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阈下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传播现状与创新对策
2022-12-07王梦辉
王梦辉
(北部湾大学,广西钦州 535011)
《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指出,要积极打造文化交流品牌,促进“一带一路”的切实发展。从文化的维度推进“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的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有效地推进我国海洋文化的传播。广西北部湾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拥有历史悠久的海洋文明和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推进海洋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助于带动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的开发,进一步促进广西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发展。
1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概要
广西与越南接壤,是中国中西部唯一的沿海、沿边的省级行政单位[1]。广西北部湾海域是中国南海西北部的半封闭海湾,也是中国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广西北部湾的海洋文化的基础为岭南的骆越文化,在与内地文化的交流中,北部湾海洋文化深受楚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的影响,其海域内的合浦港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因此,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又融合了南传佛教文化、天主教文化、近代欧洲海洋文化等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海洋宗教文化,即以海神崇拜为主的多神崇拜,包括妈祖、龙王、龙母、伏波神等。
广西北部湾的海洋文化主要集中在防城港、北海、钦州3 个城市和周边地区,广西海洋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海洋自然生态资源和海洋人文历史资源[2]。更具有代表性的海洋自然生态资源包括:海岸、礁石和海滩景观资源,如北海的涠洲岛、银滩,白浪滩等;海岛及海湾类资源,如火山岛涠洲岛、麻兰岛等;海洋生态类资源,如享有“海洋绿肺”美誉的红树林、素有“水上大熊猫之称”的三娘湾中华白海豚,以及北部湾海域丰富的海洋生物类资源,如著名的儒艮、中国鲎、文昌鱼、海马,还有举世闻名的合浦珍珠。
广西海洋人文历史资源同样丰富多彩且积淀深厚,有历史人文遗迹类资源,如合浦古汉墓群、钦州古龙窑遗址、北海老街等;有民俗文化类资源,如跨国性海洋民族——京族文化中的哈节、疍家婚礼、动人的民间传说《合浦还珠》的故事、京族的独弦琴和钦州的跳岭头、采茶戏等民间艺术。广西特有的民族特色、浓郁的南疆风情、兼容并包的文化格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历史资源,构成并丰富了广西的海洋文化内涵,在“一带一路”、建设“海洋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战略背景下,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理应得到重点建设和广泛的传播。
2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传播现状
北海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中国西部地区唯一列入全国首批14 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近年来,北海制定实施了《加强北海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行动方案》《北海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扎实推进文化建设。大力挖掘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打造海洋特色文化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如北海百年老街得到精心的维护和宣传,现已成为北海旅游的一张名片;“北海侨港开海节” 向国内外游客展示出独特的疍家文化风貌;“文化北海”建设周活动,不断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加快了北海文化的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出现了许多海洋文化产业项目,包括北海高新区文化产业园区、合浦汉文化广场、北部湾文化广场、南珠文化主题酒店、市南博物馆、贝壳雕塑文化艺术馆等。在国际传播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型历史剧《碧海丝路》获得了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并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韩国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为传播中国海洋文化、传递中国和平外交理念产生了积极影响,还成功举办了北海南珠节暨国际珍珠展、亚洲风筝板锦标赛、“一带一路”国际帆船赛等一批国际展会和赛事,在体育、艺术方面尽展海洋文化特色。
防城港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西南与越南接壤,聚居着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被誉为“西南门户、边陲明珠”。2011年防城港市就提出打造“海洋文化名市”的战略目标,近十年来借助区位优势,积极利用海洋文化资源,打造海洋文化产品,开展文化、娱乐、科学、教育、媒体等与海洋文化有关的一切活动。发展以“上山、下海、出国”为主题的特色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把金滩、白浪滩建设成东盟国际风情旅游天堂,开发中越边境沿边公路山区旅游,突出其“中国白鹭之乡”“世界四大红树林保护示范区”的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以“海洋文化”为内涵,防城港市举办国际海上龙舟节、京族哈节等各种民俗文化节活动,以及“中国海洋文化论坛”,促进了中越边境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海洋文化的推介和传播。为打造“海洋文化名市”,防城港市重点做好海洋文化服务,建成了海洋文化博物馆、市文化艺术中心、北部湾海洋文化公园、伏波文化公园、海洋诗词碑林等一批具有海洋文化特色的文化场馆和主题公园。此外,防城港市加大在海洋历史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力度,对古镇古街、名人故居和古运河进行了保护和维修,京族独弦琴弹奏艺术和京族哈节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特别是京族哈节已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
钦州是“一带一路”南向通道陆海节点城市,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前沿城市,钦州近海不靠海,但海洋文化积淀深厚,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些年来海洋文化的建设和传播得到了钦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钦州市政府加大对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和修缮,如修复钦州市现存最古老的兼具中西方特色的骑楼建筑,打造凸显海洋文化特色的老街步行街,在国庆节等重要节日期间举办文艺表演、美食品鉴等活动;还有对钦江坭兴陶古龙窑址、广州会馆、占鳌巷苏廷有旧居、平南古渡码头等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并配套建设了旅游基础设施与功能服务设施,把钦州的众多文物点转变为游览景点,形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精品旅游线路,让市民深入了解钦州的历史文化,增强市民自身的文化自信,提高市民的海洋文化意识。钦州市依托海洋自然资源,注重海洋旅游业的开发,定期举办三娘湾国际海豚节,宣传对白海豚的保护;同时开发海洋文化产业,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此外,还创新性地举行了海洋文化进校园活动,钦州市第八小学将“海洋文化”作为办学特色,既普及海洋基础知识、讲述国家的海洋疆域特点,又把钦州与海有关的典故讲给孩子听,让孩子们以中国有海为荣、以钦州有海而自豪。北部湾大学,作为钦州市唯一一所公办本科院校,也承担起了研究与传播海洋文化的重任,2014年正式成立“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中心”,聚焦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经济与文化互动、海洋民俗文化等方向的特色研究,产出了一批研究成果,注重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对外宣传。
3 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
3.1 文化传播手段和报道内容单一
文化的活力依赖于大众,缺乏大众的参与和关注,文化传播受到诸多阻碍[3]。新媒体时代,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日趋盛行,但广西北部湾地区的文化传播主要还是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且报道的内容和数量非常有限,在“百度”网站中以“广西海洋文化”“钦州”“北海”“防城港”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所得到的信息多是海洋文化学术论文或北部湾的经济开发,对海洋文化涉及较少,仅有的一些新闻报道还是几年前发生的事情,更新速度远远滞后,在微博、微信公众号上更是少见,这直接导致人民群众海洋文化意识的普遍缺乏。
3.2 对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重视力度不够
虽然广西在中国海洋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海洋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富,但现有的有影响力的海洋文化遗迹普遍规模偏小,分布相对零散并欠缺保护。随着广西沿海工业化的发展,传统的海载体正在缩小,如渔村、海传说、海图谱、海民间传说、航海故事。究其原因是政府和学者对海洋文化遗迹的保护和重视力度不够。以钦州老街为例,建于19世纪的老街是钦州最古老的街道,但一直都未受到保护和维修,很多骑楼或已被住户改建失去了原本的建筑特色,或已年久失修变成危房无法住人。
3.3 海洋文化资源内涵开发和挖掘不足
目前,广西的海洋文化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传统生态系统中的海洋文化资源,对海洋文化资源及其内涵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入的研究。海洋文化的对外传播只局限在文化展示、滨海旅游观光、简单的海洋文化类加工纪念品、会展节庆活动等表演层面,不少庆典活动经济味太浓,内容缺乏创新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对于海洋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推广海洋文化走向世界等方面还缺少创新性的思路,从而造成了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局限性。
3.4 海洋文化的产业化程度较低
文化产业是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媒介。广西海洋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开发水平较低,对海洋文化的传播一直没有起到较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为:第一,没有形成知名的海洋文化品牌和优秀的海洋文化企业。传统的合浦南珠品牌没落后就再没有形成新的品牌,钦州的坭兴陶与其他三大名陶相比,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比较弱,规模较小。第二,产业界限不明确。当地政府和多家公司缺乏该地区海洋文化的正确定位,他们热衷于投资各类项目,没有经过仔细的考察,随机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经验,没有将海洋文化产品的开发作为重要的事情,使之同质化,有的项目建好后还没有投入使用就已经荒废。第三,全国闻明的重点旅游景点少,旅游项目缺乏创新,旅游资源的开发大多还停留在低层次,海洋景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力较国内其他沿海城市还非常弱。因此,广西海洋文化产业对提升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影响、推动北部湾海洋文化对外传播的作用并不明显。
4 推进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传播的对策建议
4.1 创新多元协同的传播模式
首先,改变传统的粗放式的文化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由单一的政府为主转变为政府和民间团体、企业相互配合的多元协同的传播主体,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海洋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亲和力和影响力。其次,传播手段要将传统与现代的传播媒介有机结合,在新冠疫情期间,更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可创建海洋文化微信公众号,向大众普及海洋文化方面的知识,还可充分利用视觉传播,如通过抖音短视频、抖音直播来宣传广西的海洋景点、海产品和特色节庆活动等,或者拍摄海洋主题记录片,将广西特有的海洋文化形象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满足新媒体环境中受众的需求。
4.2 加强海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对广西特色海洋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传承发展的原则。首先,考虑到广西海洋文物的散居特点,有必要做好文物调查,系统整理海洋文化资源,根据海洋文化资源的地位和特性,保护和发展多种文化遗产;其次,制定相关政策和地方性法规,尤其要重点保护那些濒危的和散落在口头文学、信仰观念及口述资料中的海洋文化资源;最后,可以考虑建立北部湾海洋文化数据库,以文化种类进行建库,数据库中的文件可以是传统数据,如书籍、图片、文本、口述故事、图表、音频、视频等,也可以使用新技术来多维显示海洋文化的包容性和广度,全方位反映北部湾海洋文化丰富内涵,构建北部湾海洋文化保护和传承平台[4]。
4.3 加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广西沿海有大西南数亿人口做支撑,如果能整体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必定能把北部湾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海洋旅游胜地。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发达沿海地区及西方海洋国家的成功案例。一是运用现代高科技开发海洋自然资源,要开发多种旅游项目,譬如坐游船深入海洋欣赏大洋风光、坐潜艇观看海底风光、开办大海游钓项目、开办海洋疗法中心等;二是积极发展人工海洋艺术建筑、海洋历史名人、历史活动遗址、海洋文化博物馆等海洋文化景观,同时,再造一些人文景观,如建造广西特色的“天妃庙”、重新建立“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标志,其中北海已开发的广场贝雕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三是还要大力开发极富特色的海洋民俗风情旅游,这会受到异域、异文化圈的游客的青睐,如广西沿海的疍家人风俗就很有特色,还可以举办每年一度的海鲜节,最关键的是要精心设计系列项目,在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产生联动效应[5]。
4.4 建设海洋文化教育与传播基地
北部湾大学作为一所以海洋性为特色的高校,建立海洋文化教育普及基地,承担加强广西海洋文化教育普及的责任是完全可能的。海洋学校的海洋文化教育普及以大学生和普通人为主要教育对象,以海洋文化为教育内容。促进海洋知识的大众化和弘扬海洋意识[6],可以从3 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建立海洋博物馆,积极利用科技海洋等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援,推进海洋文化庆典、海洋博览会大众化活动,面向中小学生,吸引普通游客和外国游客,加强公众对海洋的认识。二是组织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海洋文化研究及学术交流活动,扩大北部湾海洋文化研究影响。三是运用数字技术及其他新的媒体方法制作海洋文化视频、动画、微电影等,通过基地网站发布,并在博物馆平台上展示海洋基础知识、讲述海洋故事、传播海洋文化和海洋精神。
5 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具体实施,不仅对广西海洋文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广西海洋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渠道。当前,不论国内传播还是国际传播,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都还远远不够。对此,我们要认清现实,积极探索广西海洋文化传播路径,以科技带动文化,以教育传播文化,以外交推广文化,努力提升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的国内地位,加大以面向东盟国家为主的国际传播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