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2022-12-07李洵

西部皮革 2022年17期
关键词:彝族服饰实训

李洵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615000)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校设计专业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所有专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

近年来,社会对本科层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随着经济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已从理论上的通识教育逐步转向应用型复合型的专业教育和实践技能培养。特别对于地方性本科高校,在遵循专业教育的学术性、基础性的原则上,还要求增加地方特色性,以保证培养人才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做出一定的贡献。“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就是高校立足本土,发挥地域优势开设的特色设计类课程。课程的学习一方面通过设计服务地方,有利于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在大思政课程背景下,利用彝族服饰优秀手工技艺中所蕴含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文化、专业、社会等方面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增长,助力建设文化强国。

1 “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特点

“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是立足服务地方,以传承和发展彝族优秀服饰文化为导向,旨在让学生深刻理解彝族传统文化,掌握区域性民族优秀传统手工技艺,能够将彝族服饰文化及手工艺运用于专业设计领域的专业选修课程。彝族服饰中包含着独具魅力的传统元素、传统纹样、传统色彩体系、民俗文化等基本形式语言,同时作为中华优秀服饰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手工技艺中还蕴含着重要的民族思想观念、地方人文精神。相较于其他设计专业课程,本门课程具有显著的课程思政优势,能够将技能传授与素养培育相结合,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元素,达到润物无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

2 “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深度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将思政课堂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前提。中国传统服饰经历了数千年的漫长路程,在发展过程中一直遵循着实用性、适用性、象征性、审美性的协调统一。彝族服饰作为中华民族服饰的一部分,是遵循民族的发展脉络而传承,经历了民族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是民族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服饰中所蕴含的文化与技艺,是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摸索出来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一图一案皆是文化,一针一线都是历史。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的思政元素便可从文化与技艺两方面提取。从文化方面,彝族服饰的形制、图案、工艺都是彝族文化的缩影,通过彝族服饰文化引导学生提升设计作品文化内涵,有利于强化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建立文化自信,激发爱国主义情怀。从技艺方面,彝族服饰的制作精益求精,在方寸之间所体现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都是值得学习的。

2.1 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荣誉感的统一,是获得个人自信的精神内核[1]。彝族服饰作为中华少数民族服饰之一,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可作为展现悠久历史文化的媒介。服饰背后隐藏的制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是有温度、有内涵的文化载体。在利用彝族服饰课程培育爱国主义情感过程中,对彝族服饰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是必要条件。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彝族服饰起源、纹样的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根基,体味传统艺术、民族风情,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区别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认识到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规律,理解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大意义,树立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2 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概念常常强调的是在民族手工艺中手艺人的重要价值。这里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彝族服饰制作过程当中,围绕拥有者、使用者的生活需要所展开的思考与制作。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是人们在辛勤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具有时代特征、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坚持着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健康生活的精神文化内核。彝族服饰在形制、图案、色彩等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制作理念。在民族传统手工艺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沉浸式的感受到“以人为本”的设计制作过程,深刻体会“设计来源于生活,再到生活中去”的含义。

2.3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在工作中需要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它是一种职业精神,也是工作者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可体现为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开拓进取、孜孜不倦等优良品质。彝族服饰刺绣技艺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特色传统工艺,大多特色鲜明,制作精良。高品质的手工技艺作品能够让人感受到制作者对制作技艺的高标准,对产品的精雕细琢,以及持之以恒把每一针一线做好、做细的精神。课程可充分抓住民族传统服饰中的这一显著特点,将工匠精神作为导向,融入知识讲解、技能传授、设计实践的各个方面。教学中亦可通过优秀手工艺案例的引导,用彝族服饰非遗传承人的经历,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意识到任何一项设计作品都需要长时间的钻研,反复的推敲才能完成的,以此激发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社会责任感,使其学习和注重工匠精神。

3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3.1 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

在课程思政的实践当中,需要统筹提高所有教师的思政意识与能力。高校设计专业大部分教师的学术背景较为单一,基本只建立在系统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上,思想政治理论基础知识学习不系统,对课程思政的概念、内容、形式等还缺乏全面的认知与理解,课程大思政的意识不强。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成为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思政有效开展的当务之急。高校需多为教师提供思政课程学习机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思政培训,掌握思政基础理论知识。高校还可鼓励教师申报思政课题,以研促教,激发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自觉意识,保证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主动性。

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过程中,教师需坚持潜心问道与社会发展相统一,教师在注重知识与技能的综合素养提升过程中,与时俱进,才能够将课程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思政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向,终坚持教书与育人价值观的统一,在思政理念引导下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将思政价值理念融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逐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艺术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实现知行合一。

在“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中,首先需强化学生的彝族服饰理论知识,了解彝族服饰的发展背景、文化与特色,并在充分掌握彝族传统服饰手工技艺的前提下将其充分融入艺术设计中,让学生能够了解彝族服饰悠久历史、传承彝族服饰传统文化、感受彝族文化的魅力;其次,要通过设计实践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身体验,形成共情,树立爱国主义情操;最后,要让学生在再创造过程中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目标,进一步提升学生爱岗敬业、专注求精、敢于创新的工匠精神。

3.2 改革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彝族服饰基础技艺,属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的技能掌握需要通过反复的学习训练,这使得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多以实训实践的方式,常导致学生的作品只注重形式,缺乏内涵和价值。实践的基础是理论,学生只有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作品。高质量的作品一定是文化内涵和设计形式并重的产物。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密切关联,它们在课程教学设计应占有同等比例。“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的理论教学需包含民族文化、图形纹样来源及意义、技艺的形成与变迁等具有深刻文化核心内容,这才能支撑技能实践的开展,浮于表面的图形复制,技艺复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设计的要求。只有加深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的设计实践活动,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理论中掌握文化,在实践中掌握技艺,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真正使学生理解民族手工艺的文化脉络和精神内核,达到教和育的作用。

3.3 结合思政内容丰富教学模式

基于艺术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多元化目标和要求,必然需要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艺术实用性,实践性课程能够采用的教学方式较多,如混合式课堂、社会实践、工作室制教学、项目制教学等,其思政内容的融入亦可随教学模式的更改而变得更加灵活。

3.3.1 “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法可以合理解决课程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课时紧张的难题,拓宽课程思政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在全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带来了“云+网+端”的新型基础设施,这为教学资源分配难题提供了解决途径[2]。教学资源及获取途径的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去实现学习过程和结果,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线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的准备需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除课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可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设计相应的自主学习内容,以启发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要进行网络教学资源筛选、学习,实现“互联网+”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有效融合。

3.3.2 工作室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以市场主导需求为前提。在市场导向下,各本科艺术设计专业高校都在推进工作室教学机模式。工作室是一种较新的设计教育形式,可集教学、研究、设计、开发实力为一体,往往以研究成果为导向。工作室教学由理论及实践能力较强的老师团队担任,对设计专业的某个学科进行研究。学生在工作室教学模式中可选择自身擅长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并在工作室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的学习,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真实项目的讨论和研究,形成主动参与教学的习惯,培养优秀的学习和工作品质。同时,工作室教学实践任务的设置更具有灵活性,如采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博物馆了解优秀民族文化;创作一系列民族优秀文化再创作等正能量设计作品,并进行学习成果的线上展示与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塑造其人格,从而真正实现课程思政铸魂育人的目的。

3.3.3 赛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属性为专业选修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学习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将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再设计,从而服务于人民的社会生活。通过参加全国性、地方性设计比赛,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创意性和适用性,培养专业学习兴趣、开发创造潜能、激发创新精神,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同时,教学内容可融入教师科研内容,吸纳学生参与研究工作。学生进入教师研究团队,协助教师完成科研工作,能够达到学研相长的作用。通过具体项目与比赛实践教学,增强学生对设计各个环节的把控、协同管理能力,也是专业思政课程的重要内容。

3.3.4 建立完善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是教学流程的最终环节,是考查教与学完成度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直观表现在学生成绩上,其根本目的是教育评价。“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属于非闭卷考试类课程,课程教学评价不能一锤定音,宜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指采用非正式考试或单元测验的形式来进行评价。彝族服饰创意实训课程教学目标分阶段性,对服饰文化、服饰技能、服饰创意三个阶段内容设定不同的思政教育目标,又通过不同的实践项目进行阶段性测验。思政评价在阶段性测验中,以课程阶段性成果为基础,通过阶段性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考评的形式来完成,应尽量客观地综合学生课上与课下的学习过程,形成完整闭环。

这种评价方法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思想品德表现进行阶段性评价,多个连续阶段性评价综合成评价结果。教师也可以随时了解学生在思想上的进展情况,为教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提供参考。

4 结语

高校专业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需要针对每一门专业课程特点,提取思政元素,改革和完善思政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课程思政教学工作真正的落地见效。

猜你喜欢

彝族服饰实训
彝族海菜腔
动物“闯”入服饰界
基于OBE理念的工程造价实训课程教学探索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项目驱动的启发式程序设计实训探索与实践
彝族荞粑粑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现代通信实训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