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
2022-12-07林玲钰
杨 亮,林玲钰
(1.闽江学院 数学与数据科学学院,福州 350108;2.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州 350108)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延续不断的精神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是实现国民公民身份和民族情感认同的重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1]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峥嵘百年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爱国奋斗百年史、爱国主义教育百年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俱进、守正创新,形成了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概言之,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指导;二是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三是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原则;四是坚持以国际主义为道义;五是坚持以爱国主义制度体系为保障。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爱国主义思想涵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爱国主义思想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爱国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其阶级理论、国家理论、人类解放理论中所体现的爱国主义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重要论述为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锚定了价值方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为指导,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爱国主义的重要论述和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爱国首先要坚决捍卫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思想,为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全世界被侵略和压迫民族的爱国主义者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围绕“爱什么国、救什么国”等问题,形成了以救民族危亡、求国家独立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思想,旗帜鲜明地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明确了爱国主义的内容和前途。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带领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揭开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
(二)爱国实践需要建立统一战线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其著作中阐发无产阶级在革命时期需要与不同阶级联合的观点,从思想原则上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实践以至整个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与其他被压迫民族。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列宁继而指明“没有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以至全体劳动群众自愿要求结盟和统一的愿望,战胜资本主义这一事业是不能顺利完成的”[2]222,都表明了无产阶级在爱国实践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另一方面,要团结其他阶级中的积极力量。其中农民是无产阶级首要的、天然的同盟军。“无产阶级革命就会形成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3]769在百年爱国主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和运用国民革命联合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爱国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激发了各阶级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坚强的战斗力,有力支持了党和人民的爱国主义事业。
(三)爱国主义要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作为国际主义战士,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剥削阶级“虚假的爱国主义”,更加强调无产阶级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服务、服从于“虚幻的共同体”,具有狭隘性和虚伪性。而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突出地体现了无产阶级国家的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与国际主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爱国主义的狭隘视野,引导中国共产党人把爱国主义及其教育实践放到世界历史发展的视域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爱国主义是国际主义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实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爱国主义同国际主义相结合,巩固新生政权,保护人民利益。“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在国际主义指导下的加强民族自信心的爱国主义。”[4]171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表现为既不闭关自守又不崇洋媚外,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做好中国自己的事。“这种爱国主义,把中国的前途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5]482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思想也实现了中国化。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及其教育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毛泽东的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国际主义特点和中国风格,展现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特质,推动了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初成体系。邓小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创性地把爱国主义的阶级话语转化为人民话语,和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展开积极斗争,突出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江泽民应时代需要,把爱国主义纳入民族精神的核心,高度重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胡锦涛回应实践课题,把爱国主义嵌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人民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习近平关于爱国主义重要论述的原创性贡献是多元的,主要表现为阐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关联。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爱国主义思想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教育的历史主线和基本内容,为党的百年爱国主义实践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时期有不同主旨和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6]36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这一核心主题,沿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丰富不同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涵、实践方法和渠道载体。坚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革命战争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表现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推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进程,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是救亡图存,广泛发动一切力量投身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中。
早在建党前夕,共产党早期组织就通过创办《劳动界》《劳动音》等刊物以及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启发工人的爱国情感和阶级觉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高举爱国主义的革命旗帜,“继续坚持革命,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积极领导人民进行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这一时期的教育政策转变为“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7]356。此外,中国共产党人还通过拍摄爱国进步影片宣传爱国精神,如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就对动员人民奋起抗日救亡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提出了“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宣传党的革命主张和建国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各界群众的革命斗志,为全国人民的爱国行动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和行动指南。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中表现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是与社会主义教育相结合,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心是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全党和全国人民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中。《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就对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行各业如何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针对性要求。经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人民服务等观念深入人心,过渡时期总路线在全党获得统一认识,也得到全国人民的拥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全面、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尽管“文化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党的爱国主义教育事业,但总体上看,爱国主义教育努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激励了全国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时期所形成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面貌弥足珍贵,续写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图谱,为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逐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表现为实行改革开放,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把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引导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
20世纪9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发展使人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党中央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并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重点对象等作出较为清晰的界定。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要在全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这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持续发展并最终形成系统制度奠定了基础。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明确了爱国主义在民族精神中的核心地位,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角度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国防教育等新战略,从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载体角度提出发展红色旅游、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等新观点,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内涵,有效地引领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进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明主题,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崇高使命。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进入了全面推进的发展阶段,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坚持政治立场与价值主张相统一。既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根本政治立场,又坚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价值主张。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促进教育内容与时代主题相契合。立足于新的历史方位,构建了时代化、个性化、民族化为主要特征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体系,确立了包括时代发展主题、新中国历史图谱和民族文化传统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8]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倡导聚焦青少年与辐射全国人民相结合。以“聚民心、育新人”为使命任务,将爱国主题贯穿育人的全过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尤其重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引导青少年不断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把个人的奋斗轨迹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三、坚持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为原则
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思想的理论红线,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一)爱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相统一
“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最高风范。”[9]581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生动写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主导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通过制度设计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社会主义制度三者在国家发展建构的历史中实现了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党,自成立以来,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提供了崭新的、坚实的理论基础。“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10]1516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爱国主义思想引领中国人民寻求救国、富国、强国的理论和方略,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历史,使中国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因此,爱国,必须而且应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共产党就是热爱中国的集中表现。
(二)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扫除了长期以来累积的制度弊病和精神障碍,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社会面貌,为建设新社会创造了必要的社会条件。中国的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人的爱国主义不同于历史上爱国主义的地方,不仅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爱国主义,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11]10社会主义的爱国主义教育,更加强调集体主义,要求人们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投身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在我国,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是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12]127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以加深人民群众对国家性质、发展道路、奋斗目标的认知和理解。新时代爱国主义旗帜鲜明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本质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三者的高度统一。
总之,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中国与爱中国共产党相一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历史必然,是无数中华儿女和爱国志士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深刻启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一以贯之地坚持这条根本原则。
四、坚持以国际主义为道义
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命题。中国共产党是以人类解放为使命的政党,肩负着国际主义的道义和原则。中国共产党的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命题,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维度和世界视野。坚持以国际主义为道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
早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主张中国人民应当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最前线。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朝鲜人民反抗美国武装侵略、保卫国家安全,中国共产党决定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为了争取最终胜利,党中央在全国人民中积极开展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保和平、为祖国,就是保家乡”的宣传口号极大地激发了各阶层人民的爱国热忱。“抗美援朝运动使全国人民受到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大大提高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3]389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既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推动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在中国实现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结合作为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重要出发点。邓小平、江泽民提出的和平发展时代主题、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构建,胡锦涛提出的和谐世界构想,都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的辩证统一。“我们的斗争一直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我们也一直支持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解放斗争,一直支持世界和平事业和人类进步事业,一直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14]873-8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表现为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将爱国主义精神同国际主义精神相结合的世界观。这不仅有利于冲破狭隘民族主义的自我封锁,涵养更加自信、理性、包容的大国国民爱国心态,而且从更高的历史站位和更广的国际视野弘扬了一种集“民族性、合作性、共赢性”为一体的爱国主义精神。[15]
五、坚持以爱国主义制度体系为保障
爱国主义的法律、法规、政策是保障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落实的根本依据和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开展。坚持以爱国主义制度体系为保障,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条基本经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一次从国家根本大法层面明确将“爱祖国”列为国民公德之首,为新中国的道德建设指明了总体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党的爱国主义教育初步形成了包含法律法规、纲要通知、意见条例等多种形式在内的制度体系[16],为培养一代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力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党中央通过下发《关于在企业中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指示》《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等文件,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紧密结合,教育覆盖面从农村逐步拓展到学校、军队和企业各领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高潮,有效引导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牢固树立爱国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强化爱国行为。
改革开放后,党的爱国主义教育逐步向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推进,各行各业都对爱国主义教育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如《关于新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决定》《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文件,都对不同教育对象提出了针对性要求。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为顺应国家发展需要,党中央颁布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爱国主义的道德属性和规范功能。2006年,胡锦涛提出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作为首要要求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体现了爱国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谱系的重要位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统一了思想基调,从战略层面为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整体性指导。之后,党中央相继颁布《全民国防教育大纲》《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等文件通知,全面推动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在全社会范围内有效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爱国主义教育更加重视制度化建设和法治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新内容、新形式、新载体、新思路对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内容、重点对象、实践载体、氛围营造、组织领导等进行了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还充分发挥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的指引、约束和规范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入法治规范轨道。通过颁布《国歌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等法律权威,依法依规处理相关危害国家的犯罪行为,推动教育引导、实践养成与法律保障紧密协作,旨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发展。
六、结语
百年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旗帜,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题,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推动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事业进入全新的历史时期。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踏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历史将继续证明,在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引领下,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引导下,中国人民必能凝心聚力,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