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医大师王琦体质分类学说论治慢性咳嗽
2022-12-07王佳美崔红生弓雪峰
王佳美,崔红生,弓雪峰
(1.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29)
慢性咳嗽是呼吸科常见疾病,其定义是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持续时间≥8周,X光片无异常[1],目前在诊断和治疗上均较为棘手,而中医治疗往往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本病在中医有“久咳”“顽咳”之称,病机较为复杂,常见虚实夹杂或内外合邪,可涉及多个脏腑,体质在阴阳盛衰、脏腑关系及易生病邪等多个方面对本病产生了影响。
体质,古人又称为“形”“质”“禀质”“气质”“赋禀”“禀赋”“气体”等,是个体在遗传、胎产、性别等先天因素及年龄、地理位置、生活习惯、饮食、疾病等后天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特性,同时使人体对于某些疾病具有相对的易感性,并在疾病转归上有不同的倾向性。中医对于体质的认识起源较早,《黄帝内经》中便有多种关于体质的论述,如《灵枢·通天》中将人体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及阴阳和平之人;《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根据五行、五色、生理特点等,分为25种体质;此外还有“强人”“弱人”“肥人”“肉人”等对体质的描述。后世历代医家对于体质思想多有发挥。如汉代张仲景重视疾病对于体质的影响,《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淋家”“亡血家”“湿家”等名称即含有体质偏颇的意味,用药剂量也根据体质强弱而有所加减。明代《景岳全书·杂证谟·饮食门》中首次提到“体质”一词:“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清代医家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到“木火体质”“阳微体质”“湿热体质”“阴虚体质”“阳气素虚体质”等体质分型,于各类医案中广泛论及,并提出相应治法,如他在“咳嗽”一篇中记载病案“陆某,阴虚体质,风温咳嗽,苦辛开泄肺气加病……先以甘凉,令其胃喜,仿经义虚则补其母”,即是将体质思想运用于“咳嗽”的诊治,极大地影响到了体质学说的发展[2]。
当代国医大师王琦院士提倡“辨体-辨病-辨证”结合的诊疗模式,他提出的“九种体质”也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体质分类方法,即将人群体质分为:特禀质、气郁质、血瘀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和平和质[3],前8种偏颇体质可显著影响疾病。本文基于王琦院士的体质分类及“体-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借鉴古今多位医家诊疗思路,结合导师崔红生教授临床经验,主要讨论体质因素对慢性咳嗽的影响及8种偏颇体质患者的证治思路。
1 慢性咳嗽与体质的循证医学研究
慢性咳嗽常见病因有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上气道咳嗽综合征(UACS)、嗜酸性粒细胞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及变应性咳嗽(AC)等,在不同地区各个病因的占比有所不同,其中CVA、UACS更为常见。在中医体质分布特征方面,张百灵[4]对237例慢性咳嗽患者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特禀质(20.2%)、阴虚质(14.8%)、气虚质(12.7%)和湿热质(12.7%)最为常见,且各体质人群的发病在季节上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各个病因也有不同的体质分布特征:叶家荣[5]对84例CVA患者的体质辨识研究发现特禀质(占28.3%)、阳虚质(占19.0%)、气虚质(占15.1%)为其主要体质类型。董丕栋[6]对120例慢性咳嗽患者的体质研究结果显示UACS以气虚质、痰湿质为主,CVA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GERC以气虚质、阴虚质为主,EB以阴虚质、气虚质为主。而吴如飞[7]对122例GERC患者的体质调查显示痰湿质(26.2%)、湿热质(23.8%)、气郁质(19.7%)为其主要体质类型。以上研究结果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可能与地域、研究人群和研究时间等因素相关,但仍能说明体质与慢性咳嗽的发病及病因分布有着重要关联,这为从体质角度辨治本病提供了思路和依据。
2 8种偏颇体质慢性咳嗽的证治
2.1 特禀质 本文主要讨论特禀质中的过敏体质。过敏体质的特点是自我调适力低下,对外界因子反应性增强,多与肺脾两脏虚损及先天肾精不足有关。因脏腑薄弱,阴阳平衡易受干扰,机体内生成痰饮、郁热、内风等伏邪,对外则不耐受各类刺激,易为异气侵袭,引动伏邪,相激为患,产生过敏反应。肺为华盖,开窍于鼻,又主皮毛,异气侵袭,往往入于肺,使肺失清肃而为咳喘之候。证见:常因接触过敏原或吸入刺激性气味而发咽痒、咳嗽,甚至胸闷、喘息,或兼有眼痒、鼻痒、打喷嚏、流清涕,脱离过敏原后可自行缓解或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可有鼻部、气道、皮肤、胃肠道等多种过敏性疾病史及相关家族史。这类病证以正虚为本,外邪引动内邪为标,证候上具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治疗上应祛风散邪、敛肺扶正并举,使阴阳平衡得以恢复,可选用过敏煎合脱敏调体方加减。过敏煎为祝谌予所制,由防风、银柴胡、乌梅、五味子组成,方中防风疏风散邪,银柴胡清透郁热,乌梅、五味子收涩生津,可广泛运用于各类过敏性疾病发作期,用于咳嗽者可加用紫苏子、葶苈子、苦杏仁等肃肺化痰止咳之品。脱敏调体方是王琦院士为调理过敏体质而设,由乌梅、灵芝、防风、蝉蜕组成,其中乌梅敛肺生津,灵芝益气血、安心神、健脾胃,防风疏散外风,蝉蜕清透伏邪;防风配乌梅,散收并用,祛风逐邪而不耗散气津,敛护肺气而不至留邪;灵芝与蝉蜕相伍,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可贯穿全程来调体,预防复发[8]。
2.2 气郁质 主要特点为长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可累及周身上下。肺主一身之气,肝气疏泄不及,则肺气之肃降亦失常,郁气化生内风,上干于肺,发为咳喘,即“风摇钟鸣”;加之肝气常横逆犯胃、克伐脾土,令水谷精微不得输布,更兼气郁日久而化火,蒸津炼液,凝为痰浊,随气升降,即“郁痰”。如《医宗金鉴·诸气总括》谓:“七情过节,七气生病,郁结生痰”,郁痰伏肺,亦使肺气不利而为咳。证见:咳嗽、胸闷与情绪波动明显相关,常觉咽喉如有梗状或有痰滞咽喉、咳吐不出之感,善太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行气、调畅枢机为主,兼以平息内风、化痰肃肺。可采用武维屏教授“调肝理肺法”,以四逆散或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减,药如柴胡、白芍、黄芩、枳实、半夏、甘草等。若风伏肺络而见咽痒、呛咳阵阵者可加入僵蚕、蝉蜕、地龙等搜剔经络、祛风止痉之品;痰气交阻而见咽中不利、如有异物者可加用半夏厚朴汤行气化痰;痰随气逆而见喘咳气促、痰多难咯者可加入旋覆花、代赭石平肝降气消痰;气郁化火而见咳痰带血、口苦、烦躁者可加入黛蛤散清肝泻肺化痰[9]。
2.3 血瘀质 主要特征为血行迟滞、络脉瘀阻的倾向性或已形成相应病理基础。凡气虚、血弱、气郁、痰凝、湿阻,均可致气行不畅、血运滞涩而生瘀,如《灵枢·逆顺肥瘦》云:“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浊,其气涩以迟。”说明瘀血的形成与气机的迟涩密切相关,故此类体质常与其他偏颇体质兼夹为患,或在慢性病后期出现,跌扑损伤亦可导致血瘀质的形成。清代唐容川在《血证论·咳嗽》中提到瘀血致咳之理:“盖人身气道,不可有塞滞,内有瘀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升降,是以壅而为咳。”证见:咳嗽常伴有胸闷、胸部固定点刺痛,或有胸部重压感,喜捶抚胸背,喉间可有腥味,夜间平卧或一侧卧位时加重,活动后反而有所减轻,即古人所谓“胸不任物”“胸任重物”,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治疗以调气活血为主,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以宣通气机、活血化瘀,药如柴胡、枳壳、桔梗、生地黄、当归、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川牛膝、甘草等。疾病日久,出现痰瘀夹杂者,当活血、祛痰并重,如《血证论·咳嗽》中提及:“痰血作咳,宜代抵当丸加茯苓、法半夏,轻则用血府逐瘀汤加葶苈子、紫苏子。”对于肝气郁结、血滞胸胁者亦可采用《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中用治“肝着”之旋覆花汤以下气散结、活血通络。
2.4 湿热质 主要特征为湿热内蕴,在当今气候与社会因素的影响下,此类体质患者越来越多见。患者多素有脾胃虚弱,或喜食辛辣油腻之品,或长期饮酒,水谷运化不及、湿蕴化热,或逢夏季感受湿热邪气,湿邪为热势熏蒸裹挟,上干于肺,壅塞肺气,发为咳嗽,如《温热论·论湿邪》云:“有酒客里热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证见:咳嗽、胸闷,少痰或痰黏难咯,午后尤甚,重则昼夜俱咳,口干、口苦,喜热饮,四肢酸困,倦怠乏力,舌红苔腻,脉象多变不一,正如《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中所说:“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治疗当祛湿与清热并行,可参考湿温病治法,斟酌湿热之轻重以六一散、三仁汤、甘露消毒丹等方剂化裁以化湿清热。崔红生教授临床上喜用三仁汤去白通草、竹叶,加入射干、芦根、枇杷叶、桑白皮,名曰“三仁止咳方”,承袭原方“宣上、畅中、渗下”的祛湿之法,同时增强清热泻肺之功,兼顾生津润肺以防阴伤[10]。GERC见反酸、烧心者,可加用左金丸,《丹溪心法·吞酸三十三》中提到“吐酸”是因“平时津液随上升之气郁积而成。郁积之久,湿中生热,故从火化,遂作酸味”,左金丸以炒黄连为君清中焦湿热,反佐炒吴茱萸,顺其性而折之[11]。
2.5 痰湿质 主要特征为痰湿凝聚而形成黏滞重浊的体质状态,即《黄帝内经》诸篇中论及的“肥人”“肥贵人”“脂人”,成因主要是过食肥甘或肺脾肾虚损。清代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云:“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痰之成,气也,贮于肺”,肺虚则津液敷布失常而生痰,脾虚则运化不及而湿聚为痰,肾虚则不能制水而水泛成痰,痰贮于肺,壅遏肺气,上逆为咳。证见:咳嗽,痰多色白而易咯,晨起及饭后为甚,或仅因嗽痰而咳,咳声重浊,常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而发作,舌质暗淡苔白腻,脉滑。治疗当化痰宣肺以止咳,可选用麻杏二三汤,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炙麻黄、苦杏仁化裁而来。二陈汤可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医学正传·痰饮》中云“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二陈汤一身之痰都管,治痰之要药也”,正可调理痰湿体质。三子养亲汤则可下气消痰,配合炙麻黄、苦杏仁一宣一降,可使肺中痰浊去而气复常。本方兼可燥湿化痰、肃肺涤痰、宣降肺气,肺脾同治,杜绝生痰之源[12]。若痰湿内蕴而化热者,可于该方中加入黄芩、瓜蒌、浙贝母、天竺黄等品以清热化痰。
2.6 气虚质 以元气不足、脏腑功能低下为主要特征。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不足则水谷难化、元气不充,肺亦失补养,营虚卫弱无以顾护肌表,易感风冷,易生痰湿,使肺失清肃而咳。证见:咳嗽每因冷空气刺激或吹风而诱发,伴有咽痒,或兼有鼻痒、喷嚏连连,乏力,多汗,畏风冷,舌淡胖苔白,边有齿痕,脉浮或弱。在治疗上多从补养脾胃、调和营卫入手,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云:“从来久病,后天脾胃为要。咳嗽久,非客症,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穷究其嗽。”“法当建立中宫,大忌清寒理肺”,因辛散之品耗气伤津,若一味使用辛散药发散外邪,只能图一时之效,而气虚则更甚,因此提倡以甘温益气为主,用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等温养中气、调和营卫,兼可散在表之邪[13],药如黄芪、桂枝、白芍、生姜、大枣、饴糖、甘草等。若屡感风邪,不能尽除,久羁于肺,可入于肺络,与他邪纠结为患,使本病迁延反复,宜用止嗽散疏风宣肺,加入地龙、僵蚕等入络搜风之品。调理气虚体质可用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以健脾益气、固表实卫,使外邪难侵。
2.7 阳虚质 此型体质以阳气不足、虚寒内生为主要特征,如《素问·逆调论》云:“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阳虚为气虚之甚,常及于肾,肺中阳气源于肾阳,济养于脾胃的水谷之气,若脾肾阳衰,则肺脏失于温养,虚寒内生,犹易为风寒之邪侵袭,更兼水液气化不利,痰饮内停,内外交迫,使肺气上逆为咳。证见:受寒冷刺激或饮冷后易发咳嗽,咯痰清稀量多,流水样清涕,鼻后滴流,畏风寒,后背怕冷明显,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治疗当以甘温之品补肺脾肾3脏之虚,兼以辛温、辛热之品助阳散寒化饮。可选用《博爱心鉴·卷上》保元汤补气温阳,本方由人参、黄芪、肉桂、炙甘草组成,方后注“人参益内,甘草和中,实表宜用黄耆,助阳须凭官桂”,原为治疗气弱阳虚而痘疮顶陷之证而设,现用于各类杂症而有劳损虚怯者。若痰饮内盛,可加用苓甘五味姜辛汤、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后者兼可散在表之邪。
2.8 阴虚质 主要特征为精血、津液不足而引起的濡润、潜藏等功能的低下。肾阴亏乏、肝血亏虚、脾胃阴津化生不足均可使肺失润养,易感燥邪,又被内生虚热所灼,致肺失清肃;另外肝体阴而用阳,阴虚则肝失柔和之性,阳气偏亢,升发太过,化为内风,袭扰于肺,令肺气上逆而咳,正如《临证指南医案·咳嗽》中所言:“肝阳化风,旋扰不息,致呛无平期。”证见:干咳为主,咽痒或咽痛,痰少而黏或无痰,咽干鼻热,喜饮水,多于春秋干燥季节发病,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应以养阴清热、润肺止咳为法。针对阴虚体质咳嗽,崔红生教授自拟桑梅止咳方,由桑白皮、乌梅、桑叶、菊花、桔梗、苦杏仁、白芍、炙枇杷叶、五味子、僵蚕、蝉蜕和炙甘草组成,本方由桑菊饮合过敏煎加减而来,其中桑白皮、桑叶、枇杷叶清肺止咳,桑叶兼同菊花平抑肝阳,乌梅、白芍、五味子养阴柔肝敛肺,桔梗宣肺化痰,杏仁肃肺止咳,僵蚕、蝉蜕息风通络解痉,炙甘草调和诸药,共奏疏风清肺、润燥止咳之功。临床上适用于咳嗽变异性哮喘或感染后咳嗽见干咳无痰、咽痒口干而舌红少津者,取得了显著疗效[14]。津亏较甚者可加用甘凉之品补胃土以生肺金、润肺燥,如沙参麦冬汤;虚火内炽者,可加用知母、地骨皮等清热降火之品;肝阳偏亢者,可取镇肝熄风汤之意,加用甘寒清润之品如生牡蛎、阿胶、生地黄等养阴柔肝,钩藤、青黛、代赭石等平肝阳、泻肝火,以平息内风,亦助肺气之肃降。
3 体质的复杂性和证候的多变性
体质虽然是较为稳定的,但本质上的阴阳偏颇、脏腑强弱却可有所消长、变化,体质也可因此发生转化或兼夹,因此用药时应当有所顾及。如湿热质与痰湿质,虽前者表现为阳多阴少,后者表现为阴多阳少,但湿为阴邪,久被湿邪所困,阳气渐耗,日久津液凝结,湿热质亦可生痰湿。特禀质常与气虚质、阳虚质为伴,调体时可通过补养后天之本增强体质。气虚质可向阳虚质转变,可与痰湿质、湿热质相兼夹,健脾益气的同时可适当加以燥湿、利湿之品,避免滋腻之味。湿热质多素有气虚之“本”,若热势较甚、伤及阴液,又可兼夹阴虚质,故清热的同时应固护脾胃,利湿的同时要避免耗伤津液;病程日久,各型体质均可兼夹血瘀质,即“久病入络”,故需适当运用活血通络之品等。
慢性咳嗽病程较长,以内伤咳嗽更为多见,总体上证候与体质的相关程度较高,但是临床中亦可出现两者不相符合的情况,使病情表现更为复杂,此时需要综合考虑“体-病-证”的关系,掌握体质与证候的平衡。如素为阴虚体质者出现中虚寒凝证候,使用温中散寒之品亦当审慎,以免中阳尚未恢复而阴液更伤。又如痰湿体质者感受风燥之邪,施以宣肺、润肺之法时应尽量选用轻清流通之品,避免过多滋阴凉润之味助长痰湿。
“体-病-证”结合的思维应当贯穿治疗始终。体质具有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通过辨体,可助厘清标本、正邪的关系,确定发病根由和调体方向,指导用药过程中寒热温凉之度。通过辨病,可掌握疾病的基本病机和病程走向,并指导治疗大法,如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肺气上逆,故而治疗时中应以肃肺止咳为大法。通过辨证,可以辨明当前状态下的主要矛盾所在,如慢性咳嗽中是风邪伏肺、痰热壅肺、阴虚肺热还是木火刑金等,确定治疗的具体法则。“体-病-证”结合,则可从3个层面囊括本病的复杂病机演变,更好地体现出中医的整体观。
4 典型病案两则
4.1 病案一 患者女性,53岁,2019年8月6日初诊。主诉:咳嗽反复发作4个月余,加重1周。患者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时轻时重,基本无痰。近1周咳嗽加重,无明显昼夜差别,有少量黏痰,黄白相间,伴有轻微胸闷及后背酸痛不适,纳食不馨。平素头面部及背部多油,多汗,口干喜饮热水,常有大便黏滞不爽。有湿疹病史20余年,遇近日气候潮热,双臂、双下肢频发淡红色斑丘疹,瘙痒不已,轻微渗液。舌红苔白厚腻,脉数。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啰音及病理性呼吸音。辅助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未见明显异常。肺通气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支气管激发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24 ppb。西医诊断:1)慢性咳嗽。2)湿疹。中医诊断:咳嗽,湿热内蕴证(湿热体质)。治法:清利湿热,宣肺止咳。处方:茵陈蒿12 g,北柴胡12 g,黄芩10 g,清半夏 9 g,豆蔻 6 g,广藿香 6 g,滑石 15 g,石菖蒲 10 g,麸炒苍术 15 g,黄柏 10 g,牛膝 15 g,生薏苡仁 30 g,姜厚朴 10 g,淡竹叶 10 g,薄荷 10 g,炒栀子 12 g,青蒿 15 g,炒紫苏子 10 g,炒苦杏仁 10 g,芦根30 g。颗粒剂7剂,早晚各1袋,开水冲服。
2019年8月13日2诊:咳嗽较前有所减轻,痰少易咳出,胸闷减轻,夜间可安眠,双臂及双下肢湿疹明显消退,瘙痒减轻,后背仍觉酸痛不适,纳食不馨,大便黏滞情况好转。原方去黄柏、牛膝,继予7剂。
2019年8月20日3诊:咳嗽明显减轻,已基本无痰,后背酸痛好转,未再有新发皮疹,汗出减少,口干减轻,食欲转佳,二便可。继予上方14剂,服法同前,嘱其不适随诊。
按语:察患者平素表现,为典型“湿热质”,值夏季潮热之时,同气相求,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而发病。针对其体质与证候,以“三仁止咳方”为主方清热化湿,合小柴胡汤以疏达少阳枢机。手少阳三焦为决渎之官,三焦气机畅达则水道通利、湿邪易除。同时考虑到患者双下肢频发湿疹,佐以四妙散除下焦湿热。2诊皮疹明显消退,虑其纳食不馨,去黄柏、牛膝以防苦寒败胃。待湿去热清,气机复常,则咳嗽、胸闷自除。
4.2 病案二 患者女性,34岁,2019年7月18日初诊。主诉:咳嗽近3个月。患者3个月前感冒后出现咳嗽,持续至今。现证见:咳嗽阵作,咽痒,说话多时易诱发,夜间加重,痰黄质黏难咯,偶有喉间哮鸣音。过敏性鼻炎病史10年余,现偶有打喷嚏、流清涕,无鼻塞。荨麻疹病史15年余。平素自觉双目干涩,口鼻干燥,饮水不解,时有咽痛发作,性情较急躁。舌体薄质偏红少苔,脉细滑。查体: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病理性呼吸音。辅助检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肺通气功能检查见残总比升高,支气管激发试验(+)。呼出气一氧化氮:42 ppb。血清总免疫球蛋白(Ig)E(+++)。西医诊断:1)CVA。2)过敏性鼻炎。3)荨麻疹。中医诊断:咳嗽,痰热郁肺证(阴虚质兼特禀质)。治法:清肺化痰,疏风止咳。处方:桑叶10 g,桑白皮10 g,苦杏仁10 g,桔梗10 g,菊花 12 g,乌梅 15 g,紫苏子 10 g,僵蚕 10 g,蝉蜕 6 g,炙枇杷叶 15 g,地骨皮 10 g,芦根 30 g,金荞麦 30 g,天竺黄 3 g,黛蛤散 10 g(包煎),葶苈子10 g,炙甘草6 g。予7剂,水煎温服,每日1剂。
2019年7月25日2诊:咳嗽明显减轻,仍有黄痰,较前易咯出,近日食用干果后出现咽痛,仍口干、咽干。于原方内加牛蒡子10 g,芦根增至40 g,继予7剂,嘱其清淡饮食。
2019年8月1日3诊:咳嗽偶作,有少许痰,仍有轻微咽痛,于上方内加诃子肉10 g,继予7剂,嘱其不适随诊。
按语:该患者有多种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史,属于“特禀质”之体,平素又有阴液不足的典型表现,是兼有“阴虚质”。再观其证候,风邪袭扰、痰热郁肺之象并见。故以“桑梅止咳方”为主方,化用桑菊饮、过敏煎,润肺生津的同时,既可平息内风,又可疏散外风,并加入金荞麦、天竺黄、紫苏子、葶苈子等泻肺祛痰之品以兼顾其痰热之邪,黛蛤散则既可平肝阳、助肺气之肃降,又可泻肺化痰止咳。2诊患者因饮食不当助热伤阴而出现咽痛,故加用牛蒡子、芦根以生津利咽。3诊患者咳嗽、咳痰已基本缓解,考虑其本为阴虚之体,又久患咳嗽,难免伤及肺之气阴,故加入诃子肉以敛肺止咳,全程展现出了“体-病-证”结合的整体性思路。
5 结语
体质偏颇引起的肺脏失养、内外之邪犯肺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因素。明辨体质特点,有助于把握核心病机、分清标本主次。通过调理体质,使体质趋于平和状态,则肺脏荣养得宜,内邪不致壅滞,外邪难再侵袭,可从根本上解除病因、预防复发。同时不应忽视肺脏清虚之性、肺气宣发肃降之势,应结合具体证候,适当应用清肺祛邪、宣降肺气之品。“体-病-证”相结合以治之,令邪去正安,肺复宣肃之常,则咳嗽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