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化学学困生成因及转化*
2022-12-07闫素双张换妮卫粉艳
闫素双,张换妮,李 伟,卫粉艳
(宝鸡文理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学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能力低,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基本要求的一类学生。与一般学生相比,这类学生通常表现在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差、学习方法不恰当、认知能力不足等方面。在初中阶段,化学作为一门新增学科,内容多、知识碎,连贯性极强,一环套一环,一旦某个环节出现薄弱点,就会导致后续学习的困难性提高。良好的化学学习需要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不强,难以构建知识框架,使得一部分学生出现听不懂、不想听等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出现了化学学困生现象。
“双减”是2021年7月由国家颁布的一项针对教育整改的政策,“双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二是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这一政策的实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地就全部转向了学校,而学校的学习活动集中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
新课改倡导的核心素养是一种整体规划,要求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了化学学科价值、学科核心知识点、基本思维方式、科学研究体系等几个基本要素[1]。这几个要素相辅相成、各尽其职,以学科核心知识点为重心,挖掘化学学科价值,发展学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双减”政策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是一种新型挑战,对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化学学困生的成因及分析
化学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在化学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每个阶段每个班级都会出现化学学困生,这也反映出化学学习过程中在学科、学生、教师、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1 化学学科方面
化学,作为初中阶段的新设学科,不同于其他科目,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也是理科中的文科,学习方法不同于语文、物理等学科,不仅需要理性思维,还需要背诵记忆[2]。化学学科本身知识点琐碎,但又联系紧密[3],前后章节环环相扣,任何一章节薄弱都会影响到后面知识的学习。例如,化学实验的学习,需要掌握化学反应的原理、现象、结论,以及实验操作细节,其理论性强,需要学生深度剖析,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仅仅依靠死记硬背是无法达到学习效果的,事倍功半;原子结构及元素的学习需要以记忆为主,内容简单,但是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更好认识离子、学习化合价、理解元素性质,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1.2 学生方面
其一,学生的思维归纳能力还未成熟,难以灵活运用,而化学的学习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能力的欠缺使得一部分学生学习困难。其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是最好的品质。中学生对化学的认知存在片面性,未能建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的薄弱也导致学生难以坚持,学习意志力不强,甚至想放弃。其三,没有正确把握化学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不记忆或者只记忆不思考都不能学好化学。其四,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心理发展不稳定[4]。有些学生学习稍有困难便自主放弃,有些学生内向怕出错,怕老师,有问题也不敢询问老师,日积月累,这些问题就成了学生过不去的横沟。最后,进入初中后学生学习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增加,过多的学习内容和过重的学习压力也使得学生心力憔悴。
1.3 教师方面
农村教师流动现象严重,教师流失,师资得不到及时补充,教学质量下降[5]。新入职的教师一方面勇于创新,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但是受到农村教学条件的限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新教师的实践经验匮乏,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年轻教师不能及时准确把握学生特点,最大化落实因材施教,将最新教学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教师和同学一样面临着升学压力,为了顺利把学生送进高中,可能会把关注点放在成绩较为优异的同学身上,长此以往,便无力关注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
1.4 学校方面
首先,实验是化学学习的一大特征,实验教学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农村学校实验室设施不完善,缺少仪器和试剂[3],不能满足实验教学要求。其次,教学设备落后,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学习要求。学校的学习资源提供不充足,除了教材和教辅书,没有其他自主学习资料,学习内容单调。最后,在课程设置方面,化学学习时间短,任务重,学习时间不足一年,却要掌握整个中考内容,学习负担重,对于学习能力低的学生就显得更加吃力。
1.5 环境方面
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学校营造的学习环境至关重要,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人一种内在推动力,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班级氛围,教师要尽可能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给出及时的指导建议。农村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一般,留守儿童居多[4],还有一部分家庭成员不和谐,父母离异,这些都导致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也没有多余的财力和精力投入[6],这就导致学生的学习问题在回到家后不能及时解决,无法得到针对性的辅导。家长的爱莫能助再加上学生自身的自制力不强,导致回到家的学生就像脱缰的野马,一头扎进虚拟网络,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睡眠时间,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神,久而久之,学习问题愈发突出。
2 基于“双减”政策的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2.1 增强学科理解,重视素养教育
化学老师首先是教师,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作用,然后才是学科教师。作为一名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老师,增强化学学科理解能力是关键。首先,要清楚化学学科的理解对象是学科知识,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对物质性质和变化描述表征及应用。例如,认识到原子是在微观角度对物质的表征。化学思维和方法也是化学学科的理解对象,例如,能从化学视角认识能量变化。其次,教师要能将化学知识联系起来,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使知识结构化。最后,能将化学学科知识、化学思维和方法进行结构化,形成系统性认识[7]。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给学生传授化学学科知识以外,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特的化学思维,引导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挖掘化学知识的潜在价值。例如,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可以运用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探究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2 注重人文关怀,落实因材施教
孔子说:“有教无类”。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和潜力,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绽放精彩。父母和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陪伴者和引导者,应该给思想尚未成熟的孩子正确的引导和足够的关怀,尊重他们,爱护他们,及时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发挥学生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认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化学学困生来说,最大的困难是思想问题,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差生是有区别的。所以人文关怀尤其重要,要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相辅相成,只有有教无类的因,才有因材施教的果。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有的放矢的进行差别教学,扬长避短,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做到精准教育。
2.3 落实“双减”政策,合理安排作业
“双减”政策是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而出台实施的,在此背景下,传统的题海战术已经不再符合学生发展要求。新的政策背景下,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目的性,作业设置要少而精,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要能从大量习题中抽选出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发展性和创造性的作业,能根据学生发展需要提供多样性作业。作业布置后的处理也同样重要,作业完成情况可以反映出学生的知识点的薄弱环节,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查漏补缺,有针对性的辅导作业,对于作业完成优秀的同学要及时表扬,树立班级榜样,激励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实现学困生的转化。
2.4 做好环境建设,营造和谐氛围
“孟母三迁”只为选择良好的教育环境。事实证明,学习环境确实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化学学困生的转变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舒适的环境给人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引导学生向着既定方向奋斗。一方面,家是温暖的港湾,是孩子的坚强后盾。家长要和孩子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给予孩子足够的关心和适时的引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性格。另一方面,师为长,必敬而学也。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必须规范自身、做好典范,带领学生营造积极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对待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赏罚分明,恰当合理的给予学生奖励和表扬,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让学生认为学习可以有回报,有收获。
在化学学习中,尤其要注重实验环境的构建:例如在进行化学物质性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严谨的、专业的探究环境,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责任感等综合能力,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5 加强资金投入,强化教育后盾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撑,尤其是农村教育,人口众多但资源不足、设备落后,基础学科建设更是需要资金投入。在化学教育方面,实验作为化学的一大亮点,应充分发挥其实践指导价值,应尽可能加强实验室建设,确保足够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为学生提供实验的条件和环境。其次,还应重视教研投入,为教师提供交流和学习机会,提升教学技能和实验技能;最后,应通过多种渠道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满足各类学生学习需求。
3 结语
学困生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学困生的转化也不能一蹴而成,需要持之以恒、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只有解决形成的主要矛盾,在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才能达到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