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消息应是记者基本功
——《好新闻的味道——中国新闻奖消息作品赏析》后记

2022-12-07朱建华

武汉广播影视 2022年7期
关键词:新闻奖获奖作品消息

朱建华

2021年4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原副署长、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热情作序推荐的《好新闻的样子》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多位媒体人读后撰文肯定,京东、当当等网络平台上网友评价超过3000条,好评率近100%,面世一年先后3次加印。

面对远超预期的社会反响,要特别感谢那些致力于以内容生产为根本的媒体人对《好新闻的样子》一书给予的厚爱与支持。在各种赞誉声中,也有人指出书中所选案例均出自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一家,具有局限性。这是善意的批评,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正是这一善意的批评,促使我再一次有了编著一本全国性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图书的想法,这得到了人民日报出版社的积极回应,于是就有了今天这本《好新闻的味道》。

消息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好新闻的味道》所选70件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作品,既有中央主要媒体的,也有省级媒体的,还有一部分是地市媒体的。从作品来源看,既有党报的也有晚报的,既有平面媒体的也有网络媒体的;从获奖等级看,一、二、三等奖作品各占一定比例;从写作特色看,既有一事一报的消息,也有人物消息、事件消息、述评消息和综述消息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累计有60多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先后三次获文字消息一等奖,考虑到与《好新闻的样子》在案例上有所区别,此次仅选其中两件作品另选角度予以赏析。这样处理,也是希望尽可能为全面认识和学习全国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提供丰富的案例。

作为《好新闻的样子》的姊妹篇,《好新闻的味道》延续了《好新闻的样子》的特色。在介绍作品采编过程、专家评析等之外,还同时从赏析的角度对获奖作品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这些不足之处应辩证地看,自己真去操作不见得就会比别人更好,毕竟很多稿件都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背景下的产物,不足背后往往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必须说明的是,这种探讨只是一家之言,也未必对,甚至会对获奖作者、刊发媒体以及中国新闻奖评委造成“冒犯”,但坚持予以呈现也是希望中国新闻奖作品能真正成为全国新闻界同人学习的范文。如有不妥、不对,甚至“得罪”之处,还请大家能予以谅解。

做记者这些年,我采写的稿件多是消息,获奖的作品也多是消息,最近几年研究和琢磨比较多的也是消息的采写与编辑。写好消息是一个记者的基本功,但把消息写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近些年来消息作品的质量在不同程度地下降。这在全国新闻界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中国新闻奖评委直言文字消息一等奖作品也存在不足之处。

消息作品质量下滑,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求快,很多时候难以再去精心打磨稿件。又如,互联网传播其实不在乎稿件体裁,没有消息头的消息成为常态,甚至连中国新闻奖评选文字消息(含网络消息)也不在这方面苛求了。在流量成为评价主要标准之下,文本反而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越来越多的媒体新人上来接受的就是全媒体传播,至于传统的消息写作锤炼似乎已经不重要了,甚至也没有了。无论传播形式与手段如何丰富和变化,作为记者应该具备扎实的新闻采写能力,而这首先体现在消息的采写上。这也是《好新闻的味道》所选的获奖作品均为文字消息的原因所在。

自中国新闻奖设立以来,共评出文字消息(含网络消息)获奖作品840多件。如何从这些获奖作品中筛选赏析案例,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新闻作品是易碎品,而消息作品是易碎品中的易碎品。有些获奖作品,放在当年有其独特价值和意义,今天再来看未必就值得大家学习。《好新闻的味道》所选70件案例,虽体现的是个人好恶,但选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希望对今天做好新闻舆论工作仍有启示和借鉴之处,但所选案例是否真的值得选,要打一个问号,有待读者评价。

有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媒体同行写的稿件《文章如何写出味道?》,“味道”这个词也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如果一篇文章,读者在了解了所有情节和内容后,还愿意再读一遍,乃至反复读,这篇文章就算有味道。”对新闻作品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也是这本书取名《好新闻的味道》的缘由。究竟什么是好新闻的味道,这需要通过研读获奖作品不断去揣摩。书中每一辑的分类与案例选择,代表的也仅是个人的认识,实际上很多好新闻又很难完全归结到某一类型中去,只能择其一点而论之。

赏析这些获奖作品,对个人也是一个深度学习的过程。这些获奖作品的作者,有的因为年龄原因已经离开新闻工作岗位了,有的因为有了其他选择离开新闻岗位了,但他们中的多数还在新闻工作岗位上耕耘着,有的后来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后来还斩获了长江韬奋奖——经中央批准常设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最高奖,有的后来还多次拿到中国新闻奖,这无疑都是对他们多年来在新闻工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一种认可与回报。

几年前,我曾与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山西日报记者张临山有过一次深度交流。他告诉我:自己从夜班编辑转岗做记者时,就连续买了几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认真研读,咂摸味道,模仿写作,细细体会结构语言、故事人物,知道了好的新闻作品“长得是什么样子”。可十多年来,没有获中国新闻奖成了他的一个心结。2015年,他的评论参评中国新闻奖,通过文字审核一关,但最终没有评上奖。2016年,他的深度分析性报道再次参评中国新闻奖,但被查出4处差错,复议未果,直接倒在了文字审核关。屡战屡败,屡败再屡战。后来,他与同事合写的通讯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第二年,他独立撰写的评论又获得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对于如何冲击中国新闻奖,他有六点感悟:一是要有参评意识,不能误打误撞;二是要了解评奖规则流程,不能茫然无知;三是要研读分析获奖作品,不能坐井观天;四是要精雕细刻新闻作品,不能自毁长城;五是要在省里拔得头筹,不能胎死腹中;六是要有一点好运气,不能自视过高。要想做出好新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好新闻。这位同行的经历有值得学习和参考之处。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对大家认识和理解好新闻有所帮助。

每一个新闻人心中,可能都有着一个中国新闻奖情结,毕竟这是中国新闻界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是对一个新闻人最好的肯定和嘉奖。最近几年,每年都有作品在中国新闻奖评选公示或正式结果揭晓后,被撤销获奖资格或被撤奖,甚至不乏一等奖作品。这也警示广大媒体人切莫有侥幸心理,在冲击中国新闻奖的道路上,始终应该坚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本本分分,只有胸怀大局,脚踏实地,通过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有可能登上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的领奖台。

自中国新闻奖评选实施审核制之后,差错问题一度是制约评选的重要因素,一旦有了差错,轻则限制获奖等级,重则就直接取消参评资格。正是基于这种情况,我整理了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差错100例供大家参考。

此书成稿过程中,查阅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尽可能地在书中逐一标注,但难免还有疏漏,在此向各位原作者表示诚挚感谢。学习永远在路上,欢迎大家多批评指正,多提宝贵意见。

新闻是一个残酷的职业,今天还能静心做你所爱的事,其实并不容易。值此《好新闻的味道》定稿之际,要特别感谢家人多年来的默默支持,感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领导和同事们长期以来给予的无私关心和帮助。对作序推荐《好新闻的味道》的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刘亚东,以及审阅书稿并提出宝贵意见的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责任编辑梁雪云等人也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猜你喜欢

新闻奖获奖作品消息
一张图看5G消息
2018年书画临摹获奖作品选登
晚步见道旁花开
2018年荷赛奖获奖作品精选
河南10件作品获第27届中国人大新闻奖
获奖作品选登
中国新闻奖的设奖数额是多少?
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评选增设审核环节
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解析
“7匹狼”征联大赛获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