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基因遗传”视角下的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探讨

2022-12-07丹珍翁姆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2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基因

丹珍翁姆

(中共甘孜州委党校,四川康定 626000)

在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关于城乡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文物保护法》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布,城乡文化遗产保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与重视[1]。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部分,民族文化遗产具有族群形态更为稳固、文化系统较为独立、类型多元化以及价值较高等特点。在现代文明强烈的冲击之下,各个地方的民族文化遗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现有的保护策略尽管可以通过固态标本的方式保存一定文化遗产,但是可能引发遗产传承出现价值恶性流转的风险。因此,许多学者开始讨论如何基于“文化基因遗传”实现整体性保护,以尽量保留文化遗产深层的内涵与价值。

1 文化基因遗传的概述

学者许倬云在《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中提出,所有特定的区域会结合特定的环境做出多种选择,在选择之后基本发展为文化的基调。这种基调近似于生物的基因,人的群体之中同样有基因中留存的约定消息,持续地传输下去,成为特殊的应付方式,不只是体现在个体身上,一代代均为如此。而延续本身是一种限制,这种限制使本地文化对于部分问题的处理形成特定的方法。另外一种文化则受到的是不一样的限制,而此时便会遵循了另外一种方法,所以不同的文化有其特殊性,在短期内其延续性将明显大于断裂性。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明确提出,因为遗传保留的各种相同种类的经验在心理最深处累积的人类普遍性精神,可称作“集体无意识”。作者认为人无意识可以分为个体与非个体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是婴儿早期的记忆程度,是包含了冲动、欲望与模糊直觉以及经验构成的无意识;后者指的是婴儿之前的全部时间,包含祖先生命的一种残存,所有内容均可在人的心中找到,具有普遍性,即“集体无意识”[2]。简言之,文化基因指的是一种代代传承的各种类型经验在某一类种族所有成员心理方面的沉淀物质,所以可以实现一代代的传承,根本原因在于有着对应的社会结构为集体无意识提供支持。

就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而言,我国文化从未停留在原始阶段不发展,而是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如同生物进化一般展现了文化的进化性特点。使得历史文化不仅表现在人们外在行为标准以及规章制度之中,同时还可以实现人们精神内化,并渗透在人们的心理习惯以及逻辑思维之中,再经过漫长的发展自然而然形成文化。

故而,文化基因指的是经历了时间与空间的筛选之后沉淀并存留的民族内心底层结构、传统思维方式等。其是文化能够传承的保障,正是基于此,建立了世界多个民族,也是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2 民族文化遗产的内涵价值及现状分析

2.1 民族文化遗产的内涵

文化遗产,从中文概念上可以细分为有形文化遗产以及无形文化遗产两种类型。其中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具体包含历史文物、人物类文化遗址等。后者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定义,指的是被各个组织、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不同类型实践活动、表演方式、知识以及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公益物品以及文化场所等[3]。文化遗产也可理解为文物,指的是带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的文物,含有古代遗址、石刻以及壁画等关键的史迹,或是代表性建筑物等无法移动的文物,也包括可以反映各个历史时代的关键性的物品、艺术品、手稿、书籍等可移动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个民族人民世代传承、和民众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传统文化表现方法,包括民间文学、表演的活动、传统知识,以及相关的器物、手工制品等,还包括文化空间,例如定期组织的传统文化集会以及庙会与节日庆典等集中体现传统文化的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称为无形文化遗产,指人类通过口头或是动作的方式传承、沉淀的有民族历史且具有广泛与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其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贴合民族的特别的生活以及生产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与审美水平。相比有形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托人存在,将声音、技术以及形象作为表现方式,并通过言传身教使文化链得以传承,是一种动态化的文化,同时也是传统之中最为脆弱的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确文化特征、刺激创造力以及保证文化多样性的关键性因素,是促进各个民族文化之间彼此宽容与协调的重要因素。

2.2 民族遗产文化价值

民族文化遗产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拥有关键的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是历史的体现,拥有特定的历史条件以及时代特点,利用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客观地了解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能力、生活模式、道德水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吸收了历史时代的精华,属于民族动态化的传承,非物质民族文化的历史价值十分关键,便于了解民族不同阶段的社会以及群体生活情况。不仅如此,民间言传身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补充典籍记录方面存在的不足,便于人们及时了解之前的历史文化。第二,科学方面的价值。民族文化遗产具有十分关键的科学价值。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跨学科、跨领域的文化特征,具有较高的科学含量,是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科学技术的最佳体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可以为人们获得科学发展有关资料以及方式提供帮助[4]。第三,文化方面的价值。民族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以及种群智慧的综合,含有文化精髓,对于认识族群文化等具有十分关键的参考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客观地反映这一民族的思维方法、文化特点,展现该民族的发展脉络,是民族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社会在持续发展,文化也在持续累积,这些文化成为各个区域存在以及发展的基础。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逻辑、文化模式都有明显的差异,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多元化的特点,使得人类文化呈多样性的特征。民族物质文化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时间,在各个民族文化中形成融合以及交叉等,最终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展现了文化的多元化、适应性以及特异性。文化多元化对民族文化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同样是民族文化遗产重要的价值体现。

2.3 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并不理想,许多乡村地区的消失,使得许多民族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文化趋同现象日渐严重。乡村本身便是一种历史文化沉积的产物,不同村落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遗产[5]。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全球化发展趋势,人们和传统地域空间实现分割与重组,地域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特点由于同化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许多城市城乡产业结构的重组引发空间结构重组的现象,外来文化与城市文化对乡村传统文化产生强烈冲击,城市内的标准化以及商品化的建筑物已然是乡村空间的主导,生产生活方法升级与现代化也使得乡村文化开始被“城市化”,乡村文脉出现割裂的现象。

第二,文化基因载体的衰败。文化的形成以及演化无法脱离物质环境。现代经济设计已经出现根本性的改变,城乡结构也随之产生变化,文化发展速度与物质环境以及经济环境发展速度之间产生显著的错位问题,诞生了传统文化的乡村环境在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背景下逐渐开始衰败,所以民族文化遗产传承缺少了相应的物质环境支持。文化基因不只是需要载体进行表达,同时需要有支持其存在的历史环境。文化基因必须在特定的环境下方能展示其历史文化价值,文化基因载体建设目的便是为基因保护与传承提供存在环境。

3 基于“文化基因遗传”视角下的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措施

3.1 整体分辨民族文化遗产

整体性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是针对既有民族文化遗产予以分类,结合我国民族文化基因的各类遗传形态区分文化遗产的原型、种类以及变化[6]。其中文化遗产原型来自文化基因等效的遗传,在长期族群代际遗传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外部的影响,全部保留文化样态原本的真实性,属于民族文化遗产谱系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文化遗产类型是文化基因良性重构的产物,基于保存原本文化遗产主要形态以及特点移植少量其余文化元素,展现功能、风貌以及内容等元素重构的各种遗产种类。文化遗产变形主要来自文化在复制期间为了适应外部环境改变而出现的自发变异,或是因为受到外力的干预而产生变异,最终构成和本源文化内容、性状以及价值差异较为明显的遗产类型。故而,有关人员在进行整体性保护之前需要予以合理的筛查,将有条件修复的内容作为保护内容,无法予以修复的则需要去除。

3.2 绘制民族文化基因的图谱

多元化的文化基因,使得民族文化遗产出现多样化的特点。整体性保护工作需要重视对民族文化基因图谱的绘制,可以以此了解民族文化的遗产样态、功能等特点[7]。故而,在完成民族文化遗产识别工作之后,可以据此应用逆转录提取的方式提炼基因,同时绘制民族文化基因图。由于民族文化基因所承载的文化具有复杂性以及多元性的特点,结合民族历史发展脉络、社会结构以及文化生态等多种因素,将民族文化基因类型区分为民族聚落、民族社会、民族信仰以及民族技艺四种类型。

3.3 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具体方案

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可以具体细分为如下多个步骤。

第一,文化基因的复制环节。该环节的主要工作是培养本真的文化基因,并予以适当的修复。结合文化基因理论,文化基因复制属于基因代际传输的根本[8]。基因复制的稳定性需要保证文化基因本真性以及完整性。因此,文化基因本地以及传承环境的本真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这种培养行为具体体现在为聚落文化基因及其构建环境提供空间保护,客观记录与传承信仰文化基因,保证社会文化基因的代际传承、技艺文化基因的宣传以及传承。

由于文化基因本就较为脆弱以及容易消逝,所以文化基因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而产生变化、断裂以及基因干扰,产生各种变形[9]。为此,必须针对各种文化基因的变形进行提炼、汇总,将其中已经不可逆的突变型基因剔除,并修复能够还原的基因,确保基因传承过程中可以尽量保持原有的状态。

第二,基因的转录环节。为文化基因提供隔离保护,并建立相应的档案。生物遗传学表示将基因隔离,可以为基因的遗传提供较为独立且稳定的环境,进而保证基因的本真。在整体保护工作中,也可应用这一技术,对民族文化遗产予以整体性的隔离保护,例如部分村落、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等,以免外界对这些遗产形成冲击,保证基因转录的稳定性。而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本身并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边界,其传承以传承人代际传承方为主,所以可以采用建立档案的方式整体性保护所有传承人,同时为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

第三,基因翻译环节。文化基因良性重构与功能的嫁接。仅依靠静态隔离无法有效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可以尝试应用文化基因自由重组与嫁接的方法,促进民族文化适应外部环境改变,实现现代文明与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10]。在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基因应充分运用基因重组具有的优势,通过数次自组织重组与遗传的表达,形成符合外部环境的文化遗产种类。为此,可以依靠文化基因重组的规则,在族群生产、生活以及建筑技术等基因翻译期间,实现基因与其他民族文化基因的有机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型的基因,并加强文化宣传作用,提高基因具有的价值。

4 结语

民族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科学价值等,其传承有助于我国实现文化自信,保证我国文化的多样性。基于此,我国应结合文化基因传承有关理论知识,通过整体性分辨民族文化遗产以及绘制民族文化基因图谱等有效方式,实现民族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同时赋予其新的价值,以实现民族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传承以及发展。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基因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Frog whisperer
与文化遗产相遇
修改基因吉凶未卜
Tough Nut to Crack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聚焦物质的分离与提纯
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