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孙子兵法》中“算胜”与“修齐”思想的研究

2022-12-07刘丹丹

文化学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胜利

刘丹丹

论及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奇书,《孙子兵法》定能算得上其中之一。相传,《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部讲述兵法的书,后有人称其为“兵书”,称其为“古代第一兵书”,可见其在中国古代军事发展史上占有何其重要的地位。《孙子兵法》由孙武所著[1],全书的模式类似于《论语》,多以“孙子曰”开头,记录并讲述了孙子的言论,在著作风格上更偏向于质朴和稳重,逐字逐句细细品读起来,便能发觉其逻辑之缜密,行文之严谨,构思之精妙。其文字就似乎是在行军布阵,越是品味,越见真理。纵览整部《孙子兵法》,孙子对于“胜利”的种种智慧和推演之法颇为精妙,所谓“算胜”既是他对于胜利的计算之法,又是他对达成胜利的条件论述,这种“算胜”其实更像是整部兵法的精髓所在。毕竟,行军打仗,谁能不渴望胜利呢?而除了对胜利的推演与谋算,《孙子兵法》还蕴含着修身齐家的大道理,是高于兵法之外的人生真谛,更是君子的生存参悟,皆是值得仔细品读和理解感悟的。

一、《孙子兵法》之“算胜”思想剖析

(一)《孙子兵法》对“胜利”的看法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以指导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治军对敌等为主要功能,孙子抱着对“赢”的希望,总是将“算胜”看得极为重要。从许多书中的言论就能够看得出来。比如:常听说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2],这其中的“百战不殆”说的就是一种胜率,可以理解为通过对敌人、对手的了解与知悉,以及对自身实力与情况的了解,能够做到胸中有数,最终实现“百战不殆”,这里是将胜利作为了一个结果。也可以理解为,想要做到“百战不殆”,首先要做到对敌人、对手的了解,以及对自身实力与情况的了解,这里把这种胜率作为了一个先决目标,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应当去“知己知彼”。又比如:“用兵之法,全胜为上。”这是孙子给出的对于胜利的理解,认为在战争中,最大的胜利,真正的胜利并不是用武器杀伤对方多少兵力,更不是破城池杀将领。最大的、最宝贵的、真正的胜利是两方面构成的,一是在政治上降伏对手,使其臣服;二是在军事上碾压对手,战胜对手。综合达到这两个方面的,才是孙子所谓的“全胜”。

(二)《孙子兵法》达成“胜利”的条件

“胜利”的反面就是“失败”,而在孙子的眼中,“胜利”是他追求的,“算胜”则是要通过自己的谋划和布局,达到“胜利”。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孙子首先认为“兵贵胜,不贵久”,在古代,交通不便利,也没有现代这么多的交通运输工具,对于长途奔袭的军队而言,大批量的辎重也好,人员长久离家思乡情切也罢,太多的不利因素会在长久的战争当中成为影响胜利的问题。可以说,拖得越久,获胜的几率也就越低。因此,在孙子看来,“胜”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胜利的目的,孙子认为,应当速战速决,不宜久耗,获胜的机会才能更大。然而,在一些必须要长途奔袭,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将帅就应当尽量通过与对方的交战以及途经之处获得粮草供给以及军需消耗,避免携带太多的物资,这样既能够保证战争持久不败,又能够消耗对手,保存自己的实力。总结来看,孙子在这里认为达成胜利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尽量速战速决。二是减少自己的投入同时取材于对手,边消耗对方边扩充自己[1]。

《行军篇》中,孙子提出“胜可知而不可为”的论点,这也是他对于胜利的达成条件一则极好的阐述。所谓“胜可知而不可为”是后人总结得来的论点,其原文其实是“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这里阐述了孙子认为胜利达成的两个条件,一是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二是随时等待敌人露出破绽。他讲完善自身,让自己强大并立于不败之地是我们自己能够做到的。而敌人的破绽和弱点则是我们应该洞悉并等待抓住的,并不是我们能够决定与左右的。由此可见,在双方的博弈之中,想要获得胜利,只能不断完善自我,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战胜对手的硬件条件。然而,如果对方始终滴水不漏,胜利也并不是必然的,这就是所谓的“胜可知而不可为”。但在其中,孙子又说,有时“胜可为”。这看似与前文矛盾,但实际上是阐述了孙子对胜利趋向性行为的认可,在他看来,通过己方的努力,也可以让对手变得逐渐衰败,并漏出破绽,这就为自己造就了胜利的机会,这时的胜利就是自己可以掌握的。这也告诉现代人,胜利和成功并不是必然的,但在自我完善之后,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总能有实现的趋势,也有胜利的可能。然而,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优秀,只一味地寄希望于对手露出破绽,这是捡漏,而非真正的胜利。

(三)《孙子兵法》达成“胜利”的策略

“兵者,诡道也。”在孙子看来,目的是胜利,然而达成胜利除了正确的方向和必要的条件之外,运用智慧很重要。“策略”就应运而生了。“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一言以蔽之,“胜利”的策略就在于通过自己的运作,让对方露出破绽,然后就能取得胜利。孙子说,要在人前隐去锋芒,明明自己有这样的能力,却要展示给敌人自己弱势的一面,目的在于让对手辨不明你的真实实力,疏忽之下就能露出破绽。明明距离敌军尚远,援军也未到,但却要营造出已经近在咫尺,随时拿下的气势,目的在于混淆敌人的视听,让他心虚,让他畏惧,从而露出衰败之气。用利益诱惑也好,趁乱攻其不备也罢,总之都是要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始料未及。所谓“诡道”,就是阐述了达成胜利的策略是千变万化的,绝不能一成不变,同一个套路使用过一次,下一次可能就难以达成效果。只有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地调整策略,找到最适合战机的策略,才能一招制敌,百战不殆。

(四)《孙子兵法》对“胜利”的态度

孙子认为,在战争中,“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强调了两军对垒时要保持战斗的积极性并时刻掌握主动权。战争之中,“胜利”是人人渴望的,没有人愿意失败。然而随着战事如火如荼的发展,局势不断会发生变化,没有人能够保证永远立于优势地位,一旦处于劣势,往往会畏畏缩缩,丢失掉原有的对胜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在孙子看来,在不同的局势下,都始终要保持思想、气势和行为上的积极主动,不能丢掉主动权。真正的胜利,不仅仅是结局上的,更是心智上的、气势上的,更是审时度势的。孙子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遇到战争处于劣势之时,如果一味地只敢防御,那么绝对无法取得胜利。通过防御,最多只能够做到不被战胜。而想要取得胜利,就不能一味地防御,必须要做出进攻,唯有掌握主动,积极进攻,才能有取胜的可能。逼不得已必须防御之时,也要在防御中寻求策略,掌握防御中的主动,想方设法让自己在防御中减少伤亡,更多地保全自己,消耗对手。有时,积极主动进行防御,让自己得到最大的保全,逼得对手退兵,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胜利。

二、《孙子兵法》之“修齐”思想剖析

(一)《孙子兵法》对“修齐”思想的表达

所谓“修齐”简单来看就是古人常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当中认为的君子对自身的成长过程应当循序渐进完成的事,也是对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一种衡量标准。在《孙子兵法》当中,孙子对“修齐”思想的理解,更多地是体现在了兵法之上,也体现在治军与体察之上。孙子在《始计篇》中曾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说,战争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一件大事。因为战争会决定人的生死,更会左右一个国家的兴衰,因此,战争必须要谨慎,通过深思熟虑方可行事。在这里,孙子已经明确地将自己对战争的看法表达了出来。作为著名的军事家,孙子并不是一味好战的,更不是不管不顾挑起战争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会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百姓的,是应当作为最后手段来捍卫国土和民众的。所谓孙子的“修齐”思想,其实是顺应了儒家学说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顺序的,他肯定了平定天下是最后的目的,而平定天下必要时要借助战争的手段,但必须谨慎考量,首先保证民众的生活太平和政局的相对稳定。“修身齐家”对于个人和国家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孙子兵法》中“修齐”思想的核心

孙子作为一个军事家,无论做人做事都有全盘的谋划布局,思维极其缜密。而统观他的“修齐”思想,其核心并不同于儒家思想的“修身”,而站的更高,眼光也看得更远。从其根源来看,孙子的“修齐”思想目的在于“治国平天下”,而不在于对自身的个人修养培养。这是孙子所倡导的“修道”,也是他毕生的追求。在《孙子兵法》当中,有这样的论述:所论“道者,令民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意思是,何谓“道”呢?“道”其实就是心怀天下,心怀万民的悲悯,是一种心中有百姓,时刻心系百姓生死、贫富、安定与否等问题的情怀。在孙子看来,兵法的目的不外乎两个,一是排兵布阵,取得胜利。这是直接的目的,也是用来稳定国家城池的强硬手段。二是稳定民心,通过巩固军队实力,取得战争的胜利,最终获得百姓的生活安定,丰衣足食。仔细推敲之下不难发现,实际上最终获利的仍然是百姓,也就是说,在孙子看来,军队的稳固,战争的胜利,城池的安定与国家的强盛都是服务于民众的,而其根基在于对军队的合理统筹和有效管理。同时,孙子也直面了世人对于战争的诟病,世人常认为战争劳民伤财,一旦起了战事,老百姓必然是民不聊生,又何谈稳定的生活?这似乎与孙子之前的论述相悖。然而孙子则在《孙子兵法》当中提到:“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说的是既然一定要打仗,就应当珍视百姓的损耗,战争不是一人之事,而是关系到举国上下千家万户的大事。因此,在行军打仗时,一定要考虑到百姓的贫苦,不能虚耗储备,更不能长期拖延战事。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孙子倡导“兵贵神速”的道理,他既是出于对战术策略的突击性致胜考虑,也是心怀着对百姓的悲悯之情。在《孙子兵法》的《用间篇》中孙子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不仁之至也”就痛斥了由于战争行军过程当中军队管理不当而造成的虚耗问题,形象地指出了不合理的军队管理和内需消耗对举国上下百姓黎民的深刻伤害。由此可见,孙子虽以军事见长,但其心怀万民,颇有悲天悯人的气质。他不仅能够用兵如神,更能够看到胜利之外百姓为之付出的,为之失去的东西,也更坚定了他的想法,并非不战,而是在战之中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治军方针,严格管理军队,杜绝以战争为名对本国民众造成的伤害,尽量在不打扰民众生产生活的前提下去提高军队作战的能力。“修齐”思想,“修”的是军队军纪,“齐”的是军心军法。其核心始终未脱离对天下苍生的悲悯之情。

(三)《孙子兵法》中“修齐”思想对个人行为的约束

综上所述,《孙子兵法》主要的“修齐”思想并不针对个人,但是并不代表他的思想对于个人没有约束力。本着为苍生、为万民的目的,先要从个人做起。首先,是一国之主,即君王。在孙子笔下,君王无外乎两类,一是有道,二是无道。而评判君王个人的行为力和统治力的,就是这其中一直提到的“道”。这里的“道”即是孙子心中的“道”,说的就是君王心中是否心怀天下,悲悯万民。一个心怀天下,悲悯万民的君王,即是有道明君。在《孙子兵法》的“七计”当中,就将“主孰有道”列为“七计”之首,这便是肯定了君王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国家的军队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来看,往往有道明君治下,军队也是军纪严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可见孙子所言非虚。然而,即便是再有力的军队,缺少了后方的明君,战事也可能发生逆转。就拿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的故事来看,即便军队在前线再奋勇,端坐于王庭的君主也可能导致败局,甚至可能伤害将领,动摇军心。反观三国时期的刘备,虽然胸中并无韬略,但是个人行为端正,对将领和军师笃信无疑,因此,小小的蜀国才能接连取得战事的胜利。在孙子看来,君王的权势对战争的胜利存在一些潜在的影响力,君王必须信赖指挥的将领,更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随意挑起战争或畏缩畏战,唯一可以左右君主对战争的看法的,必然是国家的利益。战争要为保卫国家人民的利益尊严而起,以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止。而对于将领而言,亦是如此。一个合格的将领,要做到赏罚分明,也要恩威并施,不缺少巧妙的兵法,同时也不缺少治军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军中信服,让军心稳定。因此,孙子的“修齐”思想,对个人的自身德行、修养也有着具体的要求和准则,而这一切仍然是以天下安定、百姓安心为最终目的的[2]。

古为今用,在如今的和平年代,《孙子兵法》更多地被用在了投资领域、职场、处事交往等方面,而无论是“算胜”或是“修齐”,都代表着孙子缜密的思维逻辑,以及充满大局观的个人修养,审时度势的犀利眼光。学习孙子的智慧,让每一个仔细阅读的人都在眼光、智谋、胸怀和眼界上有非同一般的感受,难怪世人不仅将《孙子兵法》评为“中国第一兵书”,还奉其为充满人生智慧的一部奇书。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孙子兵法》组歌
山东国际孙子兵法研究交流中心2021年学术年会在济南举行
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军事科学院召开
坚持
孙子壵
孙子列传
十九大胜利召开
孙子垚
孙子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