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

2022-12-07赵大凤

中文信息 2022年5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核心

赵大凤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史口镇中心学校,山东 东营 257082)

引言

在初中教学课程中,语文课程是其中的一部分,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但是,往往传统教育带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影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长此以往教学效果达不到明显提高。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中学生的教育教学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教育教学指导。

一、核心素养教育的概括

1.核心素养教育的概念

核心素养教育是指学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应该具备的综合素质以及相关的品格和能力。在接受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的发展,将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观念进行综合培育。教育部颁发的文件中指出,核心素养需要学生具备关键能力和必备的品格。在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下,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2.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视角下,学校和教师更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侧重点不仅仅是落实学生的学习情况,更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对于高素质、高质量人才的需求日益见增,只有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贡献和努力。核心素养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并且服务于社会,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的希望,只有重视学生的发展,才能提高综合国力。

3.核心素养教育的内容

核心素养教育内容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对于中小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职业能力、判断能力等都有良好的培养作用,要求学生必备的品格包括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勇于实践、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等优秀的品格精神。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校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依靠传统教学的知识层面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全面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现状问题

1.传统教学方式落后,没有显著教学效果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现阶段的学生思想观念已经有所转变,如果教师的思想还仍然停留在守旧的教学观念中,就无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受到社会时代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学习、对于自我,已经有明确的自我认知意识,对比以往的学生,拥有了许多现代化设备和条件,所以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也更加遵守内心的想法,对于传统教学不感兴趣,就不会全神贯注地投入课堂的语文学习中,长此以往,语文课堂教学没有显著的教学效果,语文老师如果无法与时俱进,创新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就会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错失教学的吸引力。

2.没有教学课堂氛围,无法激起学习兴趣

对于当代的学生来说,学生本身就有很明显的特点,初中生的思维逻辑以及对于事物的看法已经有所雏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是需要抓住学生的视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让学生失去了对于课堂的关注度,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语文老师一味地按照课本知识进行形式上的讲授,重视书本内容,就会忽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进行授课的同时,需要对于学生的认知情况有一个良好的掌握,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和学生进行提问互动,及时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如果没有和学生及时沟通和交流,就会使得学生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对于老师讲述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就会造成知识点的疏漏,耽误语文课程学习的进度。

3.师生之间注重形式,缺乏有效交流

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始终按照应试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就会忽略教学的育人本质,就会和学生之间造成一定的距离感,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而不仅仅是教学者与被教学者的关系。初中学生由于进入了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上都产生了新的变化和波动,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敷衍式地传授语文课本知识,忽略学生的生长发展,会加大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之间除了课文知识以外没有其他的交流,学生在遇到语文老师的时候往往会有躲避闪退的行为和心理,就是源于和老师之间没有过深的师生情谊。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策略

1.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核心素养教育的理念下,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贯彻落实素质教育,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培养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考虑到传统教育教学带来的弊端,新社会、新时代下的语文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与时俱进,不能做井底之蛙,固守传统,需要及时地进行自我教学模式的反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状态差异,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核心素质的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不仅要重视课堂上课本知识的讲述,还要对于学生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时代的发展,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当前教育的形式,进行教学案例的实际参考,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语文教学的方式,打造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塑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环境。吸引学生的视线,将学生的注意力带入到语文老师的教学当中,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投屏展示,可以将延展的课外知识进行短视频的播放,利用休息时间和课外时间可以进行优秀人物品质相关的电影播放,从视听效果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还可以带入互动性的游戏,增加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及时进行知识的重点、难点的普及和讲授,带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可以通过成语接龙以及击鼓传花的游戏,进行课堂提问的学生抽取,可以对学生的注意力有一个集中作用。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要突出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开辟故事讲堂,从历史代入到课本,从品格带入到生活,在为学生打下语文知识的基础同时,也要注意对中学生的人格塑造。

2.重视学生思想培养,加强师生有效交流

在进行语文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以语文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标准,不能对于优秀的学生重点关注,对于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漠不关心。社会的发展以及对于人才的需求不只是趋向于成绩分数,更是重视全面型综合型的人才培养。不管是社会环境下还是新课改的学校环境下,教师应该跟着时代发展的脚步,对于传统的守旧思想及时的摒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平等的角度看待教育的学生们,不能一直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要多进行换位思考,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全面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2]。

例如,初中语文老师不能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对学生进行传统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习情况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施展语文教学。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中,需要把学生当作平等的对象看待,改变固有的教学表达方式,可以利用网络热词、网红事件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对于学生身上发生的事情,表现出重视和关心,将师生情谊带动到课堂教学中,使得语文教学课堂轻松愉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时地换位思考,按照学生的角度去理解课程知识点。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不能够为了应付教育检查制定传统的教学计划,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效的语文教学计划,贴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对于教学计划的体验以及教学效果。比如,在课文《台阶》中,当父亲用汗水和辛劳终于砌成了向往已久的台阶后,他却又处处感到不自在,感到从未有过的空虚和寂寞。你是怎样看待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应该如何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在课文中,作者的父亲为什么总是说家里的台阶低?这里的台阶象征着什么意义?课文的最后“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这句话似问非问”,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课文中围绕着父亲和台阶有许多生动的细节描写,比如父亲不辞辛劳地砍柴,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除此之外,可以再找出几处你认为传神的描写吗?对于父亲的形象是如何进行理解的?语文教师在进行《台阶》课文分析和提问的时候,针对“父亲”这个角色赏析和讨论的过程也需要适时关注学生的家庭情况,考虑学生原生家庭的组成,维护学生的自尊心,注意对于学生的隐私保护,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联系实际日常生活,融入思维逻辑培养

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至关重要,只有学习好语文知识,才能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语文课本中的生字,到组词、组句,再到成段的文章,从认知拼音、字母、偏旁、声调等,都是基于对文字的理解和语言的使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老师必须要从自身改变,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不能依靠传统教学的知识层面的教学效果,需要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全面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将语文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不能让学生对于语文课程充满排斥感和距离感,要带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语文知识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只有重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并且可以实际应用的生活中,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引发对于其他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些语文老师太过于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语文课堂上没有进行有趣的师生互动,没有塑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的氛围,使得学生无法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对于老师讲述的内容提不起兴趣,就会造成知识点的疏漏,耽误语文课程学习的进度。语文教师需要将生活实际与课堂教程相互结合,比如,在课文《一颗小桃树》中,“他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的高兴了,她是我的,她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或许早已忘却了,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他,我说我的梦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文中的“我”为何会感到幸福?在课堂氛围下可以进行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让你觉得幸福的事情?”“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那么,大家是如何让理解幸福感的呢”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组举例说明,在学生眼里感到幸福的事情。还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作者在这篇散文中一共用了多少次我的小桃树这种称呼呢?为什么作者如此执着的用这个称呼?因为在他看来,这株野的,没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树与自己有着特殊的情感联系,这深厚的情感从何而来呢?文章中叙述了小桃树的身世,同时暗写了作者自己的经历。原来在作者看来,小桃树是他从而时便怀柔的向往幸福生活的梦的化身。我的小桃树就是另一个我。”对于教学延展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可以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加强思维逻辑能力的提升,对于文章中的昵称和另一个我,都可以结合到学生的生活,进行仿写自己的生活经历,代入自己的情感,让教学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也有所了解[3]。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去融入思想道德品质,加强学生对于价值观念的认知,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贯彻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讲授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兴趣,以此提高语文课程的教学效果,达到育人的根本目的。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核心素养背景下,语文老师必须要从自身改变,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的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语文课堂氛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有效地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核心素质教育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书育人,以教授知识为基础,培育思想道德素质为方向,为祖国培养优秀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提高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几点体会
加强焊接教学质量提高焊接教学效果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