳广播电视台基于5G网络技术构建了全媒体直播系统,成功的完成了“中国一日”大型全媒体直播。突破传统视频直播技术框架的限制,保障了全国15个外现场,包括多点双向互动,超过7小时的LIVE信号传输,实现了技术能力的新突破。
3.1.2 人工智能
随着5G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广电媒体可以大力布局人工智能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内容生产方面,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制作虚拟人物,结合虚拟动画,采用虚拟主持人的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在内容存储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场景识别等,将视频内容文字化、标签化,提高编目效率。
3.1.3 AR/VR制作
5G技术结合AR/VR技术,可以增强受众沉浸体验。广电将5G技术用于VR/AR的应用,可以解决传统VR交互性差、分辨率不够、延时长等问题,5G技术的结合,将大大提高视频分辨率,使VR的应用更加逼真,推动用户观看体验向着更强沉浸感发展,提升节目呈现的广度和深度。
3.1.4 物联网
利用“5G+物联网”,打造广电新生态系统,也会是广电工程的新方向。利用5G开展广电智慧家庭服务,把那些与家居生活相关联的屏幕互联互通,实现家居生活的智能化。比如当用户观看一档美食节目时,平台可以感知冰箱中缺少哪些烹饪食材,并通过APP提醒用户购买。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利用机顶盒等广电技术终端与5G技术相结合,通过用户定位进行智能化匹配,开辟精准的本地化服务。比如,提供各类医疗、养老、家政等相关信息服务,打造信息化的社会服务平台。
3.2 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
3.2.1 降低成本
传统广播电视音频信号的传输主要依附于现场采录,而现场采录的音频会受到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致使音频效果不佳,电视台只能通过购买优质器材解决该问题,这种解决方式虽然具有一定成效,但也具有一定劣势,如高价器材不仅成本贵,其后续维修保养也较为高昂。但将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应用后,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对音频进行处理,从而向用户提供多种可供选择音频播放方式,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以及节目呈现出的效果有了较大的提升,大大简化了传统音频处理方式的流程环节,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节目制作人员的工作负担,进而使成本得到大幅度降低。
3.2.2 提升安全性
数字音频技术是目前我国广播电视制作最为先进的技术之一,其安全性与可扩展性较原音频技术而言不可同日而语,数字音频技术的出现有效避免了音频的失真问题,即使是多个信号进行传输,也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极大的降低了无声、声音混淆等问题出现的机率,可以极大地保障用户体验。
3.2.3 提升制作水平
数字调音台主要被应用在电视节目制作的录音环节中,可以实现多路信号的输入,不同路径的音频信号可以单独进行处理,数字调音台充分结合了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可以改善音频信号的质量,为音频信号的高质量传输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在广播电视工程后期制作和存储工作中,需全面检测和评估播出的节目,在工作实践中分析现阶段存在的不足,不断完善现有的节目制作模式。在节目制作完毕播出之后,工作人员还需要对节目的制作以及播出效果进行评估检测。同时广播电视工程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数字音频的传输进行检测,建立数字音频分析检测报警系统,通过系统分析,直观的监测和研判制作的成果是否符合技术标准。
3.2.4 提供多种品质选择
由于广播电视节目中数字音频技术的可扩展性,用户可以根据电视节目实际播放情况灵活选用音质。主要数字音频分类为:有损压缩、MP3、WMA、无损压缩、APE、FLAC、WV、ALAC等数字音频。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可选择任何一种数字音频,为用户提供多项,不同音质体验效果。
3.3 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运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受众不再满足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进行广播信息获取,基于此,传统广播媒体需要顺应时代转变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从而基于群众对广播信息内容的个性化、时效化、互动化等新要求,积极与网络技术相融合,进而在日益严峻的发展形势下,开创一条发展新方向,实现彰显广播媒体行业专业特色的同时,满足群众对高质量节目的要求。因此,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单位可以利用网络技术,对广播直播间进行全方位现代化改造,构建不受时间、地点等空间束缚以及具有数字化、先进化、智能化等优势的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从而促使传统广播媒体行业符合当代发展新要求,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例如,某电视台基于网络技术构建的开放式广播直播间:
3.3.1 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信号流程
外来信号/文件(U盘、DVD、CD、固化网络、移动网络、卫星、调频发射、有线电视、互联网、广播制播网全媒体素材汇聚平台)——导播系统(即时、审核、发播、监听监看、预警、热线节目导控、对讲应急切换)——调音台系统(话筒、对讲、广播制播网播出工作站、广播综合网播出工作站)——运维监测(技术指标监测、机房环境监测、报警、视频监控)、总控系统、内容分发(调频/调幅发射台、IPTV、手机APP、网站、全媒体素材库)。
3.3.2 数字导播系统
E1接入主服务器、E1接入备服务器、音频服务器——交换机——频率数字导播工作站——导播(计算机、电话)、主持人(电脑、调音台)。
3.3.3 即编即审即播
基于网络技术下的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具有即编即审即播优势。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实施导播责编制,将传统广播媒体运营模式下的导播工作地点调整到直播间内,工作内容也由原接转电话转变为直播辅助助手,从而控制节目走向与节奏。
基于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下的导播职能的转换可以在广播节目直播时,帮助主持人快速在大量信息中提取出关键内容,从而在减轻主持人压力的同时,还能够切实保障广播直播节目内容的有效性,进而提高广播直播节目质量。
此外,为进一步确保广播节直播安全,避免突发直播情况,广播直播网络系统、广播综合网播出工作站也是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构建重点,通过广播直播网络系统打造,可以对所有音频素材进行快速编辑与审核,而广播综合网播出工作站则可以在短时间对文字、图片等素材内容进行编审,从而在有效时间内将信息内容传递到直播间播出工作站完成内容直播。
3.4 交互方式
导播与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开放式广播直播间技术系统要求下的导播与主持人交流情况被划分为两种,分别是主持人口播时与主持人非口播时。在主持人口播时,导播与主持人之间主要利用数字导播系统文本信息交流窗口进行信息交流,该平台上的所有交流内容均会被记载,在出现播出事故或特殊情况时可以将交流内容作为评判依据。另外,在主持人非口播时,导播与主持人可以利用内部通话系统进行实时对话,该种方式下的交流更加清晰明了,可以使双方快速进行对话。
听众与导播之间的互动:二者间的有效交流需要借助相关APP软件与数字导播系统。
听众与主持人、嘉宾之间的互动:互动形式可为热线电话、文字、图片等内容,参加平台可为直播平台、短信平台或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
4.节目分发
首先,利用慢录系统对各频率直播间播出信号进行实时采集,并以通过S48(编码方式:MPEG-1LayerII)文件格式进行存储。
其次,针对已储存的慢录音频中,选择适合本次直播节目的相关片段内容,并将其切割出来传送到制作网服务器。
最后,制作网服务器中的文件可以通过服务器自备功能自动完成文件转码,从而将MPEG低码率MP3文件上传到广播综合网服务器全媒体汇聚库中进行后续各个直播平台(网络收音机、IPTV集控平台、移动设备等)投放。
5.维护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运用安全的建议
采用网络技术就必然面临着网络安全的问题,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重要一环广电行业的网络安全也不容乐观。媒体融合、智慧广电、5G传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应用促使广电从单一途径的采集,封闭式的生产,点对面单向传播向多媒体内容汇聚,共平台内容生产,多渠道内容分发,跨终端用户转变,这些都建立在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如何让防止网络信息被截获、中断、篡改和伪造,保障整个广电系统的安全,是网络技术在广电工程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在2020年11月发布了《广播电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为广电工程中的网络应用安全提供了全面的指导。广电工程中应遵循《指南》要求,落实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措施,强化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实现从初级安全防护、系统级安全防护,向企业级安全防护过渡。同时,不断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坚持开放的思维,紧跟技术进步的步伐,通过不断技术创新,不断优化系统架构,升级系统的技术水平,始终保持技术的领先能力。此外,还要强化网络安全队伍建设。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当今广电安全的重要基础,网络安全也成为播出安全的基础环节。广电以传统安全播出为主,网络安全为辅的管理局面必须改变。需要建立相应的网络安全队伍运行体系、应急体系,强化安全技术管理融合以及安全技术管理交流。
6.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中的切实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有机结合可以进一步缓解新兴媒体给传统媒体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促使传统媒体拓宽新的发展方向,实现传统广播电视工程优化升级。通过研究发现,目前5G无线电通信技术、数字音频技术、开放式广播直播间等网络技术在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中的融合应用已取得显著效果,推动力传统广播电视工程更好、更优、更强发展。为全面打造现代化、智能化广播电视工程体系,电视台等机构应基于现有经验,继续向新的网络技术融合方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