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科学研究的地方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2022-12-07王俊雷陈桂玲
王俊雷 刘 硕 陈桂玲
(贵州民族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化工行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而化工专业技术人才是化工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更是化工科技实现创新突破的基石,人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化工行业的发展状况[1]。近年来,随着化工行业现代化发展速度的飞跃,化工行业已经从以大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转变为精细化工、高精尖化工等多种产业体系融合发展。因此,随着化工行业的革新与飞速发展,高校和企业也需要与化工行业的发展齐头并进,跟紧化工行业的发展步伐,适时革新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紧跟化工科技发展的方向,并主动适应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为培养更多满足当下化工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做好充足准备[2,3]。因此,探索化工人才培养模式,对促进地方校企联合带动地方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拥有规模庞大的工科学生,但一些地方高校仍存在科研教学中的一些不足,如教学模式传统,师资队伍不完善,教学资源投入不足等,这些问题使高校教学体系的构建遇到了瓶颈[4]。化工类专业的科研教学面临同样的问题,作为一名化工专业的教学人员,根据所在院校贵州民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的特点,针对目前人才培养面临的不足,在此提出一些探索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为了适应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地转型升级,产业规模不断的扩大,高校和企业在化工人才培养策略上相继作了调整,使得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系统,人才培养目的性更强。但与高素质科研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相比,传统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念与措施尚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模式传统,教学观念陈旧
部分地方高校的教学方式相对传统,即在一间教室中,老师讲课、学生听课,不能给学生提供应用理论知识的机会,降低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对于理论知识,如果缺少实践和实验,很难掌握其中的精髓。因此,为了避免学生理论与实践脱轨,应该加强训练学生化学工艺技能及其相关操作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化工素质,使学生在化工企业职场上具有更出色的执行力和行动力。
2. 教学资源限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关注与重视不断的提高,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革新。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地方高校在国家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增大实验室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实验室的建设,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实验室建设。因此,在国家及学校的大力重视与支持下,高校实验室条件不断完善,仪器设备齐全,各种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校日常的实验教学需求,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条件。但由于实验室设备仪器的昂贵,这些仪器仅仅能够在课堂上、在老师的监督下使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权。课后学生很难有机会进入实验室独立完成实验及相关仪器设备的操作,这会造成学生独立动手能力差,没有自我创新操作能力,一味地跟着老师的步伐走。此外,由于学院对设备仪器使用的局限性,学生在课后不能及时重复课上的操作练习,这将导致学生不能准确地掌握实验仪器的核心操作。而且学生接触的传统实验室仍然难以进行大型实验[5]。因此,需要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工科专业从业人员显现出典型的特征,即处理大多数实践问题时都需要借鉴一定的经验基础,因而欧美许多高校工科聘请教师时会特别强调其具有一定年限的职业经历和技术研究成果[6]。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领人,学生们始终需要通过教师来学习基础知识与构建理论体系,这一过程具有重要作用,而这就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实践能力。但国内高校教师受工作环境的局限,很难紧跟行业前沿,不能及时掌握行业发展的方向,对化工专业所涉及的新技术、新思想的了解不够透彻,使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3.科研实践缺乏引导
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侧重于基础理论培养,缺乏在企业和实训基地实践锻炼,而工程实践能力需要长期经验的积累,短时间内难以速成[7]。本院通过对已毕业学生的跟踪访谈发现,学生入职后对化工企业的认知存在大量问题,无论是从事工艺研发设计的研究员还是负责流程安全的工程师等,都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适应和学习企业具体的生产安排和了解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企业对于化工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学生具有足够深厚的专业知识,而是需要将化工工艺掌握在手,成熟于心,同时还需要对化工设备有一定的了解和具备相应的操作处理能力。此外,其他辅助专业如处理涉及上下游的市场、产品标准及应用等方面的能力也需要有所具备,这样才能对工艺设计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此部分也是学生极为欠缺的,而这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化工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长期以来,本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探索,在培养体系建设中,不断地优化理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内容,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院领导及教师的努力下,积极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营造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实验教学以培养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以及潜在的创造力,将单纯的实验课程教学转变为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理论课与实验课的结合与创新,本院形成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
1.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教学方法
理论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和基本的化学知识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化学与化工专业的基本原理知识、基础知识和基础实验操作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专业英语、数学、物理、生物、计算机、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规划到培养方案中,以便培养学生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关的文献检索能力。
化工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分为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两大部分,按照新工科的课改要求,化工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为导向,因此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了创新创造,从单一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模式转向多学科实验交叉融合模式。在四大基本化学实验的基础上,不仅增加了生物化学、仪器分析、现代分离技术、有机波谱分析等综合性实验课程,还带领学生实践了如天然产物提取技术的中试加工实习等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科研基地和提供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在课题的撰写思路和实践过程做到知行合一,使学生们保持创新理念与学习兴趣。
2.借鉴研究生培养程序,采取导师责任制
近年来,本院大量引进中科院、985优秀博士人才,使本院的师资队伍迅速壮大。本院引进的青年教师拥有极高的科研素质、丰富的科研经历、优秀的科研成果,主持参加过国家科技基金,省科技基金等科研项目。同时,本院加大对实验室设备的投入,尽可能地对学生开放使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学资源。借鉴本院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采用导师责任制,学生与导师互选,让学生及时进入实验室、及时了解课题组,提前与导师和研究生接触交流,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导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或让学生自主策划相关研究方向、探索性实验。通过老师带领或安排的科研训练,学生不仅打下坚实的理论知识基石,还可以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本院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入相关企业挂职锻炼,深入体验当前化工行业前沿的发展方向、设计思想、建造方法等,并将在企业中学到的思想与方法融入课堂,从企业案例出发,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实践工作环境。聘请化工专业高水平专家或研究员举办学术讲座,安排学生听讲。同时,让研究生与本科生汇聚一堂,共同讨论,提高学生们除了对自己研究领域的兴趣外,还对其他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
3.校企协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对于化工专业来说,提升实践教育效果和培养工科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基础是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建设,但长期以来地方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存在诸多问题,如校企联合不到位、实践内容远远落后于工业实际等[8]。目前,本院开始以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校企双方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和人才培养方案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及综合素质。鼓励校企双方导师带领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将企业的生产、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融入学校教学实际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在实践实习锻炼及毕业课题研究指导中,提倡学生与企业接轨,将学校所学与自身实践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素养。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结合理论知识切实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9,10]。
4.以赛促建
学科竞赛是营造学习氛围,加强学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同台竞技,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现自身问题并改进。比如,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联合举办的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这不仅是一项面对全国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还是全国化工类本科生同场竞技、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知识平台,同时也是教育部大学生学科竞赛 A 类赛事[11]。本项赛事结合化工企业特点,由教师、学生组成团队,互帮互助、默契配合。根据项目要求,从设计任务书开始到选择设计合适的工艺路线,然后根据所选的工艺路线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物料衡算、能量衡算、设备工艺尺寸计算、管道设计以及成本核算等。同时,利用Aspen Plus、CAD等专业软件计算、绘制项目图纸,最后整理成设计报告参赛。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还能提高学生理解并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和熟练运用专业软件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2]。本院积极支持师生参加此类竞赛,答辩时还可以向行业专家学习最前沿的化工实践知识,也有助于师生将知识运用于适合当代化工生产的领域。
结语
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并非要随波逐流,而是要根据所在地方进行自我探索并完善体系。化工专业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地方高校应发挥自身优势,不断以优秀教师为支撑、完善基础条件,发挥校企协同优势,将科研训练融入教学中、实践中,紧密联系行业发展前沿,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科研型化工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