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12-07师丽敏李运华
师丽敏 李运华 杨 琛 易 新
(海南职业技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210)
0 引言
早期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的概率为20%~30%,并且会导致断奶仔猪死亡,给养殖场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早期断奶仔猪的消化系统不健全,缺乏足够的免疫能力。母乳中存在大量的免疫球蛋白,随着哺乳活动进入仔猪体内,并发挥免疫保护作用。因此,仔猪在断奶初期会出现免疫能力大幅下降的现象。仔猪的胃内酸性环境也会因断奶而失衡,同时影响消化系统菌群的繁殖和消化酶的活性。仔猪发生腹泻的原因较为复杂,除了以上因素,还包括断奶应激、消化系统发育不全等。研究造成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对制订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原因分析
1.1 诱发因素
1.1.1 断奶后的应激反应。仔猪断奶之后,其主要的供能物质将发生变化。母乳的主要营养成分是乳糖、蛋白质、脂类等,仔猪对母乳的适应性非常强。但是断奶之后,仔猪将以饲料为主要供能物质。猪饲料中存在大量的植物性蛋白,仔猪的消化系统对这些新物质难以适应,甚至植物性蛋白还会引起仔猪肠道系统出现过敏反应,从而导致断奶仔猪发生腹泻。
1.1.2 断奶后消化酶活性下降。动物在消化食物时主要依靠肠道的蠕动作用及分布在肠道和胃部的各种消化酶,而酶的活性将直接影响胃及肠道环境,典型的如胃酸。仔猪胃内的酸性环境实际上是由乳酸造成的,这一点得益于母乳为仔猪提供了大量的乳糖。但是断奶之后,乳糖供应中断,胃酸也难以维持,很多消化酶的活性受到了严重影响。由此造成的后果是,仔猪不能充分地消化食物。这些在胃内没有被充分消化分解的物质进入仔猪的肠道后产生了刺激作用,引发腹泻[1]。
1.1.3 肠道屏障及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仔猪的生长环境、饮水及食物中都存在细菌、病毒或者其他类型的微生物,母乳中存在免疫球蛋白A,可保护仔猪不受细菌等微生物的危害,重点保护仔猪的黏膜系统。但是断奶之后,这种免疫球蛋白也随之失去供应。加之仔猪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健全,无法产生免疫球蛋白,当其受到病毒、细菌等攻击时失去了足够的免疫保护能力,就会导致断奶仔猪出现腹泻等各类症状[2]。
1.1.4 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仔猪的肠胃容积小,蠕动能力较为薄弱,不利于食物消化,而小肠绒毛则对仔猪的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具有重要影响。仔猪的肠道在断奶之前存在较为发达的绒毛,这些绒毛有助于仔猪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但是当仔猪断奶之后,这些绒毛结构就会快速萎缩,主要表现为绒毛变短,这种变化会影响仔猪肠道的吸收能力。另外,突然断奶之后,其食物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原本的消化系统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食物在仔猪肠道内难以被充分消化,加之肠绒毛缩短,进一步削弱了消化功能,不能消化的食物只能以排空的方式排出体外,从而引发腹泻。
1.2 促成因素
1.2.1 环境中存在病原微生物。养猪场开展清洁工作后,环境湿度变大,加之高温及猪排泄物的影响,养殖环境中容易滋生各种类型的细菌、病毒及其他微生物。有些病原微生物甚至在正常消杀之后都难以彻底清除,其中部分细菌和病毒可导致仔猪腹泻,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冠状病毒、圆环病毒等。由于仔猪的免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到这些微生物的侵害,增加了其发生腹泻的概率。
1.2.2 养殖方法不合理。规模化生猪养殖要遵循科学的养殖规律,养殖人员需要合理控制猪场温度、湿度,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限制栏舍内仔猪的密度。不良的养殖条件会导致仔猪难以健康生长,抵抗能力下降,从而增加了腹泻的发生概率。
1.3 决定因素
大量的临床数据表明,绝大部分情况下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的原因是其肠道内存在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这些细菌可分泌肠毒素。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仔猪基本都会出现腹泻。大肠杆菌可附着于仔猪小肠上皮部位,肠毒素可促进水和电解质进入小肠的管腔结构,损害肠细胞,从而导致仔猪出现腹泻和脱水等症状。因此,大肠杆菌释放肠毒素可作为仔猪发生腹泻的决定性因素。除此之外,轮状病毒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等疫病,也是仔猪发生腹泻的决定性因素[3]。
2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预防措施
2.1 针对诱发因素的预防措施
2.1.1 避免断奶应激反应。仔猪断奶之后的应激反应是由于断奶导致仔猪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新的植物性供能物质。因此,养殖人员应在仔猪未断奶之前开展饲料训练,逐步减少喂奶次数和喂奶量,逐步增加开口料饲喂量,让仔猪的消化系统逐渐适应植物性饲料。同时,这种喂养方式还能有效促进仔猪消化系统发育。喂养开口饲料的最佳时机是其出生7 d后[4]。
2.1.2 控制饲料中的蛋白质水平。仔猪发生腹泻与饲料中植物性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存在直接关系。蛋白质虽然是一种营养物质,但其供能效果较差。鉴于此,养殖人员在配制仔猪饲料时应适当减少其中蛋白质的含量,增加糖类物质的含量。大量减少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因为蛋白质会在仔猪体内被分解为氨基酸,而仔猪合成自身所需的酶、蛋白质时需要氨基酸。因此,养殖人员要通过其他形式补充仔猪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养殖人员可在饲料中适量加入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加快仔猪体内消化酶的生成,提高仔猪的饱腹感,促进其肠道正常蠕动,协助病原微生物排出[3]。
2.1.3 改善仔猪胃部酸碱环境,提高酶分解能力。为改善仔猪胃部的酸性环境,养殖人员可在饲料中添加酸性制剂,如柠檬酸、草酸钙等。添加有机酸性物质,能有效减少早期断奶仔猪的腹泻次数,其中以草酸钙的效果为佳,最高时可降低30%。除了增加酸性制剂,养殖人员还可在早期断奶仔猪的饲料中添加可提高其消化能力的酶制剂。母乳易于消化,植物性饲料不易消化,补充酶制剂有助于加快仔猪体内消化酶的生成。母乳中的乳糖是仔猪维持胃内酸性环境的重要物质资源,断奶之后乳糖供给迅速减少,导致仔猪胃内酸性环境受影响,然后容易发生腹泻。因此,养殖人员可在饲料中添加主要成分是乳糖的乳清粉(约2%),以维持乳糖的供给[5]。
2.1.4 促进仔猪肠道菌群的繁殖。仔猪肠道内存在可促进消化的益生菌,如乳酸菌可维持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粪菌可增强肠道吸收功能[6]。养殖人员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益生素有利于促进益生菌繁殖,增强仔猪的消化能力,避免食物未消化就进入肠道。
2.2 针对促成因素的预防措施
做好环境卫生清洁、控制好温湿度及养殖密度等,对预防疾病、传染病具有突出作用。因此,养殖人员在预防早期断奶仔猪发生腹泻问题时要重视环境因素的管控。
2.2.1 加强卫生和消毒管理。猪舍、饮水设施、食槽等是仔猪频繁接触的地方,也是最容易滋生病菌的地方。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是导致早期断奶仔猪出现腹泻的主要因素,加强猪场的卫生消毒工作是预防仔猪腹泻的有效措施。在环境消杀中,养殖人员可使用戊二醛制剂或者碘制剂,每7 d至少消杀一次。猪舍内的粪便等要做到当天清理,集中收集到化粪池,同时加强化粪池周边的卫生管理。
2.2.2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仔猪的养殖密度决定了其生长空间的充分性。如果养殖密度过大,养殖环境的通风散热效果、卫生清洁等都会受到很大影响,并且一旦仔猪感染传染性病害,过大的养殖密度也会导致其相互传染。对于刚断奶的仔猪,每头占床面积应控制在0.2~0.3 m2。
2.2.3 通风和温湿度控制。良好的通风、散热条件可保持养殖环境适宜,减少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的可能。同时,为营造适宜的养殖环境,养殖人员要在养殖场安装完善的通风系统,如排风机。针对21~35日龄的断奶仔猪,环境温度应控制在21~22 ℃;针对超早期断奶的仔猪,环境温度应在此基础上升高2~3 ℃,同时注意湿度应控制在65%~75%。
2.3 针对决定性因素的预防措施
为有效预防大肠杆菌、环状病毒、蓝耳病毒、猪瘟病毒等决定性因素导致的仔猪腹泻,养殖人员可提前给仔猪接种疫苗,如大肠杆菌疫苗、流行性腹泻疫苗、猪瘟疫苗等。除了接种疫苗,提前使用药物也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例如,养殖人员可在母猪分娩前7 d,在饲料中添加多黏菌素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生素等药物,以提高母乳中的抗体水平,从而增强仔猪的免疫能力[7]。药物预防和疫苗预防可同步应用,共同发挥作用。
3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治疗方法
3.1 除菌、消炎
前期的各种预防性措施可有效防止仔猪因断奶应激、胃酸失衡、酶活性下降等发生的腹泻,因此,治疗的主要方向是细菌性腹泻。养殖人员要根据其他附带症状大致判断致病的细菌或者病毒种类,有条件的猪场可进行实验室细菌分离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选择针对性药物进行治疗。消炎时推荐使用痢菌净、庆大霉素、恩诺沙星等广谱性抗生素。
3.2 补充体液
仔猪发生腹泻会导致其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如果腹泻发生频率较高,仔猪的体液会长时间处于失衡状态,容易引发仔猪死亡。因此,养殖人员应及时为仔猪补充体液,维持其体液稳定。补液的同时,养殖人员要同步为仔猪输送药物、营养物质等。补充液体的主要成分是水、氯化钠及葡萄糖等,同时注意抗菌药物的注入。
3.3 恢复仔猪肠胃机能
由于药物治疗过程中大多使用了广谱性抗生素,在杀灭有害病菌的同时影响了仔猪消化系统内各种益生菌的正常生长繁殖,而益生菌数量的减少又会抑制仔猪的消化功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养殖人员要采取措施恢复仔猪的肠胃机能,重点是培养其肠道内的益生菌群。养殖人员可给仔猪投喂一些健胃药品,如大黄苏打片、硫酸镁,同时配合使用益生素等保健类药物。
4 结语
造成断奶仔猪发早期生腹泻的因素较多,大体可分为诱发因素、促成因素及决定性因素。断奶应激、消化系统不健全、免疫能力差等是诱发性因素,仔猪的养殖环境条件不佳是促成因素,病毒、细菌感染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预防仔猪发生腹泻的主要方法是制订完善的免疫计划,提前使用药物及接种疫苗,逐步断奶,应让仔猪逐步适应以防出现应激。此外,养殖人员也可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酸性制剂等,进一步促进断奶仔猪对植物性饲料的消化吸收,防止腹泻发生。