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发展阶段继承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
2022-12-07李善民
李善民
2021年11月11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决议》提出“两个确立”,其中一个是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决议》明确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习近平同志对于关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其中习近平经济思想是这个思想宝库中耀眼的“珍珠”。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但是,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没有改变。进入新发展阶段,亟需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引领中国未来的经济建设。习近平经济思想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全新阶段的伟大实践中淬炼而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创新,是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写入《决议》,意味着新时代全党全国人民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伟力,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理论指引。
一、立足新发展阶段
新发展阶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是我们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和国家正处于“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习近平经济思想正是发轫于这个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发展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中。
从国内实际来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今非昔比。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过60%,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1)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求是》2021年第9期,第6-9页。我们国家已经具备实现更高目标、让人民过上向往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着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局面。我国经济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积累,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深刻的变革就是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
从国际形势来看,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回头浪”不断涌现,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摩擦成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围堵”“贸易壁垒”长期存在,甚至会愈演愈烈。显然,靠进口核心技术、出口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加之,受全球疫情蔓延的影响,全球产业链发生局部断裂,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因此,要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必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
二、贯彻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灵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主题,每个时代都在呼唤自己的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这个变革就是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就是指挥棒、红绿灯。贯彻新发展理念,不能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实现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7页。
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指示,就是科学运用新发展理念的最好注解。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一直引领全国发展潮流。进入新时代,广东如何继续引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东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广东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不仅没有陷入停滞“怪圈”,反而大踏步地向前发展,同时长期坚持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早期的对外开放主要以商品和要素流动开放为主,更多的是将国外的企业“引进来”。进入新发展阶段,需要站在新的历史高位上,思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问题,需要更加主动地对标最新国际经贸规则体系,需要由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而且,还应充分发挥我国超大市场规模优势,参与构建规则体系的话语权,积极主动“走出去”,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建设“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而做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于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推动互联互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链接起沿线国家。以中欧班列为例,“中欧班列”已开行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3个国家175个城市,运输货品达5万余种,将中国生产的生活必需品和生产资料及时送达欧洲,同时也为欧洲企业对华出口提供便利。“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使得重庆、成都、郑州、西安等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能够融入全球价值链,内陆腹地变成开放的前沿。“一带一路”倡议还带动沿线国家的发展,中老铁路的开通,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主要生产和消费地区联系起来。据2020年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从陆锁国到陆联国,解锁中老铁路联通性的潜力》,中老铁路开通将带来巨大的物流成本优势,预计昆明至万象之间的陆路运输价格将降低40%~50%。“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是共同富裕之路,已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平台。
二是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打通国际国内双循环连接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2020年,我国自贸试验区数量增至21个,范围包括63个片区。自贸试验区已然成为制度创新的高地。在投资便利化方面,自贸试验区推行“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负面清单”经过了7次修订,特别管理措施由当初的190项压减到现在的30项,并将进一步“清零”。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动“改革试点”成效显著,国家层面先后发布6批改革试点经验、4批最佳实践案例,共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达到278项。习近平总书记还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2021年6月1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在国家立法层面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作出一系列制度安排,为自由贸易港建设夯实了制度基础。海南自由贸易港的蓬勃发展,将为世界共享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提供更大的平台。
三是积极推进国际经贸规则制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2年1月1日,全球规模最大的自贸协定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正式生效。RCEP成员国总人口达22.7亿,GDP达26万亿美元,出口总额达5.2万亿美元,均占全球总量约30%,(3)《商务部:中国已完成RCEP核准 成为率先批准协定的国家》,https:∥m.gmw.cn/baijia/2021-03/22/1302181704.html,2021年12月10日。这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量将形成一体化大市场。RCEP成员国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有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坚守和弘扬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让一些最不发达国家也能享有发展的权利。2020年11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表示,中方将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向世界再一次表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中国市场是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中国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进博会。第四届进博会共有58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参加国家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家参展商亮相企业展。中国愿意与世界分享发展的成果,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破解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难题入手,实现由要素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积累,我国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创新基础。据统计,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10154.5万人,规模继续保持世界第一。(4)《我国科技人力资源规模保持世界第一》,http:∥www.gov.cn/xinwen/2020-08/13/content_5534435.htm,2021年12月10日。人才是第一资源。破解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难题首当其冲是如何将科研队伍能效发挥到最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破解教育和科研领域“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从国情出发,从中国实践中来、到中国实践中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再者,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资源分配方式,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政府不能主观臆断,替企业选择技术创新的方向,只有依靠企业不断去突破创新,才能够甄别出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企业。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创新,解决关键技术设备“卡脖子”问题,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要勇挑重担、敢打头阵,勇当原创技术的“策源地”、现代产业链的“链长”。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传统依靠要素投入的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其结果就是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以钢铁行业为例,2020年我国粗钢产量10.65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0%还要多,(5)《2021年世界钢铁统计数据》,世界钢铁协会出版,2021年6月,第46页。但产能利用率却只有60%左右,高端的钢铁产品仍然需要进口。类似状况也出现在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这些行业整体的技术差、能耗高、污染重,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电子信息制造业为例,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总额突破12万亿元,但是大多企业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面临芯片、工业软件等“卡脖子”难题需要解决。所以,必须从供给端进行改革,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突破产业瓶颈,为市场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协调发展。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城市群发展战略。据《深圳特区报》2021年4月22日报道,截至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比2017年增加1.4万亿元;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达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广东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3万家,比2017年增加近2万家。同时,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对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意义重大。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经济腹地的发展程度,通过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助推中西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