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识别与防范建议

2022-12-07唐晓莲邹小勇

天津科技 2022年5期
关键词:不端科技期刊期刊

唐晓莲,邹小勇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中国药房编辑出版中心 重庆 400030)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科研工作人员为了毕业或提升自己的职称水平会产生学术成果涉嫌造假、抄袭、一稿多投甚至剽窃等行为,这些行为在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广泛存在。因此,2004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将这种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的行为称为学术不端[1]。学术不端行为目前已经成为学术界、期刊界重点抵制的行为,这一行为具有重大的危害性,特别是在科研论文的撰写和发表过程中尤为突出,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科技期刊界、高等院校和相关行业的高度重视[2]。科技论文发表是科研工作人员将科研结果转化成果的过程,也是学术不端现象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对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把控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由于学术不端是一种隐匿性行为,在其被发现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程度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这对编辑的把控能力有很大的挑战。

在2019年,国家新闻出版署正式发布了《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3]。这是首次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国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目前学术界、期刊界具有指导作用,可为培养规范的学术行为提供参考,也为广大的科技期刊编辑提供了标准,加强了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判断和处理。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分作者、审稿专家、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规范的了解仍不够细致和深入,存在认知模糊的情况,由此导致了在主观非故意的情形下出现涉嫌学术不端的失误。基于此,笔者探讨了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策略,以期为传播学术出版规范和把关学术不端提供支持。

1 学术不端行为的形成原因

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论文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但是随着发表论文数量的增长,论文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由此导致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科技期刊编辑作为科技期刊论文出版流程的把关者,在论文的选题、初审、外审、编校等各个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是整个科技期刊论文发表的纽带,连接着期刊与作者、审稿专家。因此,科技论文的优质发表给期刊编辑的工作带来了调整,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首先要对学术不端行为具有敏锐的认知,高度重视作者的学术诚信问题,并深入了解学术不端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期刊出版的各个环节担负起把关责任,进而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为期刊的发展奠定基础。

1.1 科研初心改变

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创新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并提出了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科研工作者是创新研究的重要媒介和开发者,在科技创新的中具有重要作用。科研工作者的队伍庞大,有来自高等院校的教师、研究生,也有来自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还有其他在实际应用岗位中的工作人员等,这些也是学术不端的具体来源方向。如现在高校的学者们为了晋升高级职称、在校研究生为了按时毕业,将科研物质化,使学术价值观逐渐变得功利、虚假,他们追求的再也不是科技的创新,而是发表论文的数量,他们忽视论文的价值和质量,将科研成果弄虚作假,务求发表。

1.2 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对学术论文的把关不足

高等院校和研究单位是对科技论文学术不端的第一把关者,研究发现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不少高校都对学术不端进行了界定和把关,并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对作者、通信作者的要求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但还有很多院校缺乏此举[4],仍然有大量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文章投稿并发表。科研院校把关不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科研院校或研究单位的科研处未进行研究的全程把关。科研处应从研究人员的选题、创新、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把关,如在课题中期阶段可对其部分成果内容进行检索,以避免与目前现有研究重合,降低文章质量和研究价值。②科研院校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程度不够。院校相关负责人员未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传播,以至于很多学生对此意识薄弱,进而导致毕业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泛滥。③科研院校未开展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无专业老师对此进行讲解,无真正教育意义。研究单位对研究发表论文的真实性不进行考察,未让写作者提供发表文章的相关材料,让其蒙混过关,导致抄袭论文、代写论文情况盛行。

1.3 评价体系尚不完善

科研院校和研究单位是科技期刊论文的主要来源,故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对论文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多数单位缺乏这种评价体系。

科研院校评价体系不完善之处有2点:其一是因为院校招生质量参差不齐,大多数学校招生时,以学校任职、实践活动等为加分项,导致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单薄,创新性不强,不能发表出有研究价值且高质量的文章,从而频繁出现剽窃、抄袭文章的现象[5];其二是因为现在很多高等院校要求学生必须要发表文章才能毕业,但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很多成果,所以通过抄袭、大规模复制别人文章的内容来作为自己的研究成果。

研究单位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之处有以下2点:其一是科研单位晋升职称以科研论文作为评价标准,很多研究者为了达到这个标准找人代写论文,使得文章的复制比极高;其二是目前某些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的相关学术任职、头衔称号、科研项目等也将研究论文发表情况作为其科研成果的主要呈现形式,并以此作为评价标准进行筛选。

1.4 科技期刊编辑部把关不足

科技期刊是论文发表把控的最后一道关卡,是科研论文发表的平台,也是审核论文的重要防线[6]。但是现在很多科技期刊存在把关不足的情况,其原因有以下3点:①期刊定位不同,有些期刊为盈利性期刊,以经济效益为主,通过向作者收取高昂的版面费来发表文章,所以忽视了学术价值,从而助长了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②有些期刊由个别领导掌控,稿件来源主要是一些关系稿件,从而损害了学术价值;③审稿人或编委滥用职权,科技论文的主体来源大多依赖于高等院校的作者,审稿人也是如此,以高等院校高级职称者为主,专家、教授的科研团队有许多低职称教师或在读研究生,这类人群的文章发表多依靠审稿专家与科技期刊的关系,从而降低了同行评议的意义,给学术不端增加了新的渠道。

2 科技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识别

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论文的实际把关者,对优质论文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应使其明确对学术不端把关的重点,为科技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把关提供有力手段。

2.1 识别抄袭的文章

抄袭的文章一种是作者引用自己或他人已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并且大量使用已发表的数据作为自己的“新成果”;另一种是将自己或他人已发表的文章重新进行逻辑结构的调整或在原稿的基础上多加修饰,变换语句,单独成文,或将自己本来已经精简的发表过的文章进行扩展和细化,但并未进行创新或增加新的数据成果,从而发表为自己的文章。因此,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并结合相关软件的检测结果对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进行初步把关,还可选择这一领域的专家进行外审,一般这些专家对该领域的发展状态最为清楚,所以能够进行较为全面地把控,明确发现这些文章是否存在自我抄袭的行为。

2.2 了解学术不端检索新手段

2.2.1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索软件

众所周知,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索软件是目前科技期刊编辑把控学术不端的主要辅助手段,有基于字符串匹配的文本复制检测系统、基于词频统计的文本复制检测系统等,常用的包括中国知网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开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索系统、万方数据开发的万方检测—文献相似性检测服务、期刊界开发的数据库查重等。另外,李宁[7]研究发现,期刊界可显示未发表的相似文献,进而可提示科技期刊编辑对此类文章进行重点把控。 2.2.2 基于人工智能的检索手段

目前许多出版单位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检测科技论文的语义是否要进行修改,但这种方式还处于发展中,未来可从身份唯一识别代码、用户画像辅助功能、新型同行评审模式等多方面开展人工智能检索的服务手段。另外,部分期刊已经启用了用户画像辅助功能,也起到了一定的把关效果。

2.3 提高编辑水平,改进工作流程

学术不端论文可直接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索系统所查询到的复制比进行判别,一般此类文章复制比例较高;另外有部分文章复制比较低,但其内容的逻辑、撰文方式等有很大的相似度,甚至连数据都一模一样。因此,编辑在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首先是将文章定为抄袭论文,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对此类作者进行规劝和引导,为其介绍和强调目前对论文学术不端的处理手段和对作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有时候有些作者的抄袭方式较为隐匿,不易辨别,此时则需要利用编辑对该项工作的细致性和专业性,从文章各个阶段对学术不端进行把控,清晰地判定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嫌疑,如有些投稿的作者并非为第一作者,有些作者被编辑部通知拟录用的时候要求更改第一作者,有些作者的数据不正确,编辑指出后立马就进行修改,在文章修改过程中要求添加作者;等。

3 防范学术不端的建议

3.1 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不端把关制度

高校和科研机构是学术不端把关的第一道屏障,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毕业要求和职称评定建议可降低论文的发文数量要求,且不唯论文评定。在高校必须加强学术不端教育,很多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论文的要求并不清楚,学校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有责任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有研究发现[8]让高校学生建立个人学术诚信档案可记录学生的学术过程,如论文发表情况、所参加的科研项目或学术奖项等,数据可查询,特别是研究性的专业必须有原始数据支持等。这样可有效提高高等院校的监督能力,避免学术不端。科研机构可建立学术成果检查制度,对在研或正在申报的科研课题的内容进行检查,从源头对其创新性和真实性把关。

3.2 加强科技期刊的科研诚信宣传

科技期刊是学术不端的最后屏障,可在论文投稿系统中宣传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笔者经前期检索后发现大部分期刊对学术不端的内容并未进行宣传,在稿约中也并未提及此部分要求,但也有部分期刊将目前出台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放在论文投稿系统的首页以便作者阅读、知晓,相信此种方式也可对部分存在抄袭的作者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3.3 提高编辑个人的专业能力

科技期刊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过程,科研期刊内容也随着科技的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创新,如果编辑不提高自己的学术认知能力和编校能力,那么就会在科技期刊的发展过程中被淘汰。因此,编辑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如经常参加本专业的学术会议、学习本领域前沿知识,以此来保障在后续选稿过程中能更加专业地把控文章质量;另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编校能力,每年各地区均有编辑学习的论坛开展,目的是交流编辑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心得,编辑可参加学习其他优秀编辑的编校方法和对文章学术不端的把控方法,以此来提高鉴别学术不端论文的能力。

4 结 语

科技期刊的发展离不开论文的创新性和原创性,但目前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学术不端行为不容忽视。科技期刊编辑是科技期刊论文出版流程的把关者,对防控学术不端具有重要意义。学术不端行为不断发生的原因可能与科研工作者初心改变、高等院校或研究机构对学术论文的把关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科技期刊的把关不足有关。科技期刊编辑可通过识别抄袭的文献、了解学术不端检索新手段、提高编辑专业水平并优化工作流程等方法对科技期刊学术不端行为进行把关。同时通过建立高校和科研机构学术不端把关手段或制度可从源头对学术不端进行防控和鉴别。

猜你喜欢

不端科技期刊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第五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长沙举办
《计算机应用》获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
端杯
《雷达学报》入选“第5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论新媒体时代科技期刊复合型编辑人才的培养
期刊审稿进度表
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可撤销学位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